浅析网络舆论引导和规范的措施曹斌(陇东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甘肃庆阳745000)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用户人数的不断增长,网络舆论监督已发展成为一支重要的监督力量。
但是,基于网络舆论具有自由、匿名的特点,网络舆论所关注的问题比较敏感,言词比较尖锐。
一方面,高效率的网络舆论监督对社会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另一方面,许多恶意的、毫无道德底线的舆论言辞也让很多组织和个人避之不及。
本文阐述网络舆论引导和规范的现状,分析网络舆论引导和规范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网络舆论引导和监督的措施。
关键词:网络舆论引导规范公信力Analysis of the network to guide and standardize the measuresof public opinionCao Bin(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LongdongUniversity,Qingyang 745000,Gansu,China)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technique and network users increasing and ,public opinion in network supervisory has developed into an important monitoring force. However, based on the network free and anonymous characteristic, the public opinion in network concerns of the more and more acute and sensitive words.One hand , the efficient supervision of the network is good for promote the social development ; On the other hand, many other vicious, no moral public opinion in words make many organizations and individuals want to seek refuge.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present situations from the network of publicopinion guidance and standards and analyses the problems ,so puts forward some measures to perfect public opinion guidance and supervision.Keywords :Public opinion in network ; guidance; standard; Credibility一、网络舆论的含义和面临的基本问题(一)网络舆论的含义网络舆论是指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热点所表现出来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有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1。
(二)网络舆论面临的问题1、网络舆论引导和规范的无序性。
基于网络媒体自身具有德开放性、匿名性、快捷性、互动性、虚拟性等特点,人们在网络上表达意见的时候,时间上更加方便,可以在自己需要的和方便的时候,随时发表意见参与形成舆论2。
另外,从目前舆监督的内容管制来看,对网络舆论的政策最宽松。
因为这些原因,形成网络舆论引导和规范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政府、各类组织、专家和各种有影响的名人都试图引导网络舆论,使之规范化,产生有利于己方的舆论倾向。
于是,各种力量在互联网上开始博弈,各种观点和论调在互联网上聚合,上演一幕幕舆论大战。
但因为种种原因,网络舆论的引导和规范不能取得预期的目的,反而形成了现在网络舆论引导和规范的混乱和无序。
2、社会对网络舆论引导和规范缺乏理性认知。
网络对我国社会影响日渐广泛,深刻。
但不可否认的是网络舆论在我国社会产生影响还不足10年。
2003年,SARS成为中国互联网的催化剂,在危机面前互联网开始释放前所未有的能量。
同一年,轰动全国的“孙志刚案”引起全国民众的普遍关注,各大网站紧密追踪事件过程,最终事件得到合理解决。
2007年,网络舆论的监督力量全面爆发。
在2009年的“邓玉娇案”和“躲猫猫事件”中,网络在监督中都表现出新的特点。
在这10年中,整个社会对网络的认知虽然日益进步,但仍然缺乏理性,进而影响到社会对网络舆论引导和规范的认知,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3、网民缺乏正确认知理念。
由于网民的基本素质本身较低,广大的网民对网络舆论的认知存在偏差。
网络上铺天盖地的虚假信息让和多人晕头转向,不分南北,产生了对网络的“信息疲劳”。
对网络上的信息充耳不闻,引导和规范就失去了意义。
4、政府、组织团体缺乏正确的引导理念。
近年来一些一些影响巨大的网络事件往往起因于一些看似无足轻重的网络消息,官方声音无法及时作证,民间的传播就会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引起人们的心理恐慌,引发群体性事件。
从这一角度看,一些重大群体事件的发生根源不在网络,而在于政府部门或企业,组织的冷处理,不合理引导,甚至不作为。
政府部门和企业组织一方面从自身形象为出发点,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控制网络舆论。
