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网络舆论的特征及引导策略

大学生网络舆论的特征及引导策略

大学生网络舆论的特征及引导策略[摘要] 大学生网络舆论的特征主要是舆论主题相对集中、舆论内容更易从众、舆论性格标新张扬、舆论取向总体积极健康、舆论态度轻松诙谐;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要以网下引导为主渠道,以网站建设为着重点,技术、法律手段双管齐下。

[关键词] 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策略互联网在中国发展的早期,只不过是少量电脑的互联而已,在人们看来,网络不过是现实社会的一种技术手段和新兴媒体。

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区别于现实社会的特征日益明显,功能日益凸显,对现实社会的影响日益强大。

之所以互联网对现实社会具有强大影响力,不仅仅因为互联网能够显著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还因为互联网能够改变舆情、舆论的特质并促使舆情、舆论相互转化从而放大社会舆论。

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任何事件都有可能在网上形成舆论,任何机构、部门以及公众人物都无法忽视由互联网“合成与发酵”的舆论,无法忽视其可能产生的巨大社会影响和客观效应。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截止2010年底,我国4.57亿网民中在校学生的比例已经上升到30.6%,大学生网民大约占到所有在校学生网民的两成。

大学生网民不但数量巨大,而且特点突出,网络使用频繁,他们已经成为生产和传播网络舆论的重要力量。

今年2月19日,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

”因而,认真分析、判断大学生网络舆论的特征,主动、积极、有效引导网络舆论,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大学生网络舆论的基本特征大学生网络参与可以区分为两个空间:一是校园网络空间,指本校及全国性的以大学、大学生为主题或与之相关的各类网络空间,如中国大学生在线、中国教育信息网、教育部官方网站以及校园bbs、同学qq群等。

另一是公共网络空间,也就是所有网民共同参与的网络空间。

本文只讨论大学生参与校园网络时舆论的基本特征。

1.舆论主题相对集中。

大学生网民是所有网民群体中相似度最高的群体之一,他们不但“职业”相同,而且年龄、经历、受教育程度、知识结构、生长年代、社会化程度等极为相似。

正因为有如此多的相似之处,所以,大学生的所思所想也比较接近。

他们关注的、熟悉的问题是以大学、教育、教学等为主线。

比如,校园突发事件、热点问题、学术争鸣、服务质量、利益焦点,以及大学的政策调整、兄弟院校的改革举措、典型人物事迹等,与公共网络空间五色杂陈、应有尽有的舆论主题相比,校园网络空间大学生的舆论主题相对集中。

[1]2.舆论内容更易从众。

与其他网民群体相比,大学生网络舆论的内容更易从众。

首先,大学生网民普遍认可自身群体的相似性,他们希望并主动与群体保持一致,对于热点事物,自发地形成“共同语言”、“共同态度”,这是从众的根本原因。

其次,大学生网民同学在本校、外校相互传递、交错,织成了一个庞大的同学网,大学生网友往往和现实中的同学可以一一对上号,无论在网上用什么“昵称”,彼此心里都明白姓甚名谁,一旦看到要好的同学在网上有“态度”,为了表示友好,马上赞同;还有,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尚未定型,具有很强的模仿性,看到别人的“态度”,往往会不分青红皂白地一味模仿。

比如,2010年10月,钓鱼岛撞船事件发生后,针对数百名日本右翼组织人员到中国驻日本大使馆门口示威,西安等地的高校大学生举行了游行抗议活动。

此次游行,不少大学生就是到了现场以后才弄清楚事情的原委。

3.舆论性格标新张扬。

舆论是人对于某事物的态度,性格是人相对稳定的态度,而舆论是经人生成和传播的,所以,舆论实际上是两个态度的叠加,即某人对某事物的态度加上此人本身具有的相对稳定的态度。

所以说,舆论也是有性格的,舆论的性格与舆论者的性格密不可分,或者说任何舆论一定深深烙有舆论者的性格印记。

当代大学生正处在一个传统与现代交织更替的特殊时期,特殊的社会环境造就了当代大学生明显的双重性格。

[2]比如,思想独立但行为依赖、思考问题敏锐但分析问题偏激、酷爱潇洒但常常表现为顽世、追求标新但往往僭越为张扬等。

在这诸多性格特征中,对舆论影响最显著的是标新张扬,或者说,标新张扬的性格更能与舆论同向相加从而显著放大舆论。

4.舆论取向总体正义。

表面上看,大学生传播的舆论多为有感而发,没有经过理性思考和科学论证,但是任何舆论都是由舆情转化而来,而舆情实际上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升华物。

教育部连续20年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显示,当前我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总体积极、健康、向上,大学生具有浓厚的爱国情怀,在国家大事、难事、急事面前能够自觉担当、奋勇向前,表现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崇高的奉献精神。

大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状况是其升华舆情、传播舆论的基础,所以,应该有一个基本判断,大学生网络舆论总体上是趋向积极和健康的,而能够引起强烈响应的舆论一定是趋向积极的,并且引起的响应愈强烈愈趋于积极。

5.舆论态度轻松诙谐。

互联网络之所以能够引起五行八作的人的共同喜爱,主要是因为网络具有强悍的娱乐功能,人们上网大多数并不是为了什么神圣的目的,而是为了娱乐、消遣。

也就是说,人们是怀抱着“看见你就想笑”的态度上网的,大学生也不例外。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大学生网民是网络使用娱乐化特点最突出的群体,其中,使用网络音乐、网络视频、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的普及率均高过整体网民;另外,大学生活泼开朗、直率阳光,对于网上出现的任何事件总是以戏谑的心情看待,因而经其传播的舆论,无论赞扬抑或批判,也不管多么严肃的内容,每每赋予其轻松诙谐的色彩。

