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一等奖优秀课件
。
伍 庐山
拓展阅读
拓展阅读
望庐山瀑布
唐代: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拓展阅读
我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父亲开始教我画画。他对我要求很严,经常叮嘱我:“你看见 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有一次学校上图画课,老师把两个杨桃摆在讲桌上,要同学们画。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 的地方。讲桌上那两个杨桃的一端正对着我。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 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当我把这幅画交出去的时候,有几个同学看见了,却哈哈大笑起来。 “杨桃是这个样子的吗?” “倒不如说是五角星吧!” 老师看了看这幅画,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然后回到讲台前, 举起我的画问大家: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 “不像!” “它像什么?” “像五角星!”
题 西 林 题 西壁 林壁
主 讲 人 : 老 师
目 录
壹
庐 山
贰
学 习 目 标
叁
小 组 讨 论
肆
习 题
伍
拓 展 阅 读
壹 庐山
庐 山
庐山
庐山位于江西北部,北临长江,东临鄱 阳湖,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山,相传在周朝时 有匡氏七兄弟上山修道,结庐为舍,因此而得 名。自古享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声誉。
谢 谢 欣 赏 感谢您的观看
拓展阅读
老师的神情变得严肃了。半晌,他又问道:“画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好笑么?” “好—笑!”有几个同学抢着答道,同时发出嘻嘻的笑声。 于是,老师请这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他对第一个坐下的同学说:“现在你 看看那杨桃,像你平时看到的杨桃吗?” “不……像。” “那么,像什么呢?” “像……五……五角星。” “好,下一个。” 老师让这几个同学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然后和颜悦色地说:“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 悉。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因此, 当我们看见别的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 的。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这位老师的话同我父亲讲的是那么相似。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贰 庐山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独立识字学词。
3、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文中所
蕴含的道理。
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
宋代: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自学
自学提示:
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要你用 心的去读,去感受,你就能看到这幅画。下面就请 同学们结合注释反复读古诗,看谁能把它读成一幅 画。
注释:
不识:看不清、认不清 只缘:只因为 面目:面貌 ,这里指庐山的风景。 身:自己 此:这
横看成岭
侧看成峰
远看
近看
放飞想象
横着看, 庐山 侧着看, 庐山 从远处望, 庐山 从近处看, 庐山 从高处俯视,庐山 从低处仰望,庐山 山岭绵延不绝 山峰高耸入云 遮天蔽日 危崖险岩 深沟幽壑(hè) 重峦叠嶂
诗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肆 庐山
习 题
背一背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
侧 , 各不同。 不识 真面目, 身在 。
测一测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句诗启示人们: 。 2、学了这首诗,我懂得了 看事物的角度不同,
得到的结论也不同 ,我们要从不同角度思考问 题,客观全面的看待问题
庐山南北长约25公里,东西宽约20公里,
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巍峨挺拔的青峰 秀峦、喷雪鸣雷的银泉飞瀑、瞬息万变的云海 奇观、俊奇巧秀的园林建筑,一展庐山的无穷 魅力。历代诗人墨客相继慕名而来,留下了许 多珍贵的名篇佳作。
庐山西林寺
西林寺壁
苏 轼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父亲苏洵、弟弟苏辙 都是著名文学家,三 人世称“三苏”。
千姿百态 变化万千
诗的意思
从正面看,庐山是 连绵起伏 的山 岭;从侧面看,庐山是峭拔挺立的山峰。 从 远处、近处、高处、低处 看,庐山呈 现出各种不同的姿态。
为什么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之中。
叁 庐山
Hale Waihona Puke 小组讨论小组讨论1、怎样才能够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你从这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