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合理的用信息资源 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效率讲解

合理的用信息资源 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效率讲解

合理的运用信息资源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效率易建香[摘要 ]小学科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 丰富了教学资源, 拓展了教学模式, 它将过去传统的、静态的、封闭的课堂变成了现代的、动态的、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 使科学课堂更形象生动, 更富感染力, 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自主活动的空间和时间, 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优化了课堂教学质量,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轻松愉悦地学到更多的知识。

本人结合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实例, 对合理利用信息资源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效率进行一些探讨。

[关键词]科学教学信息资源学习兴趣学习方式一利用信息资源,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良好的兴趣就有良好的学习动机。

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和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 充分利用信息资源, 教学中把相关教学知识放在一个生动、活泼、有趣的情境中让学生去学习, 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课件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能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岩石和矿物》时,由于山村学生对这一内容都比较感兴趣, 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 我通过多媒体教学课件, 展示了各种各样的岩石,尤其对常见的岩石通过多角度的看课件分析与比较再让学生看手中的岩石标本, 通过观察与思考, 学生能够比较正确的找出各种岩石的异同并能按要求给岩石分类,这样能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及探究的兴趣。

小学科学的教材中每一个单元的内容, 都设计一个“引导页” , 在“引导页” 中, 都以一首隐含问题的小诗和一幅美丽的图片来突出该单元的主题, 如果教师只是简单的让学生观察, 很难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 教师要巧用信息资源对问题情景进行设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习物体燃烧时, 教师先进行了一段视频的拍摄:在厨房里, 锅烧得太热油着火了, 一个人立刻用锅盖盖上, 火一下子就熄灭了。

通过这么一个贴近生活的例子, 激发学生进行思考:为什么不向锅里加水而是盖上锅盖, 火就熄灭了?由此引出物质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a 物质本身具有可燃性; (b 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c 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充分地接触, 以上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只要同时满足上述三个条件,物质就可以燃烧。

很自然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信息资源,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小学科学包括科学探究、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等内容, 涉及生物、化学、物理、地理、天体等多方面的知识,科学学科知识内容的广泛性在让学生觉得新奇、有趣的同时, 往往会让学生觉得知识的不足。

对学生而言, 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 形成多角度、多层次的信息刺激, 能够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缩短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时间,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在提高课堂容量的同时提高教学效率。

在科学教学中, 当学生知识不足时, 使用信息资源无疑是效果最好、最优化的手段。

如:在教学小学科学“动物的生命周期” “ 植物的生长变化” 时间跨度相对较长的科学内容时, 信息资源可以弥补学生知识的不足, 在保证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同时, 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让学生学会在新的学习环境下进行有效的学习。

又如:学习植物的生长,课堂上教师使用语言、课本、板书、挂图、标本、模型、实物等材料, 让学生初步感知, 再利用媒体资源让学生形象直观的认识凤仙花从种子到长成苗、长高、开花、结果等生长过程。

并做到了虚实互补, 让学生“看到” 植物根的水与植物茎、叶脉向上输送的水缓缓流动的情景, 再在重点处点拨,植物“喝水”这一难点就解决了。

学生在观察凤仙花的种子、根、茎、叶等独立研究环节, 除了学生每天观察记录外, 教师引导学生将凤仙花一生各阶段用相机拍下来, 然后制成 PPT 课件, 可以弥补观察材料的不足,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在学习蚕的生命周期时,现在农村很少有人养蚕,学生平时根本没见过蚕, 教师如果仅利用课本和已有的桑蚕标本学生是无法获取感性知识。

教师利用课件向学生播放, 生动、逼真地展示了蚕的生长变化情况, 同时配合学生的观察活动, 分别将画面快放、慢放、静止、重复、放大,让学生抓住蚕的各个阶段的特征, 既扩大了学生的视野, 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又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密度, 提高科学教学的效率。

三、利用信息资源,实现学生主动建构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通过声音、图像等信息直接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 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感知迅速、记忆牢固、思维灵敏、想象丰富。

在学生无法感知时使用信息资源, 就如同给学生的思维搭上一个个的脚手架, 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和未知知识之间建立起“桥梁”和“通道” ,对学生知识的建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学生无法感知时使用信息资源, 让学生在现代教育技术营造的教育环境中学习, 学生的各种感官被充分调动起来, 思维活跃, 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大大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同时, 信息资源的使用有助于因材施教、实现教学个性化。

在小学科学《电》单元的学习中,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简单的电路图,串联与并联的联接方法等内容的教学, 由于电流具有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 学生知识的建构存在无法感知的困惑,其中对学生而言比较困难的是通过看线路图, 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一个电流的路径。

