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实验报告
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及形态观察
一、目的要求:
1、熟悉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掌握革兰氏染色法。
3、掌握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染色结果和形态特征
二、器材和器皿:
1、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2、革兰氏染色液、香柏油、二甲苯
3、显微镜、擦镜纸、酒精灯、载玻片、盖玻片、接种环等
三、实验原理:
革兰氏染色法是细菌学中广泛使用的一种鉴别染色法,1884年由丹麦医师Gram 创立。
未经染色的细菌,由于其与周围环境折光率差别很小,在显微镜下极难观察。
染色后细菌与环境形成鲜明对比,可以清楚地观察到细菌的形态、排列及某些结构特征,而用以分类鉴定。
革兰氏染色属复染法。
该染色法所以能将细菌分为G+菌和G-菌,是由这两类菌的细胞壁结构和成分的不同所决定的。
G-菌的细胞壁中含有较多易被乙醇溶解的类脂质,而且肽聚糖层较薄、交联度低,故用乙醇或丙酮脱色时溶解了类脂质,增加了细胞壁的通透性,使初染的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易于渗出,结果细菌就被脱色,再经蕃红复染后就成红色。
G+菌细胞壁中肽聚糖层厚且交联度高,类脂质含量少,经脱色剂处理后反而使肽聚糖层的孔径缩小,通透性降低,因此细菌仍保留初染时的颜色,呈现蓝紫色。
四、实验步骤:
1、取载玻片用纱布擦干,涂菌的部位在火焰上烤一下,除去油脂。
2、涂片:
液体培养基:左手持菌液试管,在酒精灯火焰附近5cm左右打开管盖;右手持接种环在火焰中烧灼灭菌,等冷却后从试管中沾取菌液一环,在洁净无脂的载玻片上涂直径2mm左右的涂膜,最后将接种环在火焰上烧灼灭菌。
固体培养基:先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无菌水,再用接种环取少量菌体,涂在载玻片上,使其薄而均匀。
3、晾干:让涂片在空气中自然干燥。
4、固定:让菌膜朝上,通过火焰2-3次固定(以不烫手为宜)。
5、染色:在菌膜上滴加草酸铵结晶紫液,染1min。
6、水洗:用蒸馏水轻轻冲洗涂片上的染色液,用吸水纸吸干。
简单染色结束可观察细胞形态。
7、媒染:滴加1滴碘液,染1min,水洗。
8、脱色:吸去残留水,连续滴加95%乙醇脱色20-30s至流出液无紫色,立即水洗。
9、复染:滴加蕃红复染约2min,水洗。
至此,革兰氏染色结束。
五、实验现象:
1、大肠杆菌:显微镜下革兰氏染色后大肠杆菌呈现红色,属于阴性菌。
两端钝圆的短小杆菌,周生鞭毛,无芽孢,能运动。
2、枯草芽孢杆菌:显微镜下革兰氏染色后枯草芽孢杆菌呈现紫色,属于阳性菌。
椭圆到柱状,位于菌体中央或稍偏,无荚膜,周生鞭毛,能运动。
3、金黄色葡萄球菌:显微镜下革兰氏染色后金黄色葡萄球菌呈现紫色,属于阳性菌,排列葡萄球状,无芽胞,无荚膜。
六、思考题:
1、用油镜观察标本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1)油不要滴太多
(2)在调节焦距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不要弄坏工具
(3)调节时应该从下往上调节
(4)在使用油镜之前,必须先经低、高倍镜观察,然后将需进一步放大的部分移到视野的中心。
(5)用左眼观察目镜,并慢慢转动细调节器至物象清晰为止。
如果不出现物象或者目标不理想要重找,在加油区之外重找时应按:低倍→高倍→油镜程序。
在加油区内重找应按:低倍→油镜程序,不得经高倍镜,以免油沾污镜头。
(6)油镜使用完毕,先用擦镜纸沾少许二甲苯将镜头上和标本上的香柏油擦去,然后再用干擦镜纸擦干净。
2、哪些因素会影响革兰氏染色结果的正确性?
答:菌龄、涂片厚薄均匀度、媒染时间、乙醇脱色程度,老化的细菌容易产生假阴性。
(2)酒精脱色时间过短造成假阳性,时间过长造成加阴性
3、在实验报告上画出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三种细菌的形态结构。
姓名:黄鹏飞
班级:环境14325班
时间:2015.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