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充分认识通志的价值遵循志书编纂的要求规范系统地推进资料搜集和整理工作

充分认识通志的价值遵循志书编纂的要求规范系统地推进资料搜集和整理工作

充分认识通志的价值遵循志书编纂的要求
规范系统地推进资料搜集和整理工作
《浙江通志·国土资源卷》编辑部梁敬明
《浙江通志》按照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逻辑顺序设立卷目,其中第四卷为“国土资源”。

《浙江通志·国土资源卷》编辑部自成立以来,在省国土资源厅的领导下,扎实地推进志书编纂的各项工作,进展顺利,成效显著。

我们充分认识到通志的价值和意义,严格遵循志书编纂的要求和原则,在篇目通过论证以来的整整一年时间里,全力以赴,兢兢业业,规范有效地开展资料搜集和整理工作,高质量地完成了志稿编纂主体资料的汇集任务,目前正与长编编写相结合,整理资料,制作卡片。

下面就我们对于通志编纂的认识和理解,并结合资料搜集过程中的一些具体做法,谈一些感受和思考,以供交流、讨论。

一、充分认识通志的价值
众所周知,地方志作为全面、客观、系统记录历史和现状的资料性文献,具有“存史、资政、教化”的功能。

在各级、各类志书中,通志又有着最为重要、最为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就浙江而言,自明嘉靖三十年(1551)创修《浙江通志》,至今460多年间,共有明嘉靖《浙江通志》、清康熙《浙江通志》、清雍正《浙江通志》、民国《浙江续修通志稿》、民国《重修浙江通志稿》五部。

其中康熙版数月仓促而成,价值不高;民国两部虽名续修、重修,但均只是志稿。

从中可见通志成志之不易,反观亦显其价值之独特和重要。

历代通志的编纂,大多网罗、集中了当时著名的仕宦、学问家等。

这些专精人才深知通志之价值,并以能够组织、主持、参与通志的编纂而倍感荣耀。

故而,方志中人虽感清苦,但总欣慰于其能垂鉴后世,功业久远。

以上情形,尤其是通志的价值以及编纂通志的重要意义,在方志
学界并不是问题。

但是,毋庸回避,由于目前通志编纂时间紧、任务重,加之方志专业人才缺乏,队伍比较庞杂,对于通志的认识自然也会存在偏差:任务意识浓,事业意识淡;应对意识浓,责任意识淡;本位意识浓,主体意识淡;现实意识浓,历史意识淡。

此等问题,实际上很大程度是由于对通志的价值,对通志的地位和高度,对通志和部门志、专业志的根本差异认识不清而导致的结果。

这些问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

在《浙江通志·国土资源卷》编辑部成立后一段时期,由于编辑部成员的专业背景、知识层次、年龄结构不同,对于通志的认识也不甚一致,也存在上述诸多问题。

我们注意到了这些问题,也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好在我们编辑部成员主要是由国土资源管理专业人员和史志研究编纂专业人员两部分组成,这些问题较早、较好地逐步得到了克服,得到了解决。

回顾过去的一年半时间,我们在《浙江通志》编纂委员会和省方志办各位领导、专家的帮助下,不断加强学习,提高了自身的认识水平。

在篇目设计过程中,逐步体会到通志与部门志、专业志的差别,认识到国土资源卷是《浙江通志》整体的一部分;在学习《地方志工作条例》、《浙江省实施〈地方志工作条例〉办法》、《〈浙江通志〉编纂工作实施方案》、《地方志书质量规定》等文件、规定的过程中,我们认识到通志编纂工作的科学性和重要性;在编辑部内部研讨过程中,逐步统一思想和行动,深感生逢其时,能够参与《浙江通志》编纂的重大事业,增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遵循志书编纂的要求
《浙江通志》是文化强省建设的一项标志性工程。

《〈浙江通志〉编纂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提出编纂要求:“突出时代特征、地方特色和专业(行业)特点,做到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和可读性高度统一,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和志书质量,把《浙江通志》编纂成为服务当代、垂鉴后世的名志佳作”。

“时代特征、地方特色和专业(行业)特点”,“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和可读性高度统一”,“服务当代、垂鉴后世的名志佳作”,这可以理解为三个递进层次的、很高的编纂要求,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当然,最基本的要求,还是由地方志书的特性所决定:资料性是地方志书最本质的特征。

