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A.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B.经验论C.先验论D.不可知论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A.唯物论的观点B.实践的观点C.辩证法的观点D.认识是一个过程的观点3.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活动的机制看,实践是()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C.科学实验D.生活、行为、现实等感性活动4.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A.纯精神的活动B.个人日常生活的活动C.主体改造和探索客体的活动D.个人应付环境的活动5.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认识客体含义的是()A.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B.认识的客体是外部自然界C.认识的客体是客观存在的事物D.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6.一切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都是()A.反映论B.不可知论C.经验论D.先验论7.过分强调理性认识的作用,否认感性认识的重要性的观点,在哲学上属于()A.可知论B.不可知论C.唯理论D.经验论8.过分强调感性认识的作用,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的观点,在哲学上属于()A.唯理论B.经验论C. 唯物主义阵营D.唯心主义阵营9.认识活动是一个无限反复、无限发展过程的观点属于()A.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B.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C.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D.机械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10.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是()A.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路线B.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路线C.先验论的认识论的路线D.唯理论认识论的路线11..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是()A.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路线B.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路线C.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D.经验论的认识路线12.“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和“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B.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C.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对立D.能动的反映论和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13.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A.是否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B.是否承认人有认识能力C.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D.是否承认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1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明()A.每个人必须事事经过实践才能有认识B.只要坚持实践就一定能获得正确认识C.直接知识来自实践,间接知识不来自实践D.一切认识归根到底来自实践15“学而不思则罔”是指()A.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论认识B.理性认识需要上升到感性认识C.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D.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1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A.感性认识是包含错误的认识,理性认识是正确的认识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C.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抽象思维D.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产生于科学实验17坚持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就是在认识论上坚持()A.可知论B.唯物论C.辩证法D.唯心论18坚持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论认识的基础,就是在认识论上坚持()A.可知论B.唯物论C.辩证法D.唯心论19.概念、判断、推理是()A.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B.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C.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D.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20.感觉、知觉、表象是()A.理论认识的三种形式B.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C.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D.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2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A.社会实践B.感性材料C.理性抽象D.认识能力22.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句话应该理解为()A.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B.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最终的决定作用D.革命理论对于革命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式23.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A.感觉--知觉--表象B.概念--判断--推理C.实践--认识--实践D.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24.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就是要()A.不受任何框框的束缚,思想上达到绝对自由B.不受任何约束,做到随心所欲C.抛弃原有的一切概念,重新评价一切D.突破落后观念的束缚,坚持实事求是25真理是()A.被大多数人普遍认同的意见B.客观事物及其规律C.人们有用的观点和理论D.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26.辨别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的关键是看它()A.是不是被大多数人所接受B.是不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C.是不是具有绝对性D.是不是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27“有用就是真理”,这是()A.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观B.客观唯心主义真理观C.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D.机械唯物主义真理观28.任何真理都带有近似正确的性质,这说明()A.真理具有客观性B.真理具有绝对性C.真理具有相对性D.真理具有全面性29.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这说明真理具有()A.不确定性B.主观性C.相对性D.绝对性30.下列观点正确的是()A.真理具有一元性B.有用即真理C.谎言说一百遍就成为真理D.真理和谬误没有严格的界限31.真理的绝对性是指()A.真理不能继续发展B.真理的无条件性C.真理具的运用不受条件限制D.真理不需要检验32.真理的内容是()A.以统治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B.以某些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C.以全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D.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33.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A.是否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和同意B.主观和客观是否相符合、相一致C.是否满足人们的需要D.是否能够激励人和影响人34.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是()A.诡辩论的观点B.经验论的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D.旧唯物主义的观点35.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A.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决定的B.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C.实践的具体性和历史性决定的D.实践的有条件性和相对性决定的36逻辑证明是()A.实践标准的一个重要补充B.实践标准以外的又一个检验真理的标准C.先于实践标准的检验真理的标准D.优于实践标准的检验真理的标准37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将导致()A.绝对主义B.相对主义C.唯心主义D.唯物主义38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将导致()A.绝对主义B.相对主义C.唯心主义D.唯物主义3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绝对真理就是绝对不变的真理B.绝对真理就是不包含相对性的真理C.绝对真理是指真理标准的唯一性D.绝对真理是指真理具有绝对性40.哲学上的“价值”是指()A.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B.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C.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劳动D.某种活动的经济效益41.价值评价是()A.一种纯主观的认识活动B.没有任何客观标准的评价C.没有正确与错误区分的评价D.有正确与错误之分的评价42.认识的任务在于()A.在于透过事物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B.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C.在于运用和客观规律解释世界D.只要了解了客观规律就能成功地改造世界二、多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A.实践关系B.认识关系C.主从关系D.一般与个别的关系2.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发展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3.感性认识和理论认识的区别在于()A.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外部联系,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内部联系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各个方面,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整体C.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形象性,理性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D.感性认识是初级阶段的认识,理性认识是高级阶段的认识4.下列观点中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是()A.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B.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C.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D.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5.“感觉到了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这一观点说明()A.感性认识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没有任何帮助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C.感性认识是认识事物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事物的高级阶段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和渗透的6.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意义在于()A理论可以接受实践的检验 B.理论可以改变事物发展的总趋势C.理论可以指导实践D.理论在实践的发展中得到发展7.真理的相对性是指()A.真理中都包含着错误成分,需要修正B.真理是对事物某些方面的正确反映,需要扩展C.真理是抽象的,需要与实践相结合D.真理是对事物一定程度近似正确的反映,需要深化8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辩证统一的,表现在()A.相对真理中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B.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C.相对真理是向绝对真理转化的D.绝对真理存在于相对真理之中9.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基本含义是()A.从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B.从特定的历史条件出发C.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D.从个人的愿望和要求出发10.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B.坚持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C.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研究方法D.既要坚持,又要发展11实践有两层基本的含义,它们是指:( )A.实践具有物质的、客观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B.实践具有观念的形式C.实践具有理论的特性D.实践是人特有的对象性活动1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这一说法是()A.是指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B.是对意识来源的一种正确解释C.是庸俗唯物主义的D.是辩证唯物主义的13.认识运动所以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是因为:()A.事物矛盾的暴露有个过程B.事物本身的复杂性C.认识本身的复杂性D.人们认识能力的有限性1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因为它:()A.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B.具有普遍性C.具有直接现实性D.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