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金属的塑性变形
第四章 金属的塑性变形
塑性变形及随后的加热,对金属材料组织和性能有 显著的影响。了解塑性变形的本质、塑性变形及加 热时组织的变化,有助于发挥金属的性能潜力,正 确确定加工工艺
单晶体的塑性变形 多晶体的塑性变形 变形后金属的回复与再结晶 金属的热塑性变形
1
第一节 单晶体的塑性变形 一、单晶体纯金属的塑性变形
T再与ε的关系
如Fe:T再=(1538+273)×0.4–273=451℃
39
2)、金属的纯度 金属中的微量杂质或合金元素,尤其高熔点元素, 起阻碍扩散和晶界迁移作用,使再结晶温度显著 提高。
40
3)、再结晶加热速度和加热时间 提高加热速度会使再结晶推迟到较高温度发生;
延长加热时间,使原子扩散充分,再结晶温度降低。
3、产生织构:金属中的晶粒的取向一般是无规则的随机排列,尽管每个 晶粒是各向异性的,宏观性能表现出各向同性。当金属经受大量(70% 以上)的一定方向的变形之后,由于晶粒的转动造成晶粒取向趋于一致, 形成了“择优取向”,即某一晶面 (晶向)在某个方向出现的几率明 显高于其他方向。金属大变形后形成的这种有序化结构叫做变形织构, 它使金属材料表现出明显的各向异性。 24
在应力低于弹性极限σ e时, 材料发生的变形为弹性变形; 应力在σ e到σ b之间将发生的变 形为均匀塑性变形;在σ b之后 将发生颈缩;在K点发生断裂。
s e
弹性变形的实质是:在应力的作用下,材料内部的原子偏离了平衡位 置,但未超过其原子间的结合力。晶格发生了伸长(缩短)或歪扭。 原子的相邻关系未发生改变,故外力去除后,原子间结合力便可 2 以使变形的塑性:fcc>bcc>chp
8
哪个滑移系先滑移?
当作用于滑移面上滑移方向的切应力分量c(分切应力)大于等于一定的 临界值(临界切应力,决定于原子间结合力),才可进行。
F c cos cos A
取向因子
最先达到c的滑移系先开始滑移 滑移时
9
⑶ 滑移时,晶体两部分的相对位移量是原子间距的整 数倍。 滑移的结果在晶体表面形成台阶,称滑移线,若干 条滑移线组成一个滑移带。
体心立方晶格金属:只有在低温或冲击作用下才发生 孪生变形。 面心立方晶格金属:一般不发生孪生变形。
17
二、多晶体纯金属的塑性变形
单个晶粒变形与单晶体相似,多晶体变形更复杂。
1、不均匀的塑性变形 多晶体是由众多取向不一的单晶体组成。在 某一单向外力作用下各晶体的滑移面上的 分切应力不同,只有一些达到临界切应力 的滑移系才发生滑移。由于晶体之间的相
塑性变形
单晶体受力后,外力在任何晶面 上都可分解为正应力(垂直晶 面)和切应力(平行晶面) 。
正应力只能引起弹性变形,当超过 原子间结合力时,晶体断裂。 只有在切应力的作用下金属晶体 才能产生塑性变形。
P
P P
外 力 分在 解晶 面 上 的
切 应 力 作 用 下 的 变 形
P : 载荷 :正应力 :切应力
内应力的存在,使金属耐蚀性下降;引起零件加工、 淬火过程中的变形和开裂。因此,金属在塑性变形后, 通常要进行退火处理,以消除或降低内应力。
32
四、变形后金属的加热变化 (回复与再结晶 )
引言
金属塑性变形后,出现晶粒拉长,位错 增多,内应力升高等现象,他们会引起 材料体系能量提高,处于一个高能亚稳 态,有向低能态转变的倾向。
发生切变的部分称孪生带或孪 晶,沿其发生孪生的晶面称孪 生面。
15
孪生的结果使孪生面两侧的晶体呈镜面对称。
孪生示意图
16
与滑移相比:
孪生使晶格位向发生改变;
所需切应力比滑移大得多,变形速度极快,接近声速;
孪生时相邻原子面的相对位移量小于一个原子间距(滑移是原子间距的整数倍)
密排六方晶格金属:滑移系少,常以孪生方式变形。
位错密度与强度关系
29
2. 随变形量增加,亚结构细化;
3. 随变形量增加,空位密度增加;
4. 几何硬化:由晶粒转动引起。
加工硬化使已变形部分发生硬化而停止变形,而未
变形部分开始变形。没有加工硬化,金属就不会发
生均匀塑性变形。
加工硬化是强化金属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不能热
处理强化的金属和合金尤为重要。
生产中把消除加工硬化的热处理称为再结晶退火。再 结晶退火温度比再结晶温度高100~200℃。
黄铜580º C保温8秒后的组织
黄铜580º C保温15分后的组织
41
3. 晶粒长大
再结晶完成后,若继续升高 温度或延长保温时间,将发 生晶粒长大,这是一个自发 的过程。
580º C保温8秒后的组织
580º C保温15分后的组织
由于晶粒的转动,当 塑性变形达到一定程 度时,会使绝大部分 晶粒的某一位向与变 形方向趋于一致,这 种现象称织构或择优 取向。
丝织构
板织构
形变织构示意图
