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伊通河水系提高生态环境水平提升城市景观效果——未来五年政府工作重大问题调研报告之伊通河摘要:本文根据伊通河的自然历史发展情况和多年建设成果,通过对唐山南湖城市中央生态公园和天津海河的考察,本着学习借鉴的原则,站在全局的高度,对如何条造伊通河水系,提高生态环境水平和提升城市景观效果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查和研究,提出了如何重点防治河水污染问题及解决方案。
文章根据大量详实的数据探讨长春市城市污水管网的铺设和改建,以彻底根除伊通河的污染源,还河水以清澈。
应用国际前沿的生态理念,剖析了伊通河城区段两端湿地公园建设的必要性,论述了湿地生态功能,提出湿地规划和建设中必须遵循的准则,为市委、市政府的进一步决策提供专业性建议。
伊通河是长春市的母亲河,与城市的发展息息相关。
在社会日新月异,城市迅猛发展的变化中,长春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伊通河水系,提升城市品位,创建绿色宜居城市策略。
怎样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站在全局的高度,加强伊通河的综合治理,使其真正成为城市的生态轴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的课题。
带着明确的目的,伊通河管委会组织相关人员赴唐山和天津进行实地考察,学习和借鉴唐山南湖城市中央湿地公园和天津海河的成功治理经验,以期打造一条生态之河,景观之河,使伊通河成为我市一大亮点,服务民生。
一、经验借鉴唐山南湖城市中央生态公园位于唐山市区南部,距市中心仅670米,面积有28平方公里。
2005年,被国家建设部批准设立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是国务院批准的第二批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之一,其先后获得河北省第一届“人居环境奖”和国家2002年度“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2004年度,获得“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
唐山南湖公园原为开滦采沉区,百余年的煤炭开采,造成了市区南部地表下沉(含波及区)总面积达2.08万公顷,形成塌陷坑53个,面积1800公顷的南部采煤下沉区就是其中面积较大的区域。
过去这里任意倾倒垃圾废墟、乱建猪圈鸡舍、电厂排放煤灰等,使这里环境恶劣,满目狼藉。
1996年开始,唐山市委、市政府提出“变劣势为优势,化腐朽为神奇”,对南部采沉区实施综合整治。
集中清除各种垃圾和违章建筑,实施大规模绿化工程,对靠近市区最近的300多万平方米下沉区(即南湖公园)进行重点建设,封堵采沉区周边排污口,190多公顷水面实现了水体还清。
完成外围简易环路,山顶花园、假山护坡延伸、湖面连通、修建游船码头和跑马场等工程:山顶花园治理之前是生活垃圾的垃圾山,经过优质土方的覆盖和山石的堆砌,使人们很难想到它的之前状况,加上山上宛如地毯般的草坪和各种浅根花木的装饰,凤凰台成为南湖公园最清新漂亮的至高点。
利用垃圾堆因势造型,建成了独具特色的南湖公园。
昔日不毛之地,如今已是林地成片、生机盎然。
为市民创造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从而成为可持续发展自然资源的典范。
天津海河确切地说海河天津段只是海河流域很小的一部分,却占据着重要的地理位臵。
海河流域人口密集,大中城市众多,涉及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河南、山东、内蒙古等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64个地级市(盟)、301个县(市、区、旗),流域面积约32万平方公里。
海河流域是水资源开发程度最高的流域,也是我国水污染最严重的流域。
流域水资源量占全国的1.3%,面积占3.3%,人口占10%,GDP 占12.9%,水环境问题复杂。
2010年,海河流域废水排放量71.50亿吨;COD排放量302.30万吨,其中工业COD排放量占11.4%,城镇生活COD排放量占25.0%,农业源COD排放量占63.6%;氨氮排放量26.58万吨,其中工业氨氮排放量占12.0%,城镇生活氨氮排放量占51.7%,农业源氨氮排放量占36.3%。
北京市、天津市、石家庄市、大同市、新乡市、沧州市、聊城市、承德市、张家口市、邯郸市、邢台市为重点排污城市。
国家“十一五”期间和“十二五规划”都把海河流域污染治理问题作为重要工作来抓,主要分为工业污染防治、城镇污水处理及配套设施建设、区域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等,通过综合整治和科学发展,以期减少海河污染,提升生态环境水平。
海河是天津的发祥地,是天津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生态环境发展的廊道。
天津沿海河发展,众多的商业、文化设施与历史文化遗存沿海河两岸分布,海河两岸浓缩了天津近代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了中国近代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
近些年天津市海河段治理成效显著,海河开发的作用在于为海河两岸滨水区域的经济转型创造条件,并通过对周边地区的土地整理、历史遗存的保护性开发、景观与文化设施建设,创造发展旅游娱乐业、休闲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等第三产业的空间,为海河两岸滨水地区带来新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
目前天津海河段被称为“东方的塞纳河”。
综上所述,无论是唐山南湖还是天津海河,与长春市伊通河共同之处在于河流穿河而过,是城市景观和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些具有共性。
