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共权力腐败的经济学分析及对策

公共权力腐败的经济学分析及对策

2008年1月第5卷第1期JournalofHubeiUniversityofEconomics(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an.2008Vol.5No.1公共权力腐败的经济学分析及对策吴卫东(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8)摘要:从公共经济学视角来看,政府官员在拥有公共权力和寻租空间的情况下,只要从事腐败行为的收益大于成本,腐败就会产生。

腐败是社会肌体上的毒瘤,严重地侵蚀了社会肌体的正常运行,给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失。

本文从经济人理论、成本—收益理论、寻租理论、制度经济学理论等经济学的角度对腐败成因进行分析,并探讨治理腐败的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腐败;经济学分析;对策建议一、腐败的概念界定何谓腐败(Corruption)?据《汉书・食货志上》对腐败一词的解释记载:“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意指(谷物)发霉、腐烂,这是腐败概念的生物学释义。

许多政治、法学、社会和经济学家也从不同视角给腐败下过不同的定义,但基于人们的价值判断标准不一致,对腐败的范围有不同的界定和标准,因而始终没给出“腐败”一个明确、统一的定义。

美国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认为,腐败是指国家官员为了谋取个人私利而违反公认准则的行为。

[1]耶鲁大学苏珊・罗斯・艾克曼教授认为:“腐败是国家管理出现问题的一种症状。

这种症状表现为那些原本用来管理公民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的机制,却被官员用来达到个人发财致富的目的。

”国内学者王沪宁给腐败下的定义是:“公共权力的非公共运用。

”目前理论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腐败必须符合“滥用公共权力”和“为私人谋取利益”这两个基本条件,否则就不应归属于腐败之列。

我们认为:从广义来说,凡是个人在公共领域或私人领域违背社会道德的行为,均可被视为是腐败行为,如:黄、赌、毒等行为,从狭义来讲,腐败是指公职人员利用公共权力,达到谋取某种私利的行为,我们在这里所要分析的是一种狭义的腐败。

二、腐败成因的经济学理论分析(一)经济人假设理论分析根据经济人的假定,人们从事某种职业活动,终其目的在于谋求自身的个人收益。

这一个人收益不仅包括当事人目前能获得的各种有形的经济利益以及无形的个人满足,而且也包括履行职责可望得到的各种预期收益,比如:工资、权势、晋级、利润、市场份额等。

经济学家认为,政府官员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同样扮演着经济人的角色,不断寻求着自身经济效用最大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必须将每一个人放在经济人的前提下进行分析,经济人行为具有以下四种本性:(1)利己主义:即每一个经济人都以其自身的利益为最大化为目标。

(2)机会主义:也就是经济人不但自私,而且只要能够利己,就会伺机去损人;(3)外部性:即个人的某一行为会给其他人带来影响,其影响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坏的。

(4)有限理性:也就是人对事物的认识由于自身生理和社会条件的局限性不可能作出完全理性的选择,而只能是较优。

以上的经济人行为假设表明,利己是人之本性,在有限理性之下,在每个人都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人们为了自身利益可以不惜伺机去损害他人,这不仅包括一般市场经济人,也包括那些权力操纵者。

权力操纵者的这种利己机会主义行为就具体表现为腐败,其后果必然导致了经济效率的低下和社会分配的不公,从而对社会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并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极大的损失。

(二)成本收益理论分析诺贝尔经济学家加里・S・贝克尔认为,人类一切行为都蕴含着追求效益最优化和效用最大化的经济性动机,都有以尽量小的成本换取尽量大的收益的要求[2]。

为此他运用成本—收益分析的方法,作为了解和研究人类行为的有效工具,现已被大家广泛采用。

其要点是,当预期收益>预期成本时,人们的动机就会转化为现实行为。

以成本—收益公式(W0-W1)+M>B(1-1/P)(1)为例,对产生腐败的行为进行分析。

其中,W0表示一个人正常状态的收入,W1表示因为腐败行为被查处降职以后的收入,M为腐败行为被惩罚所带来的损失,B表示腐败所带来的额外收益,P(0<P<1)为被查处的概率。

上式的左边可以看做因腐败受到查处后的私人成本,它由丧失的金(W0-W1)和额外惩罚M构成。

右面就是腐败诱因,它是按一定概率计算的腐败者的私人收益。

当腐败诱因既定时,腐败者的私人成本为W0-W1+M,它包括薪金损失和惩罚损失两部分。

在W0既定时,查处降职后的收入W1与腐败私人成本成负相关关系。

如果腐败者受到查处后被解雇,则W1=0,原职位薪金全部成为腐败成本。

事实已经告诉我们,在我国现行体制之下,权力操纵者的预期收益总是大于预期成本的,而群众和监督表部门的预期收益总是小于预期成本的。

这可以从当前我国腐败的现象和数据中得出:根据有关方面统计,我国腐败事件被揭露的概率不足10%,而受到相应刑事处罚的概率更为不足1%,因此,许多腐败行为处于“灰色地带”。

(三)寻租空间理论分析寻租理论认为“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下,一切可以获利的交易全部被竞争的作用使利润减少,但在商品和要素53・・流通受阻时,一些高额利润可以长期保持下去,经济学中将它称之为租。