这对缺乏想象的学生来说, 这部分知识是无法感知的。

如果在学生连接简单的电路图后, 让学生猜测电流的路径, 再出现多媒体的电流路径图,让学生在动态的电流路径图中感知电流及电路图的知识, 可以突破教学中学生无法感知的困惑, 信息资源的应用既让学生突破了思维的节点, 又让学生对电流的记忆从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发展, 学生知识的掌握变得持久而深刻。

利用电脑生动、形象的电路图, 使学生通过直观而透彻的观察, 理解抽象的电路、电流等概念,信息资源的合理使用是关键。

四利用信息资源,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小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较强, 思维比较敏捷, 乐于参与科学探究活动, 在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教学时使用信息资源, 是培养学生科学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造力的有效手段。

拓宽教育空间, 追求教育的整体效益, 可以视为情境教学向情境教育深化发展的基本目的之一。

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参与十分重要, 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 信息资源是师生互动的最佳手段。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依托信息技术开展研究性学习, 重在通过自主探究等多样化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提升学生自身学习生活的经验、能力、情感体验和价值目标追求, 密切学生的学习生活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加强学生知识学习与实践活动的联系, 发展学生综合运用已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创造性学力和创新精神,小学科学与信息技术整合能使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更好地落到实处。

如在学习校园的动物、植物这两单元的教学中,依托信息技术开展学生研究性学习, 根据“提出问题→分工合作→实地考察→搜集资料→解决问题→汇报交流” 这一研究流程, 让学生自主选择研究的课题, 如“校园的花草树木的观察” 、“校园蚂蚁的生活研究” 、“ 洗澡花为什么晚上才开花” 、“给校园内的树确定树名” 等研究小课题, 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使用信息技术开展合作学习, 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等,教学是全新的、开放的。

在小课题研究阶段,老师通过创设情境,提供课题, 精心设计每一个问题,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愿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在课题展示阶段, 老师带学生到微机教室上科学课, 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参与问题设计, 利用电脑互相交流自己的见解; 通过完成特殊的多媒体作业, 使学生有机会阐述自己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通过小学科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 把课堂的时间让给学生,把展示的舞台提供给学生,学生不仅完成了一个个内容丰富、充满童趣的小课题, 同时也收获了科学的探索精神, 严谨的科学态度, 小学科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五利用信息资源,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每次在教学新的知识前,预先布置学生利用网络有目的地收集与该专题相关的资料,然后汇总、继续展开深入的学习。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利用搜集相关的文字、图片,不必再为跑图书店、查阅书山文海而发愁,同时,也让学生们体验到查阅资料的艰辛和成功后的乐趣。

这对于学生获取课外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来说无疑是一种好形式。

例如在教学食物中的营养时,课前,先让学生在网上收集自己所感兴趣的与本课相关的资料,于是学生们在老师所提供的几个网站中进行搜索,然后将搜索到的资料存到个人的文件夹。

一节课后,学生们的脸上纷纷露出了满意而又惊喜的笑容,惊喜的是自己找到很多平时所吃的食物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

学习课文时,学生们能很快的辨别常见食物中所含的营养成分,这一切正说明了他们在自主搜集资料的学习中是多么全身心地投入啊!久而久之,学生们渐渐喜欢上这种自主学习的方式,只要是与所学的课文相关的知识,必定要亲自弄明白为止,学习的兴趣日益浓厚。

平常对于自己新搜集到的各种资料,不但可以发信息的方式向教师汇报,还可以在网上与好朋友进行 QQ 交流。

可见, 将信息技术作为获取知识的手段, 传授知识的载体,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能自定学习目标,并积极地进入学习的全过程,感受到自己全身心投入的成功, 这才是真正的有效学习。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

六利用信息资源,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科学史上的许多事物的过去和今天都表明:许多发明创造都不是单独一个人可以完成的,都是依靠一个团队的合作的结果,所以当今科学课堂教学中, 培养学生互相学习、交流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就显得更加重要了,合作学习要求学生之间建立了积极的相互依赖的关系。

小组成员通过一个共同目标紧密的联系起来,每个成员都承担了一定任务,成员之间面对面进行交流,不断加深了解的方式进行交谈,非常亲近。

不管他们的想法怎样,都可以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显得十分自信,。

整个学习过程,学生们都在积极主动地忙碌着、参与着,乐于学习,真正体现了“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的学习方式,在小组的合作和努力下,学生通过探究过程获得了很多知识和信息。

例如:在进行学习《动物与环境》这一课时,首先从对丹顶鹤及其生活环境研究开始,把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联系起来,让学生采取分工合作的学习方式, 利用网络资源共享的特性,每个小组向其他的小组成员发布自己小组收集、整理、加工过的知识和信息,让学生们通过不同方式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这样, 学生共享了所有的小组的学习成果,节约了学习时间,既培养了资源共享的意识,又会获得一种学习的成就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