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容器无损检测RT
凡从事压力容器及零部件无损检测工作的人员,除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外,视力必须满足下列要求:
不得低于1.0,并一年检查一次。
射线评片人员应能辨别距离400mm远的一组高为0.5mm、间距为0.5mm的印刷字母。
无损检测责任工程师,无损检测高级或中级的资格者担任。
第二篇 焊缝射线透照检测
5、一般要求
5.1检测范围
5.8.1线型象质计的型号和规格
线型象质计金属丝的材料应与被透照容器的材料相一致,见表5-2。线型象质计的型号和规格应符合GB5618的规定。
5.8.2象质计标志及代号
象质计应具有下列标志。
标准编号——JB4730
线材代号——Fe、Ti、Al、Cu等
线径编号——R10系列、1/7、6/12、12/16
5.7.3标记位置
上述定位标记和识别标记均应放在胶片的适当位置,并离焊缝边缘至少5mm。搭接标记的安放位置见附录A(补充件)。
工件表面应作出永久性标记,以作为对每张底片重新定位的依据。产品上不适合打印标记时,应采用详细的透照部位草图或其它的有效方式标注。
5.8象质计
象质计用来检查透照技术和胶片处理质量的。衡量质量的参数是象质指数。它等于底片上能识别出的最细金属丝的线编号。
表5-2 不同线型象质计适用的材料范围
象质计材料
Fe
碳素钢、不锈钢
Ti
钛合金
Al
铝合金
Cu
铜合金
适用材料范围
黑色金属
钛及钛合金
铝及铝合金
铜及铜合金
5.8.3象质计的放置
线型象质计应放在射线源一侧的工件表面上被检焊缝区的一端(被检区长度的1/4部位)。金属丝应横跨焊缝并与焊缝方向垂直,细丝置于外侧。当时线源一侧无法放置象质计时,也可放在胶片一侧的工件表面上,但象质计指数应提高一级或通过对比试验,使实际象质指数达到规定的要求。象质计放在胶片一侧工件表面上时,应附加“F”标记以示区别。
采用射线源置于圆心位置的周向曝光时,象质计应在内壁每隔90°放置一个。
5.9射线透照质量等级
射线透照的质量等级分为A级(普通级)、AB级(高级)。不同材料、不同厚度的工件采用A级、AB级或B级时,在射线底片上必须显示的最小象质计线径及相应的象质指数见表5-3。
表5-3 象质计的选用
要求达到的象质指数
5.2.3在现场进行射线检测时应设置安全线。安全线上应有明显警告标志,夜间应设红灯。
5.2.4检测人员每年允许接受的最大射线照射量为5×10-2Sv,非检测人员每年允许接受的最大剂量为5×10-2Sv。
5.3检测人员
应符合4.3条的有关规定。
5.4射线透照等效系数
材料的射线透照等效系数见表5-1。将此系数乘以待检容器材料的厚度,即能得到相当于多少厚度钢的吸收效果。
线径
mm
适合的透照厚度TA
A级
AB级
B级
16
0.100
-
-
≤6
15
0.125
-
≤6
>6~8
14
0.160
≤6
>6~8
>8~10
13
0.200
本章规定了在焊缝透照检测过程中,为获得合格透照底片所必须遵循的程序和要求。
本章适用于碳素钢、低合金钢、铝及铝合金、钛及钛合金材料制压力容器焊缝及钢管对接环缝的射线透照检测。
5.2防护
5.2.1X射线和Y射线对人体有不良影响,应尽量避免射线的直接照射和散射线的影响。
5.2.2从事射线检测的人员应备有剂量仪或其它剂量测试设备,以测定工作环境的射线照射量和个人受到的累计剂量。Y射线检测听任中,每次都应测定工作场所和Y射线源容器附近的射线剂量,以便了解射源位置,免受意外照射。
5.7定位标记和识别标记
5.7.1定位标记
焊缝透照部位应有搭接标记( ),如有需要也可以放置中心标记( )。当抽查时搭接标记称为有效区段透照标记。
5.7.2识别标记
被检的每段焊缝附近均应贴有下列铅质识别标记:产品编号、焊缝编号、部位编号和透照日期。返修透照部位还应有返修标记R1、R2……(其数码1、2指返修次数)。
0.35
0.35
0.9
1.1
1.0
1.0
1.3
-
1.0
2.3
图5-1 透照方式示意图
(a)纵缝透照法(b)环缝外透法(c)环缝内透法(d)双壁单影法(e)双壁双影法
注:C1射线源不在部件中心;C2射线源在部件中心
5.6表面要求
焊缝的表面质量(包括焊缝余高)应经外观检查合格。表面的不规则状态在底片上的图像应不掩盖焊缝中的缺陷或与之相混淆,滞则应做适当的修理。
铁/钢
镁
铝
铝合金
钛
铜锌Βιβλιοθήκη 黄铜因康镍合金蒙乃尔合金
锆
铅
1.0
0.05
0.08
0.10
-
1.5
-
-
-
1.7
2.4
14.0
1.0
0.05
0.12
0.14
0.54
1.6
1.4
1.4
1.4
-
2.3
14.0
1.0
0.08
0.18
0.18
0.54
1.4
1.3
1.3
1.3
1.2
2.0
12.0
1.0
-
-
-
-
1.4
-
-
-
一般要求:
射线、超声、磁粉、渗透、涡流、铁磁性材料制成应使用无损检测规程。
检测程度及结果应正确、完整并有相应责任人员签名认可。检测记录、报告等保存期不得少于7年,若用户需要可转交用户保管。
凡从事压力容器及零部件检测的人员,都必须经过技术培训,并按照劳动部文件“锅炉压力容器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规则”进行考核鉴定。
压力容器无损检测RT
———————————————————————————————— 作者:
———————————————————————————————— 日期:
压力容器无损检测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射线检测、超声检测、磁粉检测、渗透检测和涡流检测五种无检测方法及缺陷等级评定。
本标准所述各种无损检测方法,适用于金属材料制压力容器的原材料、零部件和焊缝。
-
1.7
-
1.0
-
-
-
0.71
1.4
1.3
1.3
1.3
-
1.5
-
1.0
-
-
-
0.9
1.1
-
1.2
1.3
-
1.0
5.0
1.0
-
-
-
0.9
1.1
-
1.1
1.3
-
1.0
2.5
1.0
-
-
-
0.9
1.2
1.2
1.0
1.3
-
1.0
2.7
1.0
-
0.35
0.35
0.9
1.1
1.1
1.1
1.3
-
1.2
4.0
1.0
-
5.5 透照方式
按射线源、工件和胶片三者间的相互位置关系,透照方式分为纵缝透照法、环缝外透法、环缝内透法、双壁单影法和双壁双影法五咱,见图5-1。
表5-1 某些金属的射线透照等效系数
金 属
射 线 能 量
100
kV
150
kV
220
kV
250
kV
400
kV
1
MeV
2
MeV
4-25 MeV
Ir
(铱)
Co
(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