于是通过钱和权的交易可以瓜分超额利润,这就是寻租。

由于阻碍充分竞争可以创造出租来,所以社会中有一部分财富不但用于疏通权力,而且用于创造和维持这些经济特权。

”比如有的政府官员利用职权打着改革的旗号搞低价承包、低价拍卖,使国有资产流入个人腰包;有的挪用、私分公款;有的接受回扣和贵重礼品;有的利用职务便利侵吞、索取、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等。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荣敬本等也用寻租理论来分析我国腐败现象的根源,他们认为,“官商”、“官倒”等各种形式腐败活动其目的是为了“寻租”或“设租”,寻租的过程就是权钱交易的过程,寻租活动的高涨将会刺激设租活动的发展,从而使腐败活动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之中难以自拔。

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办法是,尽可能缩小政府干预和管制的范围,加快市场化改革的步伐,促进市场平等竞争。

[3]而事实上,正是由于我国政府干预过多,市场竞争极不公平,法制、体制等各项制度的不完善,使得企业和政府的权力操纵者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产生了寻租行为。

(四)制度经济学理论分析新制度经济学理论认为,腐败实际上是公职人员和那些参与腐败交易的人在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的自利动机驱使下经过成本和收益的计算后作出的一种合乎理性的选择,而制度通过影响个人对成本和收益的计算而最终影响着个人的选择。

当把制度当成一种资源时,就可能出现短缺。

短缺是经济学的术语,用于指“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一种经济状况”。

所谓制度短缺即指制度方面的实际供给小于社会总需求的一种制度状况或现象。

它不仅包括经济制度的短缺,也包括政治制度的短缺。

笼统讲,无论是在社会形态的更替中,还是在一个社会内部制度的改革中,由于改变了的环境使原先有活力的制度越来越缺少活力,原先灵活的制度逐渐僵化,从而导致制度不能有效供给,产生对制度需求大于供给的短缺现象,这对体制转型,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尤为明显。

因此,腐败就其实质是钻现行制度的空子,趁提供公共的“政府品”之机,进行权力寻租。

可以说,在体制转换时期上制度上的种种缺陷,为腐败的猖獗创造了大量的机会。

三、治理腐败行为的对策建议腐败被国际社会称之为“全球性灰色瘟疫”,它不仅关系到执政党的生死存亡,也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成败,以致百姓“谈腐色变”。

为此,如何有效预防和遏制腐败,积极构建科学合理的反腐倡廉的长效机制,是摆在我国政府面前的一项紧迫而又意义深远的战略任务。

(一)构筑牢固的拒腐防变思想道德防线从长远来看,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是反腐败的基础和根本,其要点在于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正确权力观、政绩观、利益观,防止其蜕变成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俘虏。

一是要继续宏扬的党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增强党员干部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意志。

二是要强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永葆人民公仆本色意识。

小平同志认为,新时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核心内容就是“要教育全党同志发扬大公无私、服从大局、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精神,坚持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

”三是以领导干部和重要部门、关键岗位工作人员为重点,不断深入地加强反腐倡廉教育。

四是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二)提高从事腐败的风险与成本美国学者罗伯特・克利特在《控制贪污腐败》中,也指出:腐败动机=贿赂-道德损失-(被发现和制裁的机会×所受处罚)>薪金+廉洁的道德满足感。

这个公式启迪我们:要有效遏制腐败,就必须加大对腐败的查处力度,从而使腐败从“低风险、高收益”行为变为“高风险、低收益”行为。

首先是要加大经济处罚力度,提高腐败的经济成本。

其次是要大力提高腐败的被查处概率(P),让腐败分子认识到从事腐败行为的高风险。

对于腐败行为,一经发现,不管是谁,不管职务多高,必须一查到底,决不姑息迁就,不要“只拍苍蝇,不打老虎”。

再次要加大各方面的监督力度,提高从事腐败的道德成本。

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走向腐败。

孟德斯鸠有一至理名言:“一切用权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

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非到限度,决不休止……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

”[4]P154拿破仑说过,“三家敌对的报纸比一千支枪更可怕。

”因此要充分发挥大众媒体报道作用,揭露腐败分子的丑恶思想和行径,使其“身败名裂”,“臭名昭著”,并为此付出沉重的“精神代价”。

(三)建立健全反腐败的法制体系保障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反腐败基本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

其中包含着三个基本的要素,即严密立法、严格执法和严厉制裁。

要真正做到“三严”,需要有相应的制度和大量的法律法规来保障。

如美国有“从政道德法”、“1977年涉外贿赂法”;英国有“荣誉法典”、“防腐败法”;德国有“利益法”、“回扣法”等。

这些法律明确规定,公务员禁止经商,禁止接受礼品,限制兼职,实行回避制度等。

总之,借鉴国外经验,我们必须通过依法严肃查处腐败案件,严厉打击腐败分子,使广大党员干部受到教育,充分发挥案件查处在预防和遏制腐败中的警示作用;积极构建“以廉为荣,以廉为耻”的廉政风尚;积极推行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以薪养廉制度、廉政保证金制度、举报人和证人保护制度,并建立健全严格的防腐反腐法制体系,使腐败分子不敢贪、不能贪、不想贪。

参考文献:[1]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的政治秩序[M].华夏出版社,1988.[2]加里・S・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M].上海三联书店,1993.[3]吴敬琏.腐败:权力与金钱的交换[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4]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5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