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岩心描述2.6.1 岩心描述总的要求岩心描述要及时、准确、特征突出,对特殊的地质现象,如含油、冒气与岩石结构、构造的关系及油气水界面应附比例尺1:20的素描图和照片。
2.6.1.1 岩石名称、块号、厚度、累积厚度;2.6.1.2 颜色:岩石颗粒、基质胶结物、次生矿物、含有物的颜色及其分布变化状况等;2.6.1.3 矿物成份:单矿物成份或岩块及其含量;2.6.1.4 结构:粒度、圆度、分选性;2.6.1.5 构造:层理、层面特征、接触关系、生物扰动等;2.6.1.6 胶结:胶结物成份,胶结程度、类型;2.6.1.7 晶粒:指碳酸盐岩的晶粒大小、透明度、形状以及晶间、晶内孔隙;2.6.1.8 缝洞情况:类型、分布和数量统计;2.6.1.9 化石及含有物;2.6.1.10 物理性质:硬度、断口、光泽等;2.6.1.11 化学性质:指与盐酸反应情况及各种染色反应情况;2.6.1.12 含油气情况:包括含油气岩心的显示颜色、级别、产状、含油面积百分比、原油性质、油气味、滴水试验、荧光、含油气试验(放入水中)。
2.6.2 岩心观察描述方法2.6.2.1 含油气情况A) 肉眼或借助放大镜、双目显微镜观察,确定岩样孔隙或缝洞含油饱满程度、产状和占岩石总面积的百分比,一般可分为饱含油、富含油、油浸、油班、油迹等(见表4-8);定名含油面积占岩石总面积百分比(%) 含油饱满程度颜色油脂感味滴水试验饱含油>95含油饱满、均匀,颗粒之间孔隙中充满原油,颗粒表面被原油糊满,局部或少见不含油的斑块、团块和条带等被原油污染后呈棕、黄棕、深棕、褐色、深褐等色看不到岩石本色油脂感强,可染手原油芳香味浓,剌鼻呈圆珠状不渗入富含油75—95 含油基本连片,较均匀被原油污染后呈棕、浅棕、黄棕、棕黄等色,不含油部分见岩石本色油脂感较强,手捻后可染手原油芳香味较浓呈圆珠状不渗入油浸40—75 含油不饱满,油浸呈条带状、斑块状不均匀分布,连片差被原油污染部分呈棕黄、黄棕色,其余为岩石本色。
油脂感弱,一般不染手原油芳香味淡含油部分滴水呈馒头状油斑5—40 含油多呈斑块、条带状,互不相连多呈岩石本色。
无油脂感不染手原油味很淡同上油迹<5含油呈星点状分布,或肉眼难以发现含油显示,用有机溶剂溶解后,可见棕黄、黄色几乎为岩石本色同上极微滴水缓慢渗入荧光肉眼见不到油迹有荧光显示为岩石本色或微带黄色同上一般闻不到,个别有缓慢渗入或呈馒头状注:若为沥青或黑油砂,需参加直接定名,如沥青质油斑。
B) 滴水试验:在含油岩样新鲜面上滴一滴水,观察水的渗入速度和停止渗入后水珠所形成的形状,一般分为五级(见图4-4);C) 荧光分析:确定有无荧光显示和显示强度、级别。
图4-4 滴水试验示意图2.6.2.2 岩石的颜色A) 确定岩石的颜色要在明亮的自然光下进行,只能以色描色,不能以物描色;B) 岩石为单一颜色时,直接参加定名,由于有时与标准色具深浅之别,可在标准色前冠以深、浅等形容词,如深灰色、浅灰色、暗紫红色;C) 同种岩石中出现多种单一颜色,并且有主次之分时,主要颜色参加定名,次要颜色放在描述中加以叙述;D) 同种岩石中出现三种以上单一颜色且比例相近时,定名为杂色;E) 岩石中出现的颜色不是单色,而是复合色时,将次要色作为形容词,放在主色之前。
如灰绿色、黄褐色、绿灰色等;F) 当岩石呈散粒状时,参考井壁取心及区域地层颜色特征确定色名;G) 岩石颜色名称及代号见附录I.7。
两种颜色的以中圆点相连,如灰绿色为“7·5”;颜色深浅用“+”和“-”表示,如深灰色为“+7”,浅灰色为“-7”。
