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外生态农业对比

中外生态农业对比

中外生态农业对比一:产生背景对比·····················2·二:概念与内容对比··················4·三:发展情况对比····················6·(一)国外生态农业的典范:菲律宾的玛雅农场·6·(二)领先世界的瑞典生态农业··············7·(三)严谨的德国生态农业·················8·(四)发展迅速的阿根廷生态农业··········10·(五)发展良好的捷克生态农业············11·四:趋势对比·······················13·五:结语·························14·摘要:通过分析国内外生态农业在产生背景、研究内容和发展趋势等方面存在的差异,阐述了国内外生态农业的内涵和特点,提出了国外生态农业对我国的启示。

一:产生背景对比1.1:石油农业的危害促进国外替代农业模式的发展。

19世纪40年代,发达国家结束了几千年的传统农业,进入了以机械化、水利化、化学化和电气化为标准的石油农业时期。

高投入、高索取、高排泄的石油农业是以破坏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经济效益的农业发展模式,直接导致了能源过量消耗、农业生态系统退化、食物安全性降低、环境污染压力加大。

面对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现实,人们开始反思和重新审视农业的发展模式,寻求新的农业发展途径,于是各种各样的生态农业模式便应运而生。

国外生态农业又称替代农业、自然农业、有机农业和生物农业等,尽管概念表述上略有不同,但其目的都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2 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促使我国发展生态农业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耕地面积趋于减少,环境恶化日益严重。

我国农业发展中人与自然、生态与经济已出现了严重的不协调,导致了我国长期以来经济增长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潜在危机威胁着民族的生存和发展,阻碍了农业的发展和现代化的实现。

由于我国与发达国家所处的经济条件及社会条件有较大差别,我国的生态农业不是引入发达国家的生态农业概念,而是从我国传统有机农业基础上发展而来,是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进行集约经营管理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

其目标是促进农业高效、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实现社会、经济、生态三大效益的统一,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使农业生产及农村经济持续高效地增长。

二:概念与内容对比我国生态农业与国外生态农业都强调“与自然秩序相和谐,顺天时、宜地利、求人和,保持与大自然的伙伴关系,在适应中改造自然”,都主张物质能量的循环和多层次利用,尽量减少稀缺资源消耗,求得较佳的投入产出效益,使生产供给与人类需求保持基本协调关系,但在基本概念与实际内容上,这两种生态农业又有明显的差异。

2.1 概念不同国外生态农业的概念是指“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的、经济上有生命力的,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农业”。

我国的生态农业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一个多目标、多功能、内外交流、关系协调、能协同发展,具动态平衡的巨大生态系统,一个开放的、具非平衡有序结构的生态经济系统,一个不同于传统农业而又有中国特点的现代生态经济系统”。

因此,从概念上比较,我国的生态农业具有更深的内涵。

2.2 目标不同国外生态农业强调生态效益,在生态与经济产生矛盾时,宁可牺牲经济效益来保证生态效益。

我国生态农业则提倡建立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协调统一的新农业。

国外生态农业建设的主要目标是保护环境,而我国建设生态农业的目标,是为了建立一个结构合理、功能优良、高产高效、协调稳定、持续发展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

2.3 范围不同国外生态农业基本上是指种植业或农牧结合业,范围很小。

我国生态农业改变了过去单纯追求某项农业高产指标的片面观点,逐步确定了多元指标的综合经济效益的观点,按照生态经济学原理建立了农、林、牧、副、渔和农产品加工业的良性循环系统,通过生物有机能的利用,将各业串连起来,互相促进,既充分利用了资源,又防治了污染,投资经营效益成倍增长。

2.4 能量投放方式不同国外生态农业强调回归自然、农业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不用或少用化肥、农药和饲料添加剂等,从追求劳动生产率转向追求资源生产力,采用轮作、间作、套作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对石油农业的否定。

我国生态农业的实践强调合理的投入,使生态农业生产系统成为一个开放系统,把系统外部投入的无机能量与有机能量有机地结合起来,以避二者之短,扬二者之长。

因此,我国生态农业既不是传统农业的复兴,更不是对现代石油农业的否定,它是现代农业技术的完善,是科技型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是科技高投入的技术密集型的农业生产体系。

三:发展情况对比3.1 国外的生态农业(一)国外生态农业的典范:菲律宾的玛雅农场玛雅农场位于菲律宾首都马尼拉附近,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经过10年建设,农场的农林牧副渔生产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