尤其一些地方政府,由于公众对其公信力急剧下降,畏网络舆论如虎。
于是打着“维稳”旗号,强行“封”“堵”“压”,把舆论空间缩到最小。
“维稳”本省并没有错,而是对“维稳”简单粗暴的处理,甚至是对概念的偷梁换柱,才导致信息不对称,滋生了谣言的土壤,网络舆论演变成了社会压力。
随之,群体性事件接连发生,后果不堪设想。
一些地方政府对网络舆论引导和规范仍没有足够的理性认知。
既没有看到其巨大的影响力,也没有良好的机制和方法来积极应对网络舆论。
所以,仍需要对网络引导和规范进行深层次的研究。
二、网络舆论引导和规范的必要性(一)保护公民的基本权益《宪法》规定:我国公民享有知情权3。
仅凭此一点,公民就有对政府行为更为了解的权利。
以前,公众获得信息的途径方便程度远不如网络迅捷。
时至今日,网络媒体已经成为重要的媒体力量,网络成为一个重要的信息聚合平台。
于是,网络舆论引导和规范的水平直接影响到公民对政府行为的了解和认同。
这是个是公信力逐渐累积的过程。
其对政府的和民众都是有益的。
如果引导有误,双方交流渠道不通畅,信息不对称,公众对政府失去信心,将造成对政府形象的巨大损害,对政府的公信力下降,将隐藏重大的社会危机。
在整个过程中,组织运行效率下降,社会运行成本上升,财政大量支出。
最终受损的还是民众和政府双方。
所以,对网络舆引导和规范是保护公民基本权益的策略之一。
这是新时代、新时期所面临的新问题,不可不防。
(二)保护网络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网络媒体舆论监督是指公众领用互联网的舆论表达方式对国家事务,社会现象和事件、个人行为发表自己的观点,意见和看法,进行褒贬与评价,形成一股强大的舆论压力,对现实社会起到监督,检查和评定的功效。
据我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2011年1月发布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状况统计报告》,至2010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
这一庞大群体来自社会各阶级层,各行各业的普通公众。
可以说,网络媒体将给舆论监督带来一场新的革命,正在依靠其高效灵活的方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社会监督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网络媒体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广泛的代表性。
互联网为人们创造了一个言论自由的平台,话语权不在专属于政府。
人人都可以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2、意愿的真实性。
网络信息的传播没有像传统媒体那样进行严格的审核把关。
因此,公众往往能在第一时间把握新闻触觉,用更快的速度表达他们的看法。
在互联网上,网民的真实姓名和身份都是可以虚拟的,隐匿性很强。
在这种自由宽松的条件下,网民进行信息发布时不再受到现实中的种种限制和顾忌,可以毫无拘束的发表自己的意见、诉求,进行各种交流,真实表现自我。
3、便捷的互动性。
与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受众被动选择相比,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和网络传播的“平民化”使传播者较色定位由“把关人”转为信息提供者,受众享有前所未有的参与权,是媒体的一部分,不再仅仅是接受者。
受众同时也是传播者,网络交互性决定了受众可以在第一时间对某信息作出放应,甚至可以参与信息传播。
对同一问题相互表达自己的见解、观点,展开讨论。
4、传播的快捷性。
公众在传统媒体上发表言论往往要经过层层筛选和多过滤,甚至要严格审查把关,有的还要等待适当的时机,因而传播的时效性大打折扣。
在网络上传播和更新信息迅速,可以按秒来计算计算。
某地发生的事情可以很轻松的通过互联网在几秒的时间里图文并茂的发布到全国,全世界,其快捷性无法比拟。
所有社会现象几乎皆可以在网上迅速展开。
因为网络媒体说具备的这些特点,使网络媒体同时具备传统媒体所具备的监督功能。
它可以更全面地、有效地、迅速地形成舆论,监督整个社会。
作用远非其他媒体所能企及。
但是,这些特点的发挥必须依赖网络媒体形成的舆论是健康的、合理的、合法的,有利于引导网络舆论,规范网络,网络媒体的监督功能才能做到有利、有效。
(三)公众媒介素养的提升功能网络媒体发布的信息涉及时下的热点、难点问题,反映民生民计,覆盖到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
一经网络传播,各种观点开始聚合。
但是对美丑善恶的褒贬不一。
一些心怀不轨、别有用心的人就利用网络发表不恰当或虚假的信息。
然而,网民在接受这些观点的时候并没有非常理性、认真的思考。
被动机不纯的人所左右,失去方向,对于真实、客观、公平、平衡的信息置之不理,最终形成“网络暴力”。
在完全不知真相的情况下,侵犯了他人的权益,损害社会公德。
显然,公众的媒介素养比较低,很难做到对各类信息理性甄别,很容易失去公正和客观。
公众需要不断地提高媒介素养,面对网络媒体的各种信息要有正确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回应能力4。
公众要学着在信息庞杂、虚假信息繁多的网络环境中接受媒介素养教育,提高辨伪能力。
三、网络舆论引导和规范的主体(一)政府政府是社会力量最大的组织,其对社会的影响力无可比拟。
政府具有其他任何组织和企业不具备的宣传力和影响力,政府掌握或有能力调动整个社会中绝大多数的资源,拥有绝对的控制力。
所以,网络舆论引导和规范的过程中,政府是责无旁贷的主体。
(二)大型企业或组织大型企业和组织对舆论的敏感程度非常高,它们承受舆论的能力远不及政府。
有时候,不利的舆论甚至可以葬送真各个企业和组织。
例如:2009年发生的“砒霜门”事件,对农夫山泉的影响极大,在事件发生的整个过程中损失近1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