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分析:
不良资产比例过大
早在海南发展银行成立之时,就已经埋下了隐患。
成立海南发展银行的初衷之一就是为了挽救一些有问题的金融机构。
1993年海南的众多信托投资公司由于大量。
原海南发展银行总行行长助理刘延安
资金压在房地产上而出现了经营困难。
在这个背景下,海南省决定成立海南发展银行,将5家已存在问题的信托投资公司合并为海南发展银行。
据统计,合并时这五家机构的坏账损失总额已达26亿元。
1997年年底,遵循同样的思路,有关部门又将海南省内28家有问题的信用社并入海南发展银行,从而进一步加大了其不良资产的比例。
银行体制混乱
海南人曾骄傲地说,海口银行的密度在全国最大,银行的数量多过了米铺。
但正因如此,使海南的银行走上了恶性竞争的道路。
在海发行未兼并托管城市信用社之前,各信用社无一例外地采取了高息揽储的方式吸引存款,有的年利率高达25%。
这也直接造成了多数城市信用社高进低出,食储不化的结果,只有靠新的高息存款支付到期的存款,然后再吸入高息存款,进入了严重违背商业规律的恶性循环。
于是,资不抵债、入不敷出,无法兑付到期存款,成了信用社的通病,并严重影响社会安定。
这也正是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兼并海发行、托管信用社的最直接原因。
经营模式不规范
但是合并后成立的海南发展银行,并没有按照规范的商业银行机制进行运作,而是大量进行违法违规的经营。
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向股东发放大量无合法担保的贷款。
股东贷款实际上成为股东抽逃资本金的重要手段。
出现了挤兑行为
公众逐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出现了挤兑行为。
持续几个月的挤兑耗尽了海南发展银行的准备金,而其贷款又无法收回。
为保护海南发展银行,国家曾紧急调拨了34亿人民币抵御这场危机,但只是杯水车薪。
由于上述原因,海南发展银行从开业之日起就步履维艰,不良资产比例大,资本金不足,支付困难,信誉差。
海南发展银行被关闭之后,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金融机构出了问题,使用市场的办法让其破产或是被收购兼并,还是采用行政关闭的办法加以解决,在现阶段应该结合实际情况慎重考虑。
金融重组是整个国有经济重组的一部分,应当多用市场手段和法律手段,而在市场条件和法律条件还不成熟,即使采用行政手段,也应形成具体的法律法规。
但由于金融业是种特殊行业,在实践中采用行政关闭的办法还是可以将风险的影响减弱到最小,况且有关法律已经授予了中国银行这种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