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歌德与《浮士德》
• •
• •
浮士德的人生乐章
• • • • • • • • 第一阶段:知识需要:知识悲剧 第二阶段:情欲需要:爱情悲剧 第三阶段:政治需要:政治悲剧 第四阶段:美的需要:艺术悲剧。浮士德与古典美的代表海伦结合。但 海伦认为“幸福与美不能长久结合”,离开了浮士德。 第五阶段:自我成就需要:事业悲剧。浮士德围海造田,改造自然。创 造性的劳动生活,使他感到欢乐和满足。 不断由小我走向大我,不断由自我走向社会,不断由情欲走向精神。 浮士德形象从欧洲文化史的角度来看,概括了欧洲近300年来人类精神发 展的思想历程。 “一部灵魂的发展史,一部时代精神的发展史” (郭 沫若) 浮士德形象从人类个体的角度,概括了近代人的意义生存方式: 近代人 的圣经。上帝离人而去,人类需要自己拯救自己。人生成为一个执着的 过程。在路上。自强不息,以求的生命的拯救。(教材145页,宗白华评 价) 浮士德是十八世纪末十九初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者。他身上概括和体现 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资产阶级的精神特点:肯定人生、投身实践的 创造精神;否定错误、解剖自我的批判精神;追求理想、自强不息的探 索精神。浮士德对人生真谛和崇高理想的无限追求,反映了启蒙时期资 产阶级的探索精神。
第四节
法兰克福故居
歌德
魏玛故居
歌德像
一、生平和创作
• 歌德(1749-1832),德国伟大的诗人和剧 作家,小说家。一生博学多才、阅历丰富。 生于德意志中部莱茵河畔法兰克福市一个 富裕市民的家庭。父亲作过参议员。母亲 是市长的女儿。歌德从小受到过良好的教 育。1765年,他进入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 1768年因病辍学。
魏玛从政时期
• “熟练人生”阶段。1775年,歌德应魏玛公爵之邀到 魏玛公国,开始了从政生涯,先后担任枢密顾问, 枢密大臣。公国人数不过万余。 • 1786年,他无法忍受官场的生活,独自前往意大利, 在那里接受了温克尔曼的观点,重又激发了创作的 热情,写作了《埃格蒙特》、《伊菲格尼亚》、 《塔索》三个剧本,此外还写了《浮士德》的部分 内容。 • 1788年,歌德从意大利返回魏玛,辞去职务,专事 写作和自然科学的研究。1797年,完成了长篇叙事 诗《赫尔曼与窦绿苔》。这一时期,歌德开始放弃 “狂飙突进时期”的幻想,转而追求古典理想。遵 循“三一律”进行戏剧创作。
•
魔鬼靡非斯特 • 魔鬼靡非斯特是浮士德的对立人物,是对于 人生意义否定的象征。 • 靡非斯特的精神特征:否定精神。本质是 “作恶”,具有“造善”的作用。他从作恶 的动机出发,诱惑浮士德沉沦,实际上却推 动浮士德向上。因此,他是“作恶造善的力 之一体”。 • 作者的代言人:揭露社会罪恶。“理论是灰 色的,生活之树常青。”
本章阅读书目与习题
• 本章阅读书目: • 《鲁宾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汤姆· 琼 斯》、《阴谋与爱情》、《少年维特的烦恼》、 《浮士德》、《爱弥尔》、《新爱洛伊丝》、《忏 悔录》。 • 本章练习题: • 1、名词解释:感伤主义文学、魏玛古典主义 哲理小说、 狂飙突进、 • 2、简答题:启蒙文学的思想艺术特点。简要分析 卢梭在文学史上地位。 • 3、分析题(1)浮士德精神。为何说《浮士德》 是一部近代人的圣经?
