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数码相机的主要参数
面对你买的数码相机,很多朋友问的第一句话,你的数码相机是多少像素的,其实这一点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不是像素越高就能带来更高的清晰度,他只能带来在电脑上看更高的分辨率而已!接下来,让我了解下CCD和像素之间秘密吧!到底需要多少CCD像素? CCD,是英文Charge Coupled Device的缩写,中文译名即“电荷耦合器件”。
从功能上看,它负责将镜头传来的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类似于普通光学相机的胶片。
CCD光电转换是通过CCD上面布满的许多感光点(MOS电容)来实现的。
一张图片,就是通过这一个个的感光点来描述其色彩、亮度与灰度的。
对CCD感光点,我们通常的另一种描述是“像素”。
理论上,像素越多,拍摄时就能使被拍摄物的影像分得更精细,对图像的描述也会更精细。
也就是说,要提高图像的分辨率,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提高像素个数,即CCD感光点的个数。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CCD像素的个数,构成了数码相机成像质量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决定因素,甚至被绝大多数人当作了唯一重要的参数,尤其是在普通消费者那里,“唯像素论”已经变成了主流消费观念。
先头的例子中,那位同事,就是了为500万像素,甚至连变焦能力和镍氢电池都可以容忍。
那么,在实际应用中,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像素的个数呢?有人说,如果要达到普通35mm光学相机的画面质量,数码相机的像素至少要到千万以上。
这句话的另外一层意思好像是,即使如600万像素级的高档家用数码相机,其成像质量也无法与普通的光学相机相比。
但事实并不完全如此,上面的比较是不公平的,因为所有的一切皆取决于我们的应用。
在一些特殊的行业,比如出版、影像、广告行业等,它们经常需要将图片放得很大。
对这种应用,即时目前最先进的千万像素级数码相机,与传统光学相机相比,也捉襟见肘。
而在家用领域,却极少有把照片放大到7寸以上的需求——即使7寸照片,200万像素也完全满足需要了。
下面列出一组分辨率、像素与实际成像大小的关系:600×800=48万像素=3寸照片 700×1000=约80万像素=5寸照片(3.5×5英寸,毫米规格89×127) 800×1200=约100万像素=6寸照片(4×6英寸,毫米规格102×152) 1000×1400=约150万像素=7寸照片(5×7英寸,毫米规格,127×178) 1200×1600=约200万像素=8寸照片(6×8英寸,毫米规格152×203) 1600×2000=约310万像素=10寸照片(8×10英寸,毫米规格203×258) 1600×2400=约400万像素=标准照片(8×12英寸,毫米规格203×304) 1600×2800=约400万像素=宽幅照片(8×14英寸,毫米规格203×356)(注:以上分辨率是相应尺寸照片所需要的分辨率,可能与数码相机所能调节的分辨率档次略有不同。
一般地,图片的分辨率乘积就是所需像素的个数。
在同一像素数情况下,所能成像的最大尺寸也大致相差无几。
比如,300万像素产品,其可
调节的分辨率档次在数码相机中可能表现为2048×1536,也可能表现为1600×2000。
)从上面的对比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对于普通家庭,如果没有特殊的放大需要,那么,300万像素应该是一个性价比都比较好的产品档次,甚至,200万像素也说得过去。
如果在一种较低价位上,片面追求高像素值,那就极有可能损失相机的其他功能,而这些功能,比如变焦能力、微距拍摄能力、镜头质量、芯片处理速度等,对数码成像的质量而言,同样是极其重要的。
这也是为什么有些300万甚至 400万像素的数码相机,所拍摄的画面质量倒不如部分
200万像素级产品高的原因。
现在的一个市场趋势是,许多厂商正利用用户对像素的盲目崇拜,玩起了像素升级的游戏。
当然,升级的代价是成本的迅速增高。
