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x年中考语文总复习 课标古代诗歌逐篇逐句赏析

201x年中考语文总复习 课标古代诗歌逐篇逐句赏析

课标古代诗歌逐篇逐句赏析第1首观沧海[东汉]曹操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内容理解:这两句诗点明“观沧海”的地点。

炼字: “临”“观”传达出诗人扬鞭跃马、高瞻远瞩的昂扬气概。

“观”字统领全篇,是全诗的线索,体现了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内容理解:描写海水和山岛,实写沧海之景。

炼字:“涌”字既写出了沧海惊心动魄的声势,也写出了诗人对海的惊叹和赞美。

表现手法:动静结合。

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草木和洪波一静一动,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魄,为下文展开想象埋下了伏笔。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内容理解:前四句借助想象虚写沧海景象。

炼字: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表现手法:想象。

诗人借丰富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势,展现出水天相接、浩浩荡荡、无边无际的景象,写出了沧海之大,描绘出一幅吞吐日月、包孕群星的图景情感:将眼前海上的景色和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表现出诗人统一中原的雄心壮志及宽广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

第2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表达方式:前一句写景,后一句言事。

表现手法:寓情于景。

“杨花”漂泊不定给人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啼鸣暗含悲痛之情,诗人借用这两种意象,点明特定暮春时令,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这两句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表达方式:抒情。

修辞手法:拟人。

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把它看成友好的使者,它了解诗人此刻的心情,愿意承担陪伴友人的使命,从而抒发了对友人因被贬而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表现手法:想象。

这两句诗想象奇特,诗人和友人天各一方,便想象月亮带着自己的同情和怀念,去陪伴友人一直到达贬所。

第3首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修辞手法:对偶。

运用对偶点题[。

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路途奔波之意、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炼字:春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是和风、顺风,帆才有悬空的态势;“阔”描绘出了两岸一望无际的景色,在空间上给人一种无限的感觉;“悬”写出了海上孤帆行船的景象,突出了大景中小景的形象。

修辞手法:对偶。

运用对偶手法,“潮平”对“风正”,“两岸”对“一帆”,“阔”对“悬”,对仗工整,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大景表现了出来。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炼字: “生”“入”二字用拟人修辞,赋予“日”和“春”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在残夜将尽未尽之际,一轮红日已经从海上冉冉升起,旧年还未过去,江面上春天已悄然而至。

这两句蕴含着旧事物中已孕育新事物的哲理,揭示出新旧交替的变化规律。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修辞手法:设问。

运用设问修辞,诗人自问自答中用“雁足传书”的故事寄托思乡之情,使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思乡愁绪。

第4首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表现手法:情景交融。

选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和西下的“夕阳”等意象,将“断肠人”的情感寓于其中。

“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

动静结合。

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相映,使沦落异乡的“断肠人”更添悲愁。

画面描述:运用白描手法,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古道”“瘦马”“夕阳”等,组成了一幅苍凉的深秋晚景图。

炼字:“瘦”字非常传神,不仅贴合全诗悲凉的意境,暗含了路途之艰辛,还包含了瘦的不仅是马还包括骑马之人的意思。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内容理解: “夕阳西下”点明了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渲染悲凉气氛,为末句“断肠人”做铺垫。

情感: “断肠”二字为全曲之“眼”,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孤寂愁苦之情。

第5首夜雨寄北[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内内容理解:首句设问点题,在两个“期”的一问一答间,将对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融入凄凉萧瑟的景色之中,思念的急切与愁苦之情尽显。

炼字:“涨”字富有动态感,既写巴山之水灌注秋池的自然之景,也流露出诗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表现诗人深重的绵绵愁思。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表现手法:虚实结合。

前两句中的巴山夜雨是眼前的实景,这两句的巴山夜雨是对未来的想象,是虚写,反衬了如今孤寂的心情。

“何当”紧扣“未有期”,将思归的急切展现得更加有力。

“却话”意为回溯追想,即以想象中美好的场景来凸现今日的相思之苦,构思奇巧。

第6首木兰诗七下/8《乐府诗集》唧唧复唧唧, 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内容理解:第一节展现“木兰当户织”的情景,写她突然停机叹息,不禁令人奇怪。

表现手法:比兴。

运用比兴手法,以“唧唧复唧唧”的声音开篇,展现“木兰当户织”的情景。

叙事手法:设置悬念。

开篇制造悬念,以木兰无心织布暗示她此时忧思深重。

问女何所思, 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 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 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 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 从此替爷征。

