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骨血的等级制度
自古以来,日本人对等级制深信不疑,等级制的思想已经融入了他们行为,如此日本人没有了等级制,社会不在平衡稳定。
在等级制内,各得其所,各安其分。
就像日本人梦寐以求所要构筑的大东亚共荣圈,他们来到了中国,永远无法理解中国人的抗争:我们不是已经给你们一个地位了吗?尽管很低,但这总是整个等级体系中的一个地位嘛;难道这些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不想要等级制吗?[5]在日本人的眼中,天皇是日本国民的最高象征,是国民宗教生活的中心,也是超宗教的信仰对象。
尽管他们在战争中也失利之时,但是他们仍然坚信,一切都已在我们的预料之中,我们已对此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因而没有什么是值得担忧的,他们天皇效忠的狂热却令人感到惊异。
早在上世纪30年代,前陆军大臣、军国主义者荒木大将透过《告日本国民书》,宣扬日本的“真心使命”,在于“弘扬皇道于四海,力量悬殊不足忧,吾等何惧于物质!”日本的战术手册上也有这样的传统口号:“以吾等之训练对抗敌军数量之优势,以吾等之血肉对抗敌军之钢铁。
”二战期间,他们的空军“神风特攻队”,甚至以自杀的方式攻击美国军舰。
无处不在的等级制还体现在人们的按等级制构建的政治、宗教、军队、实业和人民的生活方式等社会的方方面面,等级思想的合法化,成为他们基本的价值观。
“不论是在政治、还是在经济领域,明治政府都对国家的和人民间的义务作了明确的划分,要求各自‘各安其份’。
”
[6]日本的行政体系、宗教制度等级分明,在宗教方面,神道教与民族特征相联系,而另一方面,神道教是受国家管理和控制的。
在军队上,就算内阁政府没有同意某项军事决策,军部仍可采取行动;在明治维新中,工业的发展中,日本政府担任的角色也远不是制定企业发展规划、为企业提供资金来源和经济后盾这么简单,与此同时,政商之间还建立起了严密了等级制度,美其名曰“各得其所”。
在生活方式上,日本社会也强调的是等级秩序,成为其不同于任何一个国家的生活准则。
使用不同的敬语,鞠躬和跪拜,这是我们十分熟悉的日本日常生活礼节。
即使家庭生活中,也必须遵守以性别、辈分、年龄和阶级为基础的等级制。
而事实证明,他们确实是各得其所,维持了社会相对稳定的同时,也拉动了日本的快速发展,而其结果完全不同于同样历史条件下中国的洋务运动。
鲁思·本尼迪克特
是美国当代著名文化人类学家,民族学家,诗人。
1887年6月5日生于纽约,原姓富尔顿(Fulton),两岁丧父,其祖先曾参加美国独立战争。
1909年毕业于瓦萨尔学院,大学时期主修英国文学,获文学学士学位。
1910年赴欧,回国后曾执教于加利福尼亚某女子中学。
1914年回纽约。
1919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师从美国文化人类学之父博厄斯专攻文化人类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
之后留校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和教授,从1936年起任该校人类学系代理主任。
1927年研究印第安部落的文化,写成《文化的类型》(Patterns of Culture,1934年出版)一书。
1940年著《种族:科学与政治》(Race:Science and Politics),批判种族歧视。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对罗马尼亚、荷兰、德国、泰国等国民族性的研究,而以对日本的研究,即《菊与刀》一书成就最大。
战后,她继续在哥伦比亚大学参加“当代文化研究”,于1948年9月病逝,享年61岁
主要章节内容个人认为菊与刀主要章节有以下几章:
第一章任务——研究日本这章系统地概括了日本人矛盾的性格,也简单介绍了一下写作原因。
本书命名原因:日本日本人是既生性好斗而又温和谦让;既穷兵黩武而崇尚美感;既桀