2.6.2.3 岩石的成分碎屑岩中单矿物成分或岩块(如石英、长石、云母、暗色矿物、岩块、砾石等)及其含量,凡肉眼或借助放大镜、双目实体显微镜可见的均要描述;描述时主要矿物以“为主”表示,其余矿物以含量多少,用“次之”(含量为30%—20%),“少量”(含量10%—5%),“微含”(含量<5%)等表示,若不能估计百分比时则用“偶见”、“少见”表示;4.7.6.2.4 几种常见矿物的现场鉴定方法A) 石膏:白色、无色透明或较少染有不同颜色,具有燕尾双晶,解理发育,常呈板状、纤维状、粒状、柱状,具玻璃、珍珠、丝绢光泽,硬度2—3.5,密度2.3—2.9。
鉴定方法是用热盐酸溶解后,加氯化钡溶液有硫酸钡白色沉淀;B) 盐岩:呈白色、无色透明,极少数染有其它颜色,具立方晶体,吸潮、有咸味、易溶于水;C) 煤:黑色或褐黑色,染手,条痕为黑色,密度低,可点燃;D) 碳质沥青:外形似煤,黑色、质纯、脆、光滑、具贝壳状断口、可点燃、有臭味;E) 铝土矿:灰、褐灰、深绿灰色,硬而脆、具贝壳状断口、破碎后呈块状,部分具粒状结构;F) 白垩土:白色,手能捻碎且污手,有滑腻感,加10%稀盐酸起泡剧烈,反应后残留物较少或无残留物;G) 方解石:通常呈乳白色,含杂质时为黄、褐红、灰黑等色,玻璃光泽,硬度小于3,三向完全解理,加10%稀酸起泡剧烈;H) 云母:无色透明或稍具浅色者为白云母,含铁多呈黑色、绿黑色或褐黑色者为黑云母,一向完全解理,易于揭裂呈簿片,具弹性,玻璃一珍珠光泽,硬度小,近于指甲;I) 黄铁矿:常呈完好的立方体或五角十二面体,晶面有条纹,也呈粒状集合体或块状、结核状、粉末状等,强金属光泽,浅铜黄色,条痕为带绿的黑色,硬度小于小刀,性脆、无解理;J) 普通角闪石:细长柱状晶体,绿黑一黑色,二向解理完全,解理交角近60°或120°,断面呈菱形,玻璃光泽,硬度大于小刀,多出现在岩浆岩,变质岩和碎屑岩中;K) 普通辉石:晶体为短柱状,横切面为八边形,黑色、带绿或带褐的黑色,玻璃光泽,两组解理夹角近于90°;L) 海绿石:通常直径为1毫米(mm)至数毫米(mm)的圆粒状浸染体,分布于沉积岩中,暗绿色或黄绿色,性脆,硬度小。
2.6.2.5 碳酸盐岩方解石、白云石、硅质、泥质和砂粒百分含量的现场鉴定见表4-9;表4-9 碳酸盐岩现场简易鉴定方法岩石定名区别方法岩石成分(%) 与5—10%稀盐酸作用与热盐酸作用肉眼观察主要特征染色灰岩方解石>75 立即强烈起泡作用时间长,可听到响声,岩屑能跳动浮起来。
立即强烈起泡且大于前者岩石越纯与酸作用后,其岩石表面和溶液越清洁。
遇茜素红呈红色。
白云质灰岩方解石50—75白云质25—50很快起泡,作用时间较长,有较小响声,岩屑上气泡呈串株状冒出,只有轻微跳动。
立即强烈起泡,泡径稍小。
岩石越纯与酸作用后,其岩石表面和溶液越清洁。
白云岩白云质>75 很弱很慢,仅在放大镜下可见表面起小泡,岩屑开始反应弱,后渐快,且有气泡冒出。
立即起大量小泡。
断面平直,越平性越脆,硬度3-4级,小刀可刻动。
遇茜素红不染色。
灰质白云岩白云质50—75方解石25—50微弱起泡,靠近耳边可听到声音,反应微弱也不跳。
立即起泡,泡较小。
断面平直,越平性越脆,硬度3-4级,小刀可刻动硅质灰岩方解石50—75硅质25—50微弱起泡。
起泡较大,但不强烈。
较白云岩、灰岩硬,断口较平或似贝壳状。
硅质白云岩白云质50—75硅质25—50不起泡。
起泡小、弱。
较白云岩、灰岩硬,断口较平或似贝壳状。
硬石膏硫酸钙>75 不起泡。
不起泡。
比灰岩、白云岩软,热盐酸与其粉末反应液遇氯化钡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
