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人民币》公开课
台营学区第二小学北台庄校区刘媛媛
说课稿
教材分析
《认识人民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5单元的教学内容。
人民币是我国法定的货币,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让一年级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掌握的对100以内数的认知,认识人民币。
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懂得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文来自小精灵儿童资讯站
学生分析
一年级儿童年龄小,缺乏社会经验,上市场购物的机会也少,对人民币只是初步的认识,对于要用到钱才能买到东西这一朴素的等价交换的原则只有初步的意识。
本节课的教学会使学生对人民币有进一步的认识,使学生在简单的活动中感知人民币的币值和人民币的商品功能。
1.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
2.培养实际生活中的购物能力,提高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
3.通过购物活动,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玩具熊,笔、橡皮、尺、练习本等。
每个学生一个钱袋(内装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教学流程
一、导入:从谜语出发,引出课题。
利用谜语引入课题:认识人民币。
二、探究新课
(1)集中学习、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2)给人民币分类
(3)简单的角与角的换算
(4)学习1元=10角
(5)游戏,逛超市
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动手实践,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在亲身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
为了能让学生切实认识人民币,教师给每个同学都准备了钱袋,钱袋中有收集的各种元币(10元、5元、2元、1元),角币(5角、2角、1角)和分币(5分、2分、1分)。
这样,使学生在学习上有了直观的感受,认识人民币自然就不困难了。
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缺乏社会经验,上市场购物的机会肯定也少。
怎样弥补学生学习上的这个不足?本节课上,教师多处创设了良好的购物环境,让学生在模拟购物活动中认识并使用人民币。
利用自己手中的钱去买自己喜欢的东西,教师在此
准备了许多的物品,任意让学生购买。
而学生在买的同时,经历了用一定数量的钱买单一物品;用一定数量的钱买多种物品;用钱买过物品后,售货员阿姨找回相应的钱数等。
这些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买东西的乐趣,使学生在模拟买卖物品活动中掌握人民币的有关知识,提高社会交往和实践能力。
这是学生本节课中最大的收获。
活动一开始,学生就情绪高涨,活动过程中,体现出学生之间团结合作的精神,在此学到了平时没有学到的知识,活动结束时还意犹未尽。
《元角分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人民币,了解元、角、分的关系。
知道1元=10角
2、通过模拟购物等活动,使学生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的功用,感悟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使学生从小懂得,合理使用零花钱,并知道如何使用爱护人民币。
教学重点、难点:元角分之间的进率。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模拟人民币、卡片
教学设计:
一、谜语导入
1.(显示谜语)
师:小朋友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了一个谜语:薄薄一张纸,用处可真大,买书买笔买文具,都要用到它。
生:钱。
师:你知道世界上都有哪些钱呢?(课件出示各国的钱)
师:小朋友知道的可真多!日本使用的是日元,美国使用的是美元,(课件上指点给学生看!)
2.引导中国的钱叫人民币
师:我们国家的钱又叫什么呢?
生:人民币。
师:好!我们今天就来认识人民币。
(板书:人民币的认识)
二.讲授新课
(1)集中学习、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师:请小朋友将准备好的钱袋拿出来。
(同桌合作)
师:把你认识的人民币拿给同桌看一看,看谁认得最多,开始!
(教师巡视)师:刚才我看了一下,小朋友认得不错,下面我来看看你们都认对了没有?(课件出示)
师:说说你是怎么认的?(着重讲可以看数字、颜色)
(第一组:放大的100元第二组:放大的20元第三组:放大的10元)
(五角,一元,一角的硬币及纸币同时出现)
师:两个一样吗?什么地方不一样?(指着硬币,纸币的课件)
生:一个是纸币,一个是硬币。
师:对,他们制作的材料不一样。
师:两个硬币的背面是什么?
生:国徽。
师:国徽是什么?
生:是我们国家的标志。
师:很多人民币上都有国徽,因此我们应该爱护人民币,不要在人民币上乱涂乱画。
师:盲人看不到颜色和数字,他们是如何区分人民币的呢?