《地方志工作条例》第三条明确指出:“地方志书,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

《地方志书质量规定》第六章“资料”第23条为“资料真实、准确。

资料经过鉴别、考证、核实,时间、地点、人物(单位)、事实、数据等准确。

有歧义但不可或缺的资料,多说并存”;第24条为“资料全面、系统。

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等方面的资料齐全。

反映事物发生、发展过程的资料连贯、系统。

人、事、物,时间、地点、事件经过等要素齐备”;第25条为“资料具有代表性、权威性。

注重使用原始资料”。

《浙江通志·国土资源卷》核心内容包括土地和地质矿产两大部分。

多年前也已经编纂出版了《浙江省土地志》和《浙江省地质矿产志》。

一般的认识,可以以这两部专业志为基础,简单剪辑、拼接,适当补充、完善,再糅合处理、统稿,就可轻松应付了事。

在刚开始讨论体例篇目的时候,由于对通志的认识不够深刻,确实也存在这样的想法,包括对土地和地质矿产两大部分内容是分开写还是合起来写,意见也不统一。

为此,我们设计了两套方案,一套是“分”的方案,上篇土地部分,下篇地质矿产部分,分开写;一套是“合”的方案,土地和地质矿产统一到“国土资源”概念和内涵上来,统合编写。

编辑部经过多次反复讨论,请示了《浙江通志》编纂委员会和省方志办领导、专家,也征求了省国土资源厅各处室的意见,最后根据通志编纂的总体要求,按照“合”的方案设计体例篇目,并获得论证通过。

在此过程当中,从主编到各位成员,编辑部全体同仁提高了对通志和编纂工作的认识,理解了志书编纂的步骤和方法,决心严格按照编纂要求,用较长时间、下大力气,从头开始、深入细致地进行资料的搜集工作。

三、规范系统地推进资料搜集和整理工作
2012年8月,《浙江通志·国土资源卷》通过篇目论证。

此后,我们即进入规范、全面、系统搜集资料的工作。

通过一年时间的努力,高质量地完成了志稿编纂主体资料的汇集任务,目前正与长编编写相
结合,整理资料,制作卡片。

总结过去一年来的资料搜集工作,我们的具体步骤和方法如下。

第一步,做好资料普查工作,编制资料目录。

我们通过网络搜索、实地检阅等方法,掌握了各级、各类志书(包括历代《浙江通志》,新编省市县国土资源志、土地志、地质矿产志等),各级、各类档案馆、室所藏档案(主要是浙江档案馆、浙江省国土资源厅档案室、浙江省农业厅档案室,以及市县档案馆等),各级、各类图书馆馆藏图书资料(主要是浙江省图书馆古籍部、浙江大学图书馆等),以及相关刊物文章(如《浙江省建设月刊》、《浙江经济》、《浙江国土资源》等)、研究论著等情况,编制资料目录。

第二步,根据目录评估资料价值,确定查检目录。

我们通过第一步工作,获取了规模庞大的资料信息,并分类编辑成册。

如果要按目录全部查阅是不可能的,实际也是没有必要的。

因此,根据《浙江通志·国土资源卷》的篇目设计,经过分析、比较,可以发现重要的、核心的资料,确定为拟查阅的资料目录。

从中还可以发现一些具有特殊价值的资料。

第三步,根据确定的拟查目录,分工赴各部门调阅资料。

在资料查阅过程中,土地部分采取先古后今、先外后内的方法,地质矿产部分采取先今后古、先内后外的方法,两大部分交叉进行。

耗时虽长,但进展尚属顺利。

其间,我们收集到各市县已经编纂出版的国土资源志、土地志等专业志书几十部。

第四步,归总查阅所获资料,初步分类处理。

查阅所得资料,有的是复印过来的,有些是拍摄过来的,也有部分是抄录的,全部集中按篇目设计的章节目归类处理,并建立电子资料库,为后续卡片制作和长编编写打下扎实的基础。

以上工作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注重资料搜集的规范、全面、系统,保证存量资料基本不遗漏;二是注重资料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三是注重史志专业性与国土资源专业性的结合;四是注意汲取国土资源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

我们深感通志编纂责任重大,需要继续付出艰苦的努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