形变织构使金属呈现各向 异性,在深冲零件时,易 产生“制耳”现象,使零
件边缘不齐、厚薄不匀。
无 有
但织构可提高硅钢片的导 磁率。
25
各向异性导致的铜板 “制耳”
22
三、塑性变形对组织、性能的影响
1、对组织结构的影响
1)、组织纤维化(晶粒变形):随着塑性变形量增大,原来 的等轴晶相应地被拉长或压扁,形成长条状或纤维状,使 材料产生各向异性。
23
2)、亚晶粒的增多:变形前,位错分布均匀。塑性变形伴随着大量位错产 生,由于位错运动和相互间交互作用,并使晶粒“碎化”成许多位向略 有差异的亚晶块(或称亚晶粒)。亚晶粒间界是由位错堆积而成的。
黄 铜 再 结 晶 后 晶 粒 的 长 大
700º C保温10分后的组织
42
晶粒的长大是通过晶界迁移进行的,是大晶粒吞并小晶粒 的过程。 1.长大驱动力
再结晶完成后,金属获得均 匀细小的晶粒,但有长大的趋势,因 为长大有利于减少界面,降低界面能。 这种自由能的降低即为晶粒长大的驱 动力。
13
刃位错的运动
晶体通过位错运动产生滑移时,只需要在位错中心的少数原子发生移动, 它们移动的距离远小于一个原子间距,因而所需临界切应力小,这种现象 称作位错的易动性。 滑移过程中会生成许多位错:塑性变形量增加,晶体中位错密 度增大
14
㈡ 孪生
孪生是指晶体的一部分 沿一定晶面和晶向相对 于另一部分所发生的切 变,发生在滑移系较少 或滑移受限制情况下。
加热促使转变进行
在加热过程中,形变了的材料会发生回 复、再结晶和晶粒长大三个过程,如右 图所示 。
回复、再结晶和晶粒的长大,他们都是减少或消除结构缺陷的过程。相应 地,材料的结构和性能也发生对应变化。
33
1、回复
1)、回复概念
经冷加工的材料在较低的温度保温, 这时材料发生点缺 陷消失,位错重排,应力下降的过程为回复。 利用回复现象将冷变形金属进行低温加热,既可稳定组织又保 留了加工硬化效果的方法为去应力退火 2)、回复引起材料组织和性能变化
Small angle grain boundary
26
2.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1)加工硬化
随冷塑性变形量增加,金属的强度、硬度提高,塑性、韧性 下降的现象称加工硬化。
27
产生加工硬化的原因
1、随变形量增加, 位错密度增加.
未变形纯铁
变形20%纯铁中的位错
28
由于位错之间的交互作用(堆积、缠结),使变形抗力增加,塑 性降,强度、硬度升高.
P
塑性变形的实质是:在应力的作用 下,材料内部原子相邻关系已经 发生改变,故外力去除后,原子 到了另一平衡位置,物体将留下 永久变形。
锌 单 晶 的 拉 伸 照 片
3
塑性变形的形式:滑移和孪生 金属常以滑移方式发生塑性变形 ㈠ 滑移
滑移是指当应力超过材料的弹性极限后,晶 体的一部分沿一定的晶面和晶向相对于另一 部分发生滑动位移的现象。在应力去除后, 位移不能恢复,在金属表面留下变形的痕迹
30
3、残余内应力
内应力是指平衡于金属内部的应力。是由于金属受力 时, 内部变形不均匀而引起的。
金属发生塑性变形时,外力所做的功只有10%转化 为内应力残留于金属中。
晶界位错塞积所 引起的应力集中
31
第一类内应力平衡于表面与心部之间(宏观内应力)。
第二类内应力平衡于晶粒之间或晶粒内不同区域之间 (微观内应力)。 第三类内应力是由晶格缺陷引起的畸变应力。 第三类内应力是形变金属中的主要内应力,也是金属 强化的主要原因。而第一、二类内应力都使金属强度 降低。
宏观应力(第一类应力)基本消除, 但微观应力(第二、第三类)仍然残 存。
力学性质,如强度、硬度(略下降)和 塑性(略升高)没有明显变化。
34
2. 再结晶
当变形金属被加热到较高温度时, 由于原子活动能力增大,晶粒的 形状开始发生变化,在亚晶界或 晶界处形成了新的结晶核心,并 不断以等轴晶形式生长,取代被 拉长及破碎的旧晶粒,这一过程 称为再结晶。 这种冷变形组织在加热时重新彻 底改组的过程称再结晶。
冷变形奥氏体不锈钢 加热时的再结晶形核
36
由于再结晶后组织的复
原,因而金属的强度、 硬度下降,塑性、韧性 提高,加工硬化消失。
冷变形(变形量为38%)黄铜580º C 保温15分后的的再结晶组织
冷变形黄铜组织性能随温度的变化 37
再结晶温度
再结晶不是一个恒温过程,它是自某一温度开始, 在一个温度范围内连续进行的过程,发生再结晶的 最低温度称再结晶温度。
铁素体变形80%
650℃加热
670℃加热
35
再结晶也是一个晶核形成和长大的 过程,但不是相变过程,再结晶前 后新旧晶粒的晶格类型和成分完全 相同。核心出现在位错聚集的地方, 原子能量最高,最不稳定。它只是 一个形态上的变化。新晶粒中缺陷 减少,内应力消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