二、大学生网络舆论的引导策略舆论引导是指在舆论生成和传播过程中,引导主体通过指引和控制,使舆论在合理的渠道运行,从而避免舆论危机的过程。

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主体是指所有从事大学生工作的个体及其集合,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客体是指所有大学生网民。

虽然当前我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总体积极、健康、向上,但是成长中的大学生具有成长中的不足。

比如,他们往往不分青红皂白地一味“从众”;他们往往以偏激掩盖了敏锐、以顽世遮蔽了潇洒;他们往往从善的动机出发却没有得到善的效果等。

正因为如此,大学生不可避免地会生成和传播一些脱离合理渠道的舆论,并具有形成舆论危机的可能。

1.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的主要目标。

在网络时代的今天,企图把大学生网络舆论随心所欲地指引控制到任意状态是根本不可能的。

因为其一,互联网遵循“去中心制度”。

互联网上不存在中央控制的问题,网上任何一个网民其舆论地位基本是平等的,不会因为学生、教师、舆论引导主体、舆论引导客体等自然身份不同而有所区别,所以,舆论引导主体很难在网上形成具有指引和控制作用的“中心”舆论。

其二,与传统媒体相比,可以认为互联网络的信息承载量是无限的,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无论个体还是集合的舆论引导主体如何竭尽全力,其发出的信息依然十分微弱,很难在网上形成具有指引和控制作用的“强势”信息。

其三,大学生应该享有充分的舆论自由。

大学生是有血有肉有个性有情感的公民,他们在遵纪守法的前提下有自由表达态度的权利,不能因为大学生的某些舆论与“上面”的宣传不符、与领导的意见相悖就扣上“负面”、“错误”舆论的帽子,就要“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可见,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的主要目标是围绕高校育人目标,坚守主流意识形态阵地,防止发生大的舆论危机,也就是可能导致社会动乱的舆论、可能妨碍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贯彻落实的舆论以及一切恶意舆论;而对于大学生并不影响大局的网上意见表达,则不必事无巨细地予以监管,一方面根本做不到,另一方面也没有必要。

2.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的可能性。

那么,大学生网络舆论能不能引导呢?回答是肯定的。

首先,我国在校大学生大多处于青年中期,个体的生理发育已接近完成,但心理发展介于成熟与未完全成熟之间,既不像中学生那样人云亦云,也不像中老年人那样固执己见,他们愿意接受新的观点和看法、易接受暗示、可塑性强,这就为引导大学生网络舆论提供了可能。

其次,当代大学生网民的普及率几乎为100%,他们日常生活于校园内,活动范围较小,易于全额召集,这又为实施高效的面对面的网下引导提供了便利。

3.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的基本方法。

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的实质是追求如何影响、说服、改变大学生网民的态度,或者说,凡是能影响、说服、改变大学生网民态度的方法就是有效的方法。

第一,以网下引导为主渠道。

之所以引导大学生网络舆论要以网下为主渠道,是因为网下与网上相比较更有优势。

首先,在网下要通过不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网民的思想政治素质,帮助其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正确分析和处理网络舆论问题。

网下引导也可以通过把大学生网民召集到一起,使舆论引导主体与舆论引导客体见面,了解真实信息,从而使引导行为针对性更强、效率更高。

其次,在网下比较容易形成以舆论引导主体的舆论为“中心”的舆论和以舆论引导主体为“强势”的信息,从而提高影响、说服、改变舆论引导客体态度的可能。

其三,如果说确实有大学生网络舆论造成了舆论危机,往往并不是大学生有意使然,而是成长中大学生还不太成熟造成的,而各个大学生不成熟的表现又可能截然不同,所以,要解决不同学生的问题,必须通过近距离的“一对一”、“面对面”、“手把手”的耐心引导才会奏效。

其四,任何网络舆论危机都是由网上发起、蔓延,最后向网下延伸。

还可以理解为,一切仅仅停留在网上的舆论,无论其舆论声如何鼎沸,都只能称为一般舆论。

只有当网上不能吸收其巨大能量转而向网下延伸,就是说,只有网上舆论与网下行动结合起来的网络舆论,才成为舆论危机。

所以,是否向网下延伸是区分一般舆论与舆论危机的分水岭。

可见,网下是消解危机的最后一道屏障,必要时可以采用包括“关大门”在内的不一定最好但是最有效的措施,正所谓“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

第二,以网站建设为着重点。

这里的“网站”专指大学生经常参与的以大学、大学生为主题或与之相关的各类校园网站。

网站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提高吸引力。

网站是否具有吸引力直接关系到能不能引导大学生网络舆论的问题,因为在可以广泛选择的网络空间,大学生总是光顾对自己有吸引力的网站而回避缺乏吸引力的网站,所以,只有对大学生具有吸引力的网站才可能引导其网络舆论。

为此,要努力摸索大学生网络应用行为习惯,并以此为依据配置网站。

比如,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调查,当前我国在校大学生应用互联网信息获取、网络娱乐、交流沟通、商务交易的使用率分别为86.6%、75.2%、71.5%、40.8%,掌握此类资料越详细越精确越可靠,就越能配置对大学生具有吸引力的网站。

不仅如此,还应该在网站的形式、风格等方面努力贴近大学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