内容理解:第二节以问答起笔,道出木兰的心事,交代木兰从军的原因。

人物形象:木兰从军既显示了对父亲的孝心,又展现了对国家的忠心,彰显了巾帼英雄本色。

修辞手法:1.设问。

由第一节的悬念引出,在问答中将木兰的故事娓娓道来。

2.夸张。

“卷卷有爷名”运用夸张手法,突出了军情之紧急,出征迫在眉睫。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内容理解:第三节写木兰出征的准备工作和初赴战场的见闻感受。

修辞手法: 1.排比。

前四句在排比叙事中强烈地烘托出木兰忙忙碌碌准备戎装的情景,真实地刻画出木兰紧张备战的心情。

2.夸张。

后八句写木兰从家中出发经黄河到达战地,只用了两天,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迫,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气氛。

3.反复。

后八句以反复的句式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 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 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内容理解:第四节写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

修辞手法:1.夸张。

前两句诗写出征途之遥,夸张地表现出木兰身跨飞驰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身姿。

2.对偶。

中间两句诗运用对偶,写边塞夜景,烘托出战场上雄壮悲凉的气氛,写出战士宿营戒备森严、战地生活的苦寒。

3.互文。

最后两句运用对偶和互文手法,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流露出对战乱人生的感喟,暗示出反战的思想。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内容理解:第五节写木兰还朝辞官。

人物形象:“木兰不用尚书郎”而愿“还故乡”,固然是因为木兰有其秘密,即她是女儿身,但也表现了木兰不慕富贵及对家园生活的眷念的形象特点。

修辞手法: 1.前两句运用顶真的修辞手法,读起来朗朗上口。

2.“策勋”二句运用对偶、夸张的手法写木兰的功劳之大,所得赏赐之多,从侧面写出了她的英勇善战。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 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 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内容理解:第六节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的欢乐情景以及木兰恢复女装来见“火伴”的喜剧场面。

人物形象:用“开”“坐”“脱”“著”“理”“帖”一系动作描写,写出了木兰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和对女儿装束的喜爱,展现出一副天然的女儿情态,表现她归来后情不自禁的喜悦。

表现手法:1.渲染。

前六句用排比铺叙的手法,以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别、年龄的举动,描写家中的欢乐气氛,展现浓郁的亲情。

2.衬托。

“火伴皆惊忙”表现出“火伴”的惊诧和赞叹,侧面衬托了木兰在从军时的谨慎和机敏。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修辞手法:比喻。

用比喻作结,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雄雌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多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对木兰的谨慎机敏做了讴歌和赞美。

第7首 登幽州台歌七下/20[唐]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内容理解:向前望,望不见古代的贤君;往后看,看不到当今的英主。

情感:表现出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之情。

表现手法:对比。

通过 “前”“后”“古人”“来者”的对比,表明时间流逝,一去不返。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炼字:一个“念”字,表现了诗人包罗宇宙古今、宽广无垠的精神境界;一个“独”字,是全诗的诗眼,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之感。

情感:诗人以苍茫广阔的北方原野为背景,通过天地之大,展现寂寥之深,孤苦之痛。

表达方式:(抒情)直抒胸臆。

“独怆然而涕下”直接抒发了作者孤独凄凉的悲苦心境。

第8首 望岳[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修辞手法:以设问统领下文。

在自问自答中,生动形象地道出泰山的绵延、高大。

炼字: “望”字贯穿全篇,虽然除标题外,未着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表现出青年诗人远大的志向和广阔的胸怀。

“未了”写出青翠之色一望无际,表现山势绵延不尽。

手法:先写远望所见,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表现手法:虚实结合。

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下句突出泰山的高耸挺拔,是实写。

修辞手法: “钟”字用拟人手法,写大自然赋予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生动有力;“割”字用夸张手法,形象贴切地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表现手法:1.动静结合。

由静转动,写细望之实景。

2.衬托。

用“曾云”衬托出山高。

炼字: “入”字用得微妙传神,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从远处徐徐而来,又徐徐而去,足见山腹是何等深远。

情感:诗人抓住泰山层出不穷的云气,以及山谷之中飞翔归巢的鸟儿这两个景物细节,展现了心境的开阔和对泰山奇景的喜爱之情。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炼字: “凌”字表现了作者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壮志。

表现手法:对比与衬托。

“一览众山小”写诗人想象登上绝顶后放眼四望的景象,以“众山”和泰山做对比,用“众山小”衬托出泰山的高大。

情感:这两句诗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蕴含着只有不畏艰险地去攀登,才能达到俯视一切的哲理。

第9首登飞来峰[北宋]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