玛雅农场的前身是一个面粉厂。

经营者为了充分利用面粉厂产生的大量麸皮,建立了养畜场和鱼塘;为了增加农场的收入,建立了肉食加工和罐头制造厂。

随着农场的发展,他们又找到一块24公顷的丘陵地,扩大了生产规模,取名为玛雅农场。

到了1981年,农场已拥有36公顷的稻田和经济林,饲养了2.5万头猪、70头牛和1万只鸭。

为了控制粪肥污染和循环利用各种废弃物,他们陆续建立起十几个沼气生产车间,每天产生沼气十几万立方米,提供了农场生产和家庭生活所需要的能源。

另外,从产气后的沼渣中,还可回收一些牲畜饲料,其余用做有机肥料。

产气后的沼液经藻类氧化塘处理后,送入水塘养鱼养鸭,最后再取塘水、塘泥去肥田。

农田生产的粮食又送面粉厂加工,进入又一次循环。

像这样一个大规模农工联合生产企业,不用从外部购买原料、燃料、肥料,却能保持高额利润,而且没有废气、废水和废渣的污染。

这样的生产过程由于符合生态学原理,合理地利用资源,实现了生物物质的充分循环利用。

1980年,在玛雅农场召开了国际会议,与会者对该生态农场给予高度评价。

(二)、领先世界的瑞典生态农业瑞典的生态农业,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其做法有使用天然肥料(牛、羊、猪粪便)、人工除草等。

为保持土壤肥力,减少病虫害,瑞典还采用了4年轮作的种植方法,即轮种小麦、豆类、牧草、燕麦等。

瑞典生态饲养禽畜主要采用室外放养、喂养生态饲料等方法。

对禽畜传染病以预防为主,一般不用药,用过抗菌类药的禽畜要满1年后才能出售,以保证禽畜体内不残留对人不利的成分。

在瑞典,生态农作物产量比普通农作物产量稍低一些,但其售价要比普通农作物高出1倍。

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瑞典政府也作出了相关规定,要把国内10%的耕地转为生态农业种植。

为了生产高质量食品,保持土地持久肥力,限制对非可更新自然资源的使用,瑞典政府还采取了各种措施来确保经营生态农业农民的合理收入。

(三)、严谨的德国生态农业(一)德国生态农业的要求比较严格:不使用化学合成的杀虫剂、除草剂,而使用有益天敌或机械除草方法;不使用易溶的化学肥料,而使用有机肥或长效肥;利用腐殖质保持土壤肥力;采用轮作或间作等方式种植;不使用化学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控制牧场载畜量;动物饲养采用天然饲料;不使用抗生素;不使用转基因技术。

(二)生态农业的控制。

欧盟于1991年6月21日颁发了《关于生态农业及相应农产品生产的规定》,该规定(以下简称《生态规定》)明确指出,作为生态产品的生产必须符合国际生态农业协会(FOAM)的标准,如产品如何生产,哪些物质允许使用,哪些物质不可使用等。

在生产过程中,生态产品所采用的原料必须是生态的。

所采用的附加料,如在生产过程中必须使用,则允许部分附加料来自传统农产品,但不得高于25%。

一旦使用了传统农业附加料,就应在产品中标明使用的比例。

只有95%以上的附加料来自生态的,才可作为纯生态产品出售。

德国生态农业协会(AGOEL)的标准高于欧盟的“生态规定”。

如一企业欲加入AGOEL,将其产品作为生态产品销售,必须经过3年的完全调整方可。

由国家授权的检测中心对申请转入生态农业生产的企业进行检查,每年至少进行1次。

此外,也可不定期进行抽查。

如检查不合格,则要延长调整期。

(三)生态印章。

所有符合欧盟“生态规定”的产品,允许标以生态标识。

由于产品类型不同,市场上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生态标识,仅德国就有100多个生态标识。

统一的生态印章提高了德国生态食品的信任度和透明度,给消费者提供了巨大的便利,也为经营者提供了机遇。

(四)生态企业的收益。

1999-2000年度对于150家生态企业的收益状况调查表明,由于生态企业不使用化肥和农药,产品产量有所下降,但生态产品的价格远高于传统农业产品,故企业总利润及人均收入,仍高于传统农业企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