即以理光的R系列看,其R5、R4与R3相比,除了像素由500万增加到700万外,功能几乎没有其它质的改变,然而,就是这个像素的变化,就引起了价格从2000元到3000元的变化——几乎增加了1000元!为了迎合用户对像素的偏好,有些厂商还在插值像素上大做文章,比如说富士的 SuperCCD技术。
而插值像素的真面目是,通过软件运算得到新的像
建议买相机的时候,优先考虑下面的硬件数据:
1)感光芯片的大小。
现在有些厂家在同样的芯片大小上,只是多挤下100万或是200万像素以达到高像素的要求,但是这会使得成像效果较差。
2)像素的多少要看相片的用途,假如只是在屏幕上观看,那么现在最大的液晶屏也只有1920*1440,也就是276万像素的相片就足够了。
假如是想要洗出近传统相片的效果,建议每一英寸最少有300点像素,所以3R(3.5英寸*5英寸)的相片需要157万像素,4R(4英寸*6英寸)的相片需要216万像素,5R(5英寸*7英寸)的相片需要315万像素,8R(8英寸*10英寸)的相片需要720万像素,8R2(8英寸*12英寸)的相片需要864万像素。
所以相机的像素多少才算足够,要看相片的用途是什么。
不要只是追求像素高的相机。
像素越高,内存条可以储存的相片也就越少。
3)较高的光学倍数,光学变焦是以移动镜头里面的镜片来达到拉近物体或是推远物体的目的。
因为是物理变焦,所以对成像效果不是失真。
相反的,数码变焦(倍数)就会失真,数字越大失真就越严重。
所以要以光学倍数越大越好,数码变焦可以不考虑,因为基本上尽量不用。
4)最好有F2.8到F8.0的光圈支持,这个可以支持大概80%的可拍照时间。
数字越大光线就越少,在白天可以拍到很好的效果。
数字越小光线就越多,在拍夜景的时候比较好用。
还有就是广角的最大光圈和望远的最大光圈是不一样的。
比如佳能的几款好的相机在广角最大光圈是F2.8,但是到了望远就只能是F4.9了。
5)最好有15秒到1/2000的快门支持,配合光圈可以得到很不错的效果。
快门越慢拍夜景就越好,快门越快拍球类比赛较好。
6)有ISO感亮度100到1600的支持。
假如能是80到3200就更好了。
ISO感光配合光圈和快门可以达到同一个曝光效果但是非常不同的成像效果。
一个相片的曝光度是由3个数据共同形成的:光圈大小、快门速度、ISO感亮度,所以配合感光芯片就是相机里最重要的硬件了。
例如下雨的时候,想要拍照到每一粒雨水珠,快门速度就要非常的快。
为了要保持相片的正常曝光,这个时候进入到镜头的光线就要多一点,所以光圈数字就要小些,ISO感光也就要比较高,不然相片就会太暗了。
假如想要拍一粒雨水珠在空中落下所形成的一条线体,那么快门就要慢。
这是时候光线就要少一点,那么光圈数字就要大一点,ISO感光也比较小。
不然相片就会太亮了。
下面的硬件数据,可以作为第二层次的考虑对象:
1)有较好的广角支持,一个可以到28mm的焦距可以把近一点的物体推得远一点,尤其是在狭窄的空间里,非常的好用,例如在桥上照背后的风景,可以照到更宽幅的相片。
松下
的很多款数码相机可以到25mm的超广角。
2)有较好的望远支持,一个可以到280mm的焦距可以把远一点的物体拉的近一点,尤其是在拍球赛或是比赛的情景。
3)有较全面的焦距,一个25-125mm的焦距要比35-105mm的焦距来的好,因为有更好的广角和望远支持。
假如是25-125mm和35-140mm比较,25mm的超广角要比140mm的望远更为好用。
4)大多数的数码相机都可以录制640x480每秒30幅像的录像效果。
有些数码相机像索尼的T500有高清电视的1280x720每秒30幅像更清楚的录像效果。
佳能的SX1S可以录制1920x1080的超高清电视分辨率。
松下的很多款机子除了高清电视,还有848x480的宽屏录像,因为这样可以拍摄比传统更清楚,比高清更长的录像时间。
一个相机的录像时间是有限制的,通常是1GB或是2GB最大单一文件大小。
5)有4:3, 3:2, 和 16:9的成像比率支持。
4:3是传统电脑屏幕或是电视的比率,16:9是高清电视的比率,所以相片在电视上可以全幅的显示,而不会是左右是空白的。
3:2是传统相片4R的比率,可以在不
经过电脑处理就可以直接洗出全幅相片,上下左右不会被切掉或是变成白色。
6)目前大多数的相机都有防抖的功能,不过防抖有分电子(透过影像处理器)防抖,ISO 高感光防抖,物理(感光器平衡)防抖和光学(镜片平衡)防抖。
光学防抖是最好的,再来是物理防抖。
电子防抖较差,高感光ISO会使得相片有噪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