骜自大而又彬彬有礼;既顽固不化而又能伸能屈;既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既忠贞而又心存叛逆;既勇敢而又怯懦;既保守而又敢于接受新的生活方式。
菊与刀正好象征了这种矛盾。
第二章战争中的日本人由于本尼迪克特的主要调查对象是日本战俘,因此这一章的研究结果的信度和效度最高,我认为这章在全书中的地位比较重要。
这章中主要讲述的是日本人关于战争的看法。
在战争中,日本人更相信精神的力量,他们始终认为美国虽然在物质上是强大的,但精神终将战胜物质,并且关于战争中的胜利与失败,日本政府在同民众宣传时都说这是可预测的。
他们相信相比于物质,灵魂的力量是可以锻炼并且攻无不克的。
由其对精神力量的信奉我们可以看到另一种现象,日本人相对于活着投降更热衷于战死,觉得这才是体现生命价值的方式,对于投降或者仅是成为战俘,都觉得有强烈的耻感,认为自尊受到了毁灭般的打击;并且对于伤兵,在医疗环境方面日军并没有足够的重视,那么认为伤兵是“废物”,甚至在特殊情况下会直接杀死伤兵已达到他们的战略目标。
3.信奉并遵循森严的等级制度在我看来第三章到第五章都可以概括为日本人对于等级制度的遵从。
无论是第三章中讲到的日本侵略他国的理由,还是第四章和第五章日本人在生活、社会、政治领域对于对于更高社会等级的人的尊崇,都是等级制度的产物。
3信奉并遵循森严的等级制度在我看来第三章到第五章都可以概括为日本人对于等级制度的遵从。
无论是第三章中讲到的日本侵略他国的理由,还是第四章和第五章日本人在生活、社会、政治领域对于对于更高社会等级的人的尊崇,都是等级制度的产物。
第三章中日本人侵略他国的理由是:他们在建立国际等级新秩序。
在他们看来东亚的其他国家是低于日本的,那么就应当被日本统治,同时将美国等其他国家排除出去,按照等级制度排列好,东亚才能更好地发展。
甚至在战后,日本人都认为“大东亚共荣圈”的理论并没有错。
第四章中无论在家庭生活还是政治领域,日本人都有严格的等级划分。
只有这样,日本人才会感到安全。
所以很大程度上,虽然明治维新是反对封建旧制的,但它最终能够成功是利用了日本民众对封建等级制度的无条件遵从。
日本人非常重视对恩德的报答,对义务的报答。
“知恩图报”在日本从小就进行教育。
日本人可能会用一生去回报对他有恩德的人。
日本人的绝对效忠天皇也是这一点的体现。
对别人的恩惠,可能会导致日本人的不安心,因为他们认为背负着一种责任,一种回报的责任。
“情义”在第六章中提到了“行仁义”的概念,与中国不同,在日本,这是指杀人越货、强抢明偷。
接受别人的恩惠实际上就是欠了别人的债,因而必须还债。
日本人的报恩方式实际上是与其他国家有区别的。
对日本人女人来讲,给人恩惠实际上相当于一笔重要的永久性的投资;而报恩则是另外一回事,它必须是积极的、刻不容缓的。
人们施恩不是美德,而报恩却是美德。
人们为了报恩而积极工作实际上就是一种美德。
第七章情义最难接受在世界上各种价值观中,日本人的“情义”是最奇特的——它是像利息一样不断增长的欠债、是不愿意却又不得不做的事、是人么背负的沉重的心理负担、是深刻笼罩心头的阴影。
“情义最难接受”,就如同一个人必须报答别人的恩情一样,人么也必须回报别人的“情义”。
日本人的自我修养第八到十二章中讲了日本人的自我修养。
他们洗刷罪名的方式是自杀;他们喜欢肉体享受,不严肃对待;面对困境,一旦发现原来的路走不通他们轻易就可以转向另一条极端的路而内心不会感到痛苦:1945 年8 月以前,“忠”要求每个人与敌人厮杀到底;一旦宣布投降,却立即表示与占领者合作;他们的自我修养可以忽视健康,不理
会肉体是否能够承受;对于子女的教育,日本人并不严格,而不严格的原因是作为儿童并没有太强的荣誉感和羞耻感,而到了成年后,由于社会责任带来了荣誉感和羞耻感,社会对日本人的要求会变得极端严格,这使得日本人的教育出现了不连贯性,本尼迪克特认为这是日本人矛盾性格产生的重要原因。
6.第十三章投降后的日本日本认识到军国主义已经失败。
但他们还会关注军国主义在其他国家的动态。
如果没有失败,日本将再次燃气好战的热情。
如果也失败了,日本将汲取教训,认识到帝国主义侵略不会带来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