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年级作文教学中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新博中心学校夏荣炎
“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
在这里,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
”——苏霍姆林斯基。
通过观察,他们能从千姿百态的大自然中,从日新月异的社会中,从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中,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
这些感性材料往往是学生作文素材的直接来源。
语文新大纲指出:“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
”中年级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
能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写出来,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通顺,会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冒号、引号。
学写日记、书信。
”在中年级作文教学中,观察习惯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那么在中年级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笔者认为:
一、教会学生如何观察。
1、从玩中观察
从孩子喜欢的事物中观察,孩子往往会瞪大一双好奇的眼睛,效果容易事半功倍。
记得在指导写《记忆一次参观活动》的作文时,正赶上学校秋游“植物园”。
于是我给学生布置了观察作业:游览之中选三种你喜欢的植物,认真观察它的颜色,样子以及生长特点,回来后画下来在班里展览。
有了明确的目的,学生们在活动中看得可仔细了,摸一摸,闻一闻,有的还专著的拿笔记一记,生怕忘了似的。
回
来之后,一幅幅逼真的作品诞生了:叶背是红红的‘红背桂’;叶子象七个手指的“七叶葵”;叶子很小但很香的“九里香”;长满小刺的“仙人鞭”等等,真让人目不暇接。
作文的第一步——“画”的工作完成了。
接下来进行作文的第二步——“说”。
在第一节作文课上,我组织孩子们畅所欲言地把自己画的植物介绍给大家。
让大家也了解这种植物,喜欢这种植物。
学生争先发言,讲起来滔滔不绝。
热烈的掌声,喝彩声,不时从教室里传出。
从这就可以知道学生们在这次活动中是仔细观察了。
作文第三步——“写”,安排在第二节课。
学生们听了要求之后,都埋头在桌子上写起来,再没有左顾右盼,呆呆坐着得人了。
有的同学写到:“美人蕉盛开的花朵从远处看像一个个小喇叭,可是走到近处看,却是四,五片花瓣组成。
风儿一吹,花朵就像一个美丽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叶子就像一把大扇子,上下晃动。
花蕊就藏在花瓣里,如果你用手摸一摸它,手上就会沾上不少花粉,滑溜溜的。
再用鼻子一闻,一股清香味扑鼻而来。
”精彩的片段真让我爱不释手。
这种观察不仅不是负担,还给了孩子们乐趣,因为有了乐趣所以才会有收效。
2.在活动中观察
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奇,对新鲜的事物特别感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我劲量在班里组织一些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像“拔河比赛”,“特技表演”,“知识竞赛”等。
六年级毕业前夕,要写一篇《我爱我的学校》的作文。
写作之前,为了加深学生对既熟悉(天天见到),又陌生(熟视无睹)的校园的印象,
我在班里开展《校园一角》摄影比赛。
每人选出3张优秀的作品参赛。
参赛时要求学生以《夸夸我的学校》为题,在班会上介绍校园环境或设施,也可以是在校园中开展的有意义的活动,课堂学习的动态。
学生们行动起来,背上相机,走遍校园去选景,选角度,还真像个小摄影师。
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有学生们的足迹。
学校的每一处景物都尽收学生们的眼底。
照片出来了,学生们的作文也有了素材。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切实感受到:花点功夫,激发学生写作文的兴趣,让他们有话可说,让他们有表达的欲望,这应该是作文教学的第一步。
第二、观察要确定顺序。
一. 先整体后部分或由部分到整体的观察
这是最常见的观察方法。
我们在这学期刚学过的《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描写鱼的那段内容中,已经学习到了这种观察的方法。
这一段先从整体观察鱼“成群结队地穿来穿去。
”然后再一部分一部分地观察各种鱼的不同的形态--“有的……有的……有的……有的……”告诉我们,鱼的数量多,品种多。
同学们,我们在写作文中,这种观察的方法也经常运用。
比如:一个同学在写《文具盒》时,先整体写“我的文具盒是泡沫塑料制成的,长22厘米,宽11厘米,高3厘米,是个长方体。
”然后写盒盖面上的彩色图案,再写盒盖背面的课程表,最后写文具盒内的各种学习用具。
由于观察按顺序,所以写出来有条理,清楚明白。
二. 按方位顺序观察
请大家看下面一小段,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
果园的果树可真多。
果园的东面是一片苹果,南边的山洼里种着柿子树,西边是一眼望不到边的葡萄架,就连北面山坡上也种着很多山楂树。
我认为,这一小段作者是按东、南、西、北的方位顺序来观察的,对果园的果树多进行了全面的介绍,非常清楚有条理。
按一定的方位顺序观察,可以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由远及近,由外及里。
我们还可以按不同的方向的顺序观察。
比如观察我们的教室。
走进我们的教室,一眼就看见教室的前面是一块乌黑发亮的长方形大黑板,黑板上面挂着一个有机玻璃的五星红旗。
教室的后面是我们班的板报,报道了我班的好人好事。
教室的左面是三扇大玻璃窗,温暖的阳光照起来,教室显得非常明亮。
教室的右面墙上贴着“优秀作业展览”。
教室的中间是四十套整齐的桌椅。
我们就坐在这里认真地学习。
三. 按时间顺序观察
同学们,你们一定都很喜欢《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吧,并且还能背诵其中的段落。
你知道这课书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
对了,作者是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观察的,先介绍了小兴安岭春天的生机勃勃,又介绍了夏天的小兴安岭的枝繁叶茂,再写出了小兴安岭秋天的果实累累,最后写了小兴安岭冬天的银装素裹。
这样观察有什么好处呢?
我觉得,这样按时间顺序观察非常有条理。
而且还能抓住每个季节不同的特点,使我们读了以后的确感到小兴安岭真是一个美丽的
大花园。
好,我们在写作文时要学习这种观察的方法。
四. 按空间位置的顺序观察
我们刚刚学过《大海的歌》这课书,作者写了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不同的景物。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呢?
对了,作者按照出海参观的顺序,在码头上、海港里、大海中这三个不同的位置观察的。
好,我们在参加春游活动,参观活动的时候,也应该学习这种观察的方法。
按游览的顺序,参观的顺序写,写出每个不同位置不同的景物和特点。
五. 按发展顺序观察
同学们,不管是自然现象,还是动物的活动以及人物的行为都是有着自己的发展顺序的,我们要由始至终按发展顺序来观察。
比如在《雨》这一课中,作者就是按照雨前--雨中--雨后这样的发展顺序观察的。
把雨景写得细致、生动、形象。
再请大家看下面的一段话:
一天,孙中山先生看见一个孩子病倒在街上。
他马上走过去,给那个孩子号脉,又让自己的卫士把孩子送进医院。
等孩子病好了,他又派人把孩子送回家。
我认为作者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观察的,发现孩子病了--把孩子送进医院--病好送孩子回家。
这就是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发展顺序观察。
同学们,按顺序观察的方法很多,今天我们先学习以上五种,同时,我们还要学会根据具体的事物去选择恰当的观察顺序和方法。
上述几点,不能侧重于某一点,更不能孤立运用。
在作文教学中一定要注意互相渗透,使作文训练系统化,同时要想方设法多为学生创设感兴趣的观察条件和机会,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观察习惯、观察方法,使学生的观察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随着学生观察能力的提高,学生的作文就能做到言之有物,内容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