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腐败问题影响因素的经济学分析

中国腐败问题影响因素的经济学分析

-- -- 中国腐败问题影响因素的经济学分析

四川大学 陈少炜、周俊、张玉娇

【摘要】腐败问题历来是受到学界和社会重点关注的一个问题,它涉及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和心理学的各个方面。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反腐败已经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引起的国家和学者的高度重视。对腐败问题的研究历来集中在腐败对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以及定性的分析反腐败系统的构建和腐败的预防方面,而对腐败问题的定量分析则较少。仅有的定量分析多集中在世界范围内的国家层面的分析,而基于中国的特殊国情,以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地位,这些分析对中国现实的指导意义有限。而对中国各省市区的腐败问题进行经济学的定量分析,则有利于找出当前中国国情下的腐败根源和重要影响因素,对反腐败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和综合中国当前社会经济运行现实,提出了影响腐败最可能的八个方面,并运用这一理论框架,采用1988年——200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实证分析和验证。相关数据来源为各年统计年鉴、检察年鉴和各省市自治区的最高人民检察院报告。通过计量分析证明了该八个方面各自对中国腐败问题的影响程度,并从中得出了结论和建议。 【关键词】腐败 影响因素 面板数据 --

-- 目录 一、问题的提出 ................................................................................................................................ 3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3 (一)国内研究现状 .......................................................................................................................... 3 (二)国外研究现状 .......................................................................................................................... 5

三、理论假设 .................................................................................................................................... 6 四、变量选取和数据描述 ................................................................................................................. 9 (一)变量选取 .................................................................................................................................. 9 (二)数据描述 .................................................................................................................................. 9

五、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 10 六、实证分析 .................................................................................................................................. 11 (一)分析方法 ................................................................................................................................ 11 (二)基本回归 ................................................................................................................................ 11 (三)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 ............................................................................................................ 12 (四)面板协整检验 ........................................................................................................................ 13 (五)工具变量方法的结果分析 .................................................................................................... 14

七、结论与建议 .............................................................................................................................. 15 【参考文献】 .................................................................................................................................. 16 --

-- 一、问题的提出 腐败,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长期以来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不断发展,腐败问题也日益凸显。当前,反腐倡廉课题已经成为党和国家治国安邦的重要举措。虽然我国政府一直坚持不懈地开展反腐败斗争,也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我国腐败上升的势头却没有得到有效遏制,腐败案发数、涉案人数和涉案金额都日创新高,严重程度都突破了原有的程度。腐败一方面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的损失,另一方面对政府的运作、管理职能和威信构成直接威胁,因此,反腐问题是党和国家的重大课题。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定位为“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强调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2008 年 6 月 23 日,中共中央印发了《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2008—2012 年工作规划》,指出要经过五年的工作,建成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基本框架,继续深化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体制改革,使腐败现象进一步得到遏制。这一重大战略性部署,集中体现了对党的执政规律和反腐倡廉工作规律认识的深化。 2011年两会,温家宝总理在会见中外记者时说:“当前,我以为最大的危险在于腐败。而消除腐败的土壤还在于改革制度和体制。”将重视腐败问题和反腐问题提到了新的高度。腐败作为一个国际性的问题,在社会科学中引起了广泛的重视,不同的学者尝试从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多个方面解释腐败的成因、危害和治理。而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经济领域是腐败这一行为作用最直接,也具有最大影响的领域,从经济的角度来研究腐败的影响因素,从源头上了解和控制腐败,从而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应该是经济学在反腐问题上的一项重要使命。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学术界对腐败问题研究,大多数集中在腐败的概念、影响因素、作用机-- -- 理、治理对策等领域,对腐败的现实状况、腐败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较少。进行定量分析的文章占总量不足 10% (宋旭光,2007)。 何增科(2002)在《反腐新路——转型期中国腐败问题研究》一书中,用新制度主义、治理与善治、公民社会与第三部么等国际社会科学前沿理论对中国相关腐败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王明高(2002)在《中国新世纪惩治腐败对策研究》一书中,总结和评价了近几年我国实施的一些重要的反腐败措施,并进行了政策有效性分析,提出今后治理腐败的相关政策建议。 倪星(2004)在《腐败与反腐败的经济学研究》一书中,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运用“经济人”的人性假定,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法以及委托代理模式对腐败的成因进行了解释,并对不同经济体制下的腐败现象进行了经济学的比较,对腐败后果进行了经济学思考。 王传利(2004)在《给腐败号脉:新中国腐败频度与控制强度相关性研究》一书中,采用马克思主义的关于腐败与控制腐败的相关理论,依照历史顺序,研究了新中国腐败发生频率与相关控制手段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腐败频度的概念。 许连纯、徐洪波(2005)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腐败问题研究》一书中,研究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腐败的主要根源、发展规律,在介绍了国际反腐败的成功经验的同时,提出了反腐败的政策建议。 孙刚等(2005)认为我国的腐败是市场不完善时政府特权导致的,而在腐败初期,政府可能对腐败采取适度的容忍,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大力反腐。 谢平和陆磊(2003)用十分规范的经济学理论阐释了中国金融腐败的分析框架,同时设计并应用了中国金融测方法,得出了比较理想的定量研究成果。他们认为金融机构的寻租扭曲了资源价格,造成了金融资源使用效率的低下,而融资腐败的程度取决于资金的稀缺性和发展过程中对资金的需求程度。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在腐败问题的实证研究方面也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陈工孟(2000)介绍了一个经济腐败模型,并分析了各类参数对经济腐败的影响。胡鞍钢(2001)较早地通过问卷的方式搜集了有关反腐败的资料,并从税收流失、资产流失、经济租金等方面对腐败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了相关评估。杨灿明、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