师:对了,在人民币的右下角有盲点,盲人就是通过触摸盲点来区分人民币的。
(2)给人民币分类
师:这么多钱放在桌上,老师想整理一下,那你们能把它们有规律地分一分吗?
(请一个小朋友说,教师移动鼠标将钱分类)
师:哪个小朋友愿意来分一分?说说你按什么来分的?
生:按数字分。
师:还有不一样的吗?
生:硬币纸币分。
师:按元、角、分来分。
师: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名称,谁来给他们三兄弟排排队?生:元是老大,角是老二,分是老三(随小朋友说,意思表达清楚就可以)
师:小朋友说得真好!下面我们看看这些人民币和我们生活中的人民币有什么不一样?
生:左下角有一个红颜色的斜线。
师: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这是样币。
师:这小朋友知识面真广,这是样币,样币是不可以使用的。
(3)简单的角与角的换算
师: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人民币,还知道了人民币按单位可以分成元角分,那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课件出示)一张两角可以换--个一角,一张五角可以换--一角。
(4)学习1元=10角
师:老师看大家表现这么好,奖励大家一起去逛超市,愿意吗?
生:愿意。
师:看,公交车来了,票价一元,请买票。
师: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些人民币,你能从中找出1元钱吗?看一看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多。
小组活动。
(指生交流,实物投影展示,追问孩子为什么这样拿,得出1元=10角)
1元=10角(板书,课件出示)
师:我们一起上车吧,车上我们也不能闲着,下面我们来看这些题,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课件出示练习 20角=……元 3元=……角 1元2角=……角)四.游戏,逛超市
师:超市到了,大家想逛一逛吗?看看都有什么?
课件出示6种商品及价格。
师:你想买什么?
师:大家都想买,那我来当售货员,找一个做得最直的小朋友来买。
在买东西时一定要注意礼貌用语。
(找2个孩子到讲台前购物,展台展示找钱付钱的过程,并提示孩子用礼貌用语。
)
师:刚刚我们买东西的过程叫做模拟购物,在家同学们可以和爸爸妈妈进行模拟购物。
延伸:人民币的作用可真多,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了它。
爸爸妈妈每天辛苦工作,挣钱养家,多不容易,我们应该做一个勤俭节约的好孩子,把我们的钱用到需要的地方,买书、笔等文具或是捐个需要它的人,好吗?
课堂小测:课本38页第2题
《元角分的认识》教学反思
《元角分的认识》是一年级第二册的内容,人民币的面值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调查中不难发现,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是浮浅的,而且实际生活中只认识人民币是远远不够的,认识人民币的目的是为了会用它,体现它的社会价值,而一年级小学生又缺乏购物的社会经验。
本节课正是从学生这一原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做了生活化、活动化两方面的加工,受到了明显的教
学效果,并从中渗透了爱护人民币的教育,进行了民族精神及爱国主义教育。
1、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认识人民币。
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过程的本质是活动,活动是教学的核心,是教育的基本形态。
本课教学中我努力转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创设直观情景,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的人民币;创设问题情境,为不同的人民币进行分类,揭示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创设活动场境,对人民币的换算、数人民币,揭示不同的付钱方法和元角分的进率。
学生在设计的教学活动中,主体参与、合作交流、发现探索、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2、联系生活,体现人民币的社会价值。
新课程强调:课程内容不能仅仅是来自“科学世界”的内容,而必须以“生活世界”作为背景和来源,课程才能够真正成为沟通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桥梁。
课一开始,就让学生观察生活中购物的场景,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要用到人民币。
在此环节中我渗透了爱护人民币教育,让学生体会到人民币是代表我们国家的货币,要爱护人民币。
加强了学生们的民族意识。
其次,让学生体会用多种付钱方法买东西,开拓思路,体现开放性、趣味性,找到最简便的付钱方法,体现数学的简洁美和实用性;最后组织学生模拟购物,利用自己手中的钱去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学生在买的同时,经历了用一定数量的钱买单一物品或多种物品、付钱、找钱的过程,使学生在活动中掌握了有关知识,提高了社会交往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