泥灰岩灰质50—75泥质25—50立即强烈起泡,泡径大,但作用时间长。
立即强烈起泡,泡径大,表面有泥垢。
较软、易脆,断口较平坦或呈贝壳状,与酸作用后岩石表面呈糊状。
灰质泥岩泥质50—75灰质25—50立即起泡,作用时间短,过量酸泡后呈泥团。
立即强烈起泡,泡径大。
较软、易脆,断口较平坦或呈贝壳状,与酸作用后岩石表面呈糊状。
白云质泥岩泥质50—75白云质25—50不起泡。
微弱起小泡,作用时间短。
较软、易脆,断口较平坦或呈贝壳状,与酸作用后岩石表面呈糊状。
灰质砂岩砂粒50—75灰质25—50起泡,作用时间短,过量酸作用后,见残余砂岩。
起泡较强烈,作用时间短。
较硬,断口粗糙,与盐酸作用后岩石表面及溶液清洁。
白云质砂岩砂粒50—75白云质25—50不起泡。
微弱起泡,作用时间短。
较硬,断口粗糙,与盐酸作用后岩石表面及溶液清洁。
2.6.2.6 岩石结构A) 粒度标准划分见表4-10,碎屑岩颗粒的大小在现场可对照附录E.6确定。
颗粒类砾砂粘土巨砾粗砾中砾细砾极粗砂粗砂中砂细砂粉砂主要颗粒直径(mm)>256 64—256 4—64 2—4 1—2 1—0.5 0.5—0.25 0.25—0.1 0.1—0.01 <0.01 主要粒级颗粒含量>50%时参与定名,次要粒级颗粒含量在25%—50%时用“××质”表示,如泥质粉砂岩;若砾石含量在25%—50%时,则用“状”表示,如砾状中砂岩:若次要粒级颗粒含量在5%—25%时,用“含”字加于主要成分之前,如含砾砂岩;次要粒级颗粒含量<5%时,只作描述。
B) 圆球度:按AGI标准,将圆、球度划分为30级(分级序号从左向右,自上而下排列,即左上角为1号,右下角为30号(见附录E.7);按图版观察评估时,可先球度后圆度描述,如:a) 扁球状棱角:碎屑的原始棱角无磨蚀的痕迹,或只受到轻微磨蚀,其碎屑形状多呈扁球形;b)次扁球状次棱角:原始棱角已磨蚀且不尖锐,碎屑外形轮廓多呈次扁球形;c) 次柱状次磨圆:碎屑的原始棱角已受到较大的磨蚀,碎屑形状多呈柱状;d) 球状高磨圆:碎屑的原始棱角已基本磨蚀或完全磨蚀,碎屑大多呈球状。
C) 分选性:碎屑岩粒度的均匀程度叫做碎屑岩的分选性。
描述时可分为:a) 分选好:粒度基本均匀者,其主要粒级含量>75%;b) 分选差:粒度大小混杂,主要粒级含量<50%;c) 分选中等:主要粒级含量为75%—50%之间。
2.6.2.7 岩石构造A) 层理:系由岩石成分、颜色、结构等沿垂直方向变化而形成的层状构造。
层理包括水平层理、波状层理、斜层理、交错层理(见图4-5)B) 层面特征:波痕、冲刷面、龟裂和侵蚀下切痕迹、斑点、虫孔及其它印痕等;C) 接触关系:从上、下岩层的颜色、成分、结构及产状特征,判断属渐变性质图4-5 层理类型示意图还是突变性质,如为后者应结合其它资料进一步判断是否存在角度不整合或平行不整合、断层接触等。
若判断为断层,则应描述上下盘岩性、破碎带岩性、产状、伴生物(角砾、断层泥)、断面倾角、擦痕等;D) 生物扰动构造:指栖痕、蠕痕、食痕、穴状构造等。
2.6.2.8 岩石的胶结情况A) 胶结物成分常见的有:泥质、钙质、白云质、硅质、高岭土质、铁质、石膏质等,其含量在25%—50%时用“××质”含量在5%—25%时用“含××”加在岩性前定名,含量<5%时,可用文字描述,不参加定名;B) 胶结程度:分疏松、中等、致密三级a) 疏松:岩石颗粒呈散粒状;b) 中等:岩石可用手捻开成散粒;c) 致密:岩石不能用手捻开成颗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