南湖和海河的综合整治成果,值得长春市打造百里伊通河借鉴和学习。
二、伊通河现状1. 伊通河水系基本情况伊通河是长春市的母亲河,是松花江的二级支流,饮马河的最大支流。
伊通河源头在伊通县河源乡(原板石庙乡)青顶子山北麓,流域范围包括:伊通县全境、东丰县那丹百镇,长春市六个区,农安县全境,公主岭响水镇、大岭镇、范家屯镇、杨柳镇、永发乡、和气乡,德惠市三胜乡、万宝镇、郭家镇、天台镇、边岗乡。
流域面积8440平方公里,全长342.5公里,其中伊通110.5公里,长春市区23公里。
其中游(距长春市16公里处)修建的大型水库——新立城水库是保障长春市城区安全和提供城市水源的重要水利枢纽。
此水库建于1953年,总库容5.92亿立方米,新修订的长春市防洪规划区域从新立城水库坝下到万宝拦河闸,总长48.82公里。
在新立城坝下至南三环桥长19.59公里。
南三环桥至四化拦河闸为防洪建成段,长16.35公里,下游四化拦河闸至万宝拦河闸,长12.88公里。
据统计,防洪规划区域内共有大小8条河流汇入伊通河。
主要是小河沿子河、鲶鱼沟、农大明沟、永安沟、东安沟、杨家崴子明沟、团山子明沟和翟家明沟。
共有12座自流涵洞,12座强排泵站,还有25个马路雨水吐口。
2. 伊通河水系环境现状从1988年开始,长春市沿伊通河相继组织实施了一批污水截留工程,共铺设污水干管18.6公里,但并未有效防止伊通河的水体污染。
影响伊通河城区段水环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目前直接排入河道污水的排水口有10处。
明沟中净月开发区的农大排水明沟、经济技术开发区鲶鱼沟、杨家崴子明沟工业、生活污水量大,污物多,直排伊通河。
位于净月开发区的南三环雨水吐口、王帽屯涵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三支线、二道区的二货运吐口、东荣排涝站也有较大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伊通河。
这些污水的排入是造成伊通河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
(2)污水截流干管和支管由于年久失修,淤积、损坏、堵塞严重,从07年6月至今,已发现漏点70多处,一些新漏点在河道内随时出现,调查维修都很困难。
由于管道有漏点,在管道压力小时,河道水进入管道,使河道蓄水水位下降,在自由闸和兴华闸区段内情况最严重;相反管道水压力大时,污水进入河道,污染水体,这也是造成伊通河水质恶化的原因之一。
(3)阶段性排入污水的明沟和雨水吐口。
除去经常排污的明沟和吐口外,余下的雨水吐口和有闸门控制排水明沟、排涝站都不同程度存在不定期排出污水、污物,造成水质污染。
另外,我市受季风影响,枯水月份多,来水不足,加之污水渗入,水体变质大。
(4)东排洪沟和翟家明沟对伊通河水体也有一定污染。
污染源主要是热电二厂、经济开发区部分企业、东郊部分水泥制造及制品厂和大成玉米加工企业等。
3. 伊通河城区段建设情况伊通河长春市城区段建设已经逐步完成了防洪工程、污水截流工程和风光带工程建设。
防洪工程建设情况:从1985年至今,伊通河城区段已基本完成了南三环桥至四化拦河闸15.78公里的防洪工程建设任务,共修建堤防32公里、砼和浆砌石护岸墙39.65公里、整治疏浚河道15公里、修建拦河闸(坝)5座、排涝站10座、涵闸12座、1条暗涵(杨家暗涵)及3条排水明沟(鲶鱼沟、永安沟、东安沟),铺装人行方砖步道10万平方米,完成投资6亿元。
主体防洪工程标准达200年一遇。
污水治理情况:1992-1996年,对伊通河进行上、下游污水主管道延伸,支线管道配套和在下游修建日处理污水能力为39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同时,根据城市污水排量增加,在原干线管旁增加同样规格的一条管线,形成双排污水管同时运行,管线总长度19.2公里。
目前正在将污水管网外移风光带工程建设情况:伊通河风光带工程建设主要依据2004年4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长春市伊通河城区风光带总体规划》,该规划范围:南起南绕城高速公路,北至四化拦河闸,包括两岸堤线以外的滩地及堤线内的50米防护林带,总长18.75公里,面积1414公顷,其中水面495公顷,滩地553公顷,防护林带366公顷。
目前,已完成规划中的卫星桥至四化拦河闸24个景园中的23个景园建设,基本完成了24个景园之间连接段的绿化美化工程。
大大提升了城市的景观效益。
三、存在问题与治理方案随着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伊通河的防洪功能和景观功能已得到充分体现,但目前河流已经长春市承泄天然降水和排放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的主要通道,水体污染、河道淤积、生态环境欠佳成为了突出的问题。
如何打造伊通河水系,提高生态环境水平,提升城市景观效果就是此次调研的主要课题。
(一)兴利除弊,修筑生态型护岸伊通河长春市城区段基本建成段15.78公里的河道,采用过三种护岸形式。
(1)干砌石护坡在1986-1997年间第一次治理时,自由桥至东荣桥段采用了干砌石护坡的方法,护坡的坡度为1:1.5,上、下两端各有80cm高50cm宽的浆砌石挡墙,不适宜北方采用,加之年久失修,破损严重,目前已全部改为浆砌石重力式挡墙。
(2)浆砌石重力式挡土墙1997-2006年,伊通河卫星桥至四化桥段护岸,在第二次综合治理时全部采用了浆砌石重力式挡土墙护岸形式,挡墙顶宽50cm,底宽3.6-4.8m,高度4.5-10.5m,其中1.8m 埋于地下防止冻胀,目前由于受河道蓄水等原因影响,引起了冻胀不均匀,部分区段已产生了倾斜、损坏情况。
(3)砼球生态型在2007至2008年完成的南三环桥至小板桥的治理工程中采用了砼球生态型护坡形式,既蓄水线以下采用钢砼护坡,水面以上采用生态砼球上覆土种植紫花苜蓿草的方法,坡度均为1:2,运行两年来表观良好。
与此同时对小板桥至自由桥段的浆砌石挡墙进行加固,既在原有浆砌石挡墙外侧加固一层钢砼,厚度20cm,主要是为防止原有浆砌石挡墙的倾覆。
在长春市伊通河综合治理中,河道护岸形式的选择上建议采用多种形式的生态型护岸,多采用乔、灌、草本植物相结合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