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湿疹诊疗指南解读 (最新)

湿疹诊疗指南解读 (最新)


ICD-10湿疹与皮炎
1. 特应性皮炎。 2. 脂溢性皮炎。 3. 尿布皮炎。 4.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5. 刺激性皮炎。 6. 非特异性接触性皮炎。 7. 剥脱性皮炎。 8. 食入物质造成的皮炎(包括药疹)。

ICD-10


9. 慢性单纯性苔藓和痒疹。
10. 瘙痒症。
三、系统治疗

抗组胺药:

根据病人情况选择适当抗组胺药止痒抗炎

抗生素:

对于伴有广泛感染者建议系统应用抗生素7-10天

维生素C、葡萄糖酸钙

有一定抗过敏作用,可以用于急性发作或红斑瘙痒明 显者
三、系统治疗

糖皮质激素:

一般不主张常规使用。适用于病因清楚、短 期可以祛除病因的患者;对于严重水肿、泛 发性皮疹、红皮病等为迅速控制症状也可以 短期应用,但必须慎重,以免发生全身不良 反应及病情反跳

湿疹

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皮肤炎症反应 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瘙痒剧烈 容易复发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湿疹是临床诊断

临床上,凡是具备了瘙痒、红斑、丘疹、 水疱、脱屑、肥厚等特点,有渗出及融 合倾向的皮疹,均可诊为湿疹。
对皮炎湿疹的认识不统一
湿 痒 过敏 IV型变态反应 发物 湿毒

非特异者

诊断流程

排除类似湿疹的其它疾病

如疥疮、浅部真菌病、淋巴瘤等; 如Wiskott-Aldrich综合征、选择性IgA缺乏症、 高IgE复发感染综合征等; 如特应性皮炎、接触性皮炎、脂溢性皮炎等

排除具有湿疹皮损的先天性疾病


排除其他各类病因或临床表现特异的皮炎

临床表现怀疑湿疹,根据皮损部位和范围甄别 局 限 出生后不久出现 病史、体检、斑贴试验、光斑贴试验、真菌镜检、必 要时组织活检,以除外接触性皮炎、外源性光感性皮 炎、神经性皮炎、手足癣、淤积性皮炎、乳房及乳房 外Paget病等湿疹样皮损疾病

免疫抑制剂:

不主张常规使用,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四、物理治疗

紫外线疗法

包括高剂量UVA1 (340-400 nm)照射、 UVA/UVB照射及窄谱UVB(310-315 nm)照 射,对慢性顽固性湿疹具有较好疗效
五、中医疗法及中药提取物

中药可以内治也可以外治,应根据病情辨
证施治

中药提取物如复方甘草酸苷、雷公藤多苷





刺激性因素; 忽略性接触过敏原; 交叉过敏; 继发过敏:如对治疗中的外用药物过敏; 继发感染; 不利环境因素和 不良全身因素等。
谢谢
湿疹诊疗流程图
治疗目的

控制症状 减少复发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治疗必须从整体考虑,重视长远医疗安全
治疗

基础治疗 局部治疗 系统治疗 其他
一、基础治疗

患者教育:说明疾病来自可能转归、疾病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有无传染性、各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等

指导患者避免环境中常见的变应原及刺激原,避 免搔抓及过度清洗
预后差
85%复发 Li LF, Liu G, Wang J. Prognosis of unclassified eczema: a follow-up study. Arch Dermatol. 2008 Feb;144(2):160-4.

皮炎湿疹的病因复杂

内部因素:

免疫机能异常(如免疫失衡、免疫缺陷等) 系统性疾病(如内分泌疾病、慢性感染、肿瘤等) 遗传性或获得性皮肤屏障功能障碍 过敏原、刺激原、微生物 环境温度或湿度变化、日晒 社会心理因素
派瑞松-含抗菌成份的中效激素
十年临床实践表明: 派瑞松®乳膏广泛用于治疗皮炎湿疹
临床皮肤科杂志 Vol36(4); P268-269, 2007
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等

他克莫司软膏、吡美莫司霜

有抗炎作用,没有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 尤其适合头面部及间擦部位湿疹的治疗

其他外用药

焦油、止痒剂、非甾体类外用药等
等也有肯定疗效

应注意:中药也可导致严重不良反应,如
过敏反应、肝、肾损害等
六、复诊及随防

本病容易复发,建议定期随访。

急性患者最好在治疗后1周 亚急性患者在治疗后1~2周 慢性患者在治疗后2~4周复诊一次

复诊时评价疗效、原诊断的正确性、是
否需进一步检查以及评价依从性等
复发处理

对于反复发作,持续不愈的病例,要注意分析 是否存在:

应选用对患者皮肤无刺激的治疗 预防并适时处理继发感染

对皮肤干燥的亚急性及慢性湿疹加用保湿剂
二、局部治疗

小于体表面积30%的局限性皮损,外用治疗为主 根据皮损分期选择合适的药物:

急性期皮损

无水疱、糜烂、渗出:建议使用炉甘石洗剂、糖皮质 激素乳膏或凝胶

有大量渗出时:选择冷湿敷,如3%硼酸溶液、 0.1%盐酸小檗碱溶液、0.1%利凡诺溶液等 有糜烂但渗出不多时:可用氧化锌油剂

外部因素:

发病机制
多种内外因素 机体内部缺陷
- 免疫功能异常 - 皮肤屏障功能障碍
皮炎湿疹 免疫机制
- 变态反应 - 皮肤刺激

微生物可以通过直接侵袭、超抗原作用或诱导免 疫反应引发或加重湿疹。
发病机制及应对措施
屏障功能损伤 保湿润肤 易受感染因素/ 过敏原等刺激 抗感染治疗 局部炎症/ 变态反应 抗炎抗过敏 皮炎临床表现 ( 瘙痒、抓痕,红肿等 )


变应原检查诊断变态反应引起的湿疹
皮损细菌培养帮助诊断继发细菌感染等
诊断
临床表现,必要时实验检查 特殊类型的湿疹


根据临床特点进行诊断: 如乏脂性湿疹、自 身敏感性皮炎、钱币状湿疹 根据临床部位进行诊断: 如手湿疹、小腿湿 疹、肛周湿疹、乳房湿疹、阴囊湿疹、耳湿 疹、眼睑湿疹等;泛发性湿疹指多部位同时 发生的湿疹

二、局部治疗

亚急性期皮损

建议外用氧化锌糊剂、糖皮质激素乳膏 建议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硬膏、乳剂或酊 剂等 可合用保湿剂及角质松解剂,如20%-40%尿 素软膏、5%-10%水杨酸软膏等

慢性期皮损


局部治疗:外用糖皮质激素制剂

是治疗中重度湿疹的主要药物

初始治疗应该根据皮损的性质选择合适强度 的糖皮质激素 轻度皮炎建议选弱效激素如氢化可的松、地 塞米松 重度肥厚性皮损建议选择强效激素如哈西奈 德、卤米松 其他中度皮炎建议选择中效激素,如曲安奈 德、糠酸莫米松等
Joseph B i kow ski , C ut i s, Vol . 68 N o. 6s; D ec, 2001
经表皮水分丢失
皮肤干裂
(如使用各种抗菌制剂 )
(如外用中效糖皮质激素 )
实验室检查

用于鉴别诊断和筛查可能病因

真菌检查鉴别浅部真菌病 疥虫检查协助排除疥疮 斑贴试验诊断接触性皮炎

微生物及其产物对皮损的致病作用

对微生物过敏 反应、微生物外毒素超抗 原反应

抗微生物治疗有效
皮损部位微生物检出率高
100
80
70.5 *
75.4 *
细 菌 检 出 率 %
60
40
34.7 33.0
20
0
湿疹皮损部位 非皮损部位
AD 皮损部位 非皮损部位
毕志刚等.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04;37(10):595-597
外用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
痤疮样皮疹、毛囊炎、酒渣鼻 2. 口周皮炎及眼周皮炎 3. 毛细血管扩张 4. 皮肤萎缩、松弛、萎缩纹 5. 紫癜、瘀斑、色素减退或沉着 6. 掩盖或加重皮肤癣菌感染 7. 继发感染或使已有感染恶化 间歇疗法
1.
外用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
痤疮样皮疹、毛囊炎
毛细血管扩张
皮肤癣菌感染
局部治疗-外用糖皮质激素制剂

儿童患者,面部及皮肤皱褶部位皮损使用弱 或中效激素多可奏效。

强效糖皮质激素连续应用不宜超过2周,以减
少急性耐受及不良反应。

怀疑与细菌有关者可合用外用抗生素类制剂
或使用含抗菌作用的复方制剂。
皮炎湿疹与皮肤微生物的关系

皮损部位微生物检出率高

皮损部位金葡菌检出率80%-100%
抗生素治疗有效
W.JADASSOHN,etal. NY Dermatologica 122:116-119
皮炎湿疹的发展与微生物感染/定植的关系

皮疹渗出明显时往往易合并微生物感染/定植 剧烈搔抓往往导致微生物感染/定植 温暖潮湿的环境也易发生微生物感染/定植
不良的卫生习惯也可导致微生物感染/定植
泛 发
病史、体检、血常规、免疫球蛋白检查,以除 外特应性皮炎、Wiskott-Aldrich综合征、选择 性IgA缺乏症、高IgE复发感染综合征等
出生后多年出现
诊断湿疹
按照湿疹治疗原则进行相应处理

有无疥疮或浅部真菌病的诊断线索 无 有无多形日光疹、慢性光化性皮炎、糙皮病、外源 性光敏性皮炎等光线相关性皮肤病诊断线索 无 有无可疑外源性致敏原 无 有无皮肤网状内皮系统肿瘤诊断提示线索 无 诊断湿疹,按照湿疹治疗原则进行相应处理 有 组织病理检查及相关检查, 除外皮肤网状内皮系统肿瘤 有 斑贴试验,除外系统性接触性皮炎 有 进行光敏感试验、光斑贴试验及相关实验室检查,除 外光线相关皮肤病 进行疥虫或真菌检查,除外疥疮或体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