与席勒合作时期及晚期
• 与席勒合作时期:1794年,歌德与席勒结识,开始两位伟 大作家的合作。1796年完成了长篇小说《威廉· 麦斯特的学 习时代》、《浮士德》的第一部。 • 晚期:1805年,席勒去世,对歌德打击沉重。此后10年,歌 德几乎没有创作,完全陷入消沉期。1811—1831年,他写作 了自传体小说《诗与真》,1821-1828年写作了《威廉· 麦斯 特》的第二部分《麦斯特的漫游时代》,1831年完成了《浮 士德》第二部。提出了“世界文学”的概念。 • 《威廉· 麦斯特》是欧洲18世纪新型的“成长小说”或“教 育小说”。是歌德全部创作中地位仅次于《浮士德》的重要 作品。小说塑造了一个不断追求人性完善和崇高社会理想的 探索者形象。小说的最后结论是:为集体劳动,为人类幸福 才是真正的生活理想。 • 歌德诗歌创作的基本主题:歌颂爱情;歌颂自然;对现实 封建统治的反抗和对世界、人生、历史与现实的哲理性思索。
早期
• 狂飙突进时期。受到了卢梭思想的影响。歌德与赫尔德。 • 《葛兹· 冯· 伯利欣根》取材德国历史,借鉴了莎士比亚的创 作,突破了“三一律”的限制,是德国“狂飙突进”运动中 第一部引起轰动的戏剧作品。歌德因此获得全国声誉。 • 《少年维特的烦恼》是第一部引起广泛国际反响的文学作品。 小说采用维特致友人与绿蒂的书信以及维特日记的方式写成。 维特是德国18世纪进步知识青年的形象,他崇拜大自然,热 爱纯朴的农民和天真的儿童,向往着人的自然天性能得到解 放。维特的自杀是对他那个令人窒息的社会所进行的孤独而 消极的反抗,也是他憎恨社会又找不到出路的必然结果。小 说通过维特这个叛逆者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矛盾,对当时的德 国丑恶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对封建的德国社会进行了公 开的挑战。 • “维特热”。
3、《浮士德》的艺术特点
(1)在体裁上,采用了多种多样的诗歌形式来表现 复杂变化的内容。 (2)象征手法的运用是贯穿全剧的主要特色。 (3)在结构上诗剧突破一切常规,没有贯穿首尾的 情节线索,而是以浮士德探索理想为中心,跨越时 空界限,形成独有的特色。 (4)在形象塑造上,诗剧从矛盾发展的辩证关系中 刻画人物形象的。 (5)人物描写上的另一特色是以大自然宏伟壮丽的 景象为背景来展开人物的活动和发展。运用象征的 艺术手法来体现诗剧的哲理意蕴。
பைடு நூலகம் 二、诗剧《浮士德》
• 与《伊利昂纪》、《神曲》、《哈姆莱特》并列为欧洲古 典四大名著。是一部有关于人生意义追索的悲剧。 • 1、创作过程 • 《浮士德》取材于德国的民间传说,主人公原是德国民间 流传的一个跑江湖的魔法师。歌德幼年看过有关浮士德的 戏剧和传奇。在斯特拉斯堡上学时就产生了写作的念头。 1773年着手写作。1775年写成部分初稿。1786年重新恢复 写作。1806年完成了第一部。 • 此后作者又反复构思,在1825年着手写第二部,直到1831 后才完成全书,历时60年之久,该书贯穿了歌德的创作生 涯全过程。
2、浮士德的思想内容
浮士德的悲剧实质:是人生的有限与追求的永无止境(永不 满足)之间的矛盾。从积极方面来讲,他体现了资产阶级上 升时期,永不满足、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而从消极的方面 来讲,他也确实反映了近现代人的悲剧性生存状态。因而具 有形而上的意义。 歌德在全剧的开头两次赌赛中提出了诗剧的基本思想。 《天上的序幕》:魔鬼与天帝的赌赛,天主表示,相信一个 永远向上、力图进取的人即使也会迷失但终能进入清明圣境; 而魔鬼靡菲斯特却认为,他能够把浮士德引向满足、怠惰和 堕落的道路。 《书斋》中魔鬼与浮士德的赌赛。 争论的焦点都是关于人与人生的本质问题。由此可见,歌德 把浮士德当成全人类的代表。浮士德上天入地。探索人生真 理的过程,就是人类对自己命运和人生意义探索的过程。浮 士德的探索过程实际上是资产阶级先进人物思想探索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