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春学期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课内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项精练卷附答案

2020年春学期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课内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项精练卷附答案

2020年春学期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专项精练卷六:课内课外文言文阅读一、阅读《桃花源记》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屋舍俨然..俨然:整齐的样子。

B.诣.太守诣:拜访。

C.寻向所志.志:做记号。

D.渔人甚异.之异:对……感到诧异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渔人甚异之.忘路之.远近B.武陵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C.欲穷其.林余人各复延至其.家D.欣然.规往豁然.开朗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渔人因迷路误入桃花源,出来时在路上处处做了标记,但当他和太守一起再次寻访桃花源时,还是失败了。

B.桃源人避世而居,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淳朴热情,对外面的世界很好奇,却不希望生活被打扰。

C.刘子骥是南阳人,听说此事后,也计划前往探寻,但最终没有实现,这一段叙述使故事更显得亦真亦幻。

D.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他的美好理想,也表达了他追寻理想社会而不得的无可奈何之情。

4、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5、从本文看,作者追求怎样的理想社会?答:6、请以“桃花源美,美在……”写几句赏析的话。

在提倡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你理解中的“桃花源”是怎样的呢?试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出来。

(1)桃花源美,美在(2)我理想中的“桃花源”是:二、阅读《小石潭记》7、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水尤清冽.冽:凉。

B.往来翕忽..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C.斗.折蛇行斗:像北斗星那样。

D.以其境过清.清:冷清。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心乐之.马之.千里者B.不可知其.源其.如土石何C.以.其境过清以.中有足乐者D.乃.记之而去乃.石性坚重9、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按游览顺序,先写发现小石潭,然后描写水、石、树、鱼等潭中景物,再写小潭源流及潭中氛围,最后记录同游者,构思巧妙,结构完整。

B.文中的“心乐之”的“乐”表现了作者听到水声之后的欣喜之情;“似与游者相乐”的“乐”则写出了作者与游人同乐的轻松与快慰之情。

C.本文运用了点面结合和动静互衬的表现手法:“全石以为底”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影布石上”是静,“往来翕忽”是动。

D.“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八个字不仅高度概括了小石潭氛围以及环境清幽的特点,也含蓄地表现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11、选文第二段“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图画,作者在画面中给我们展示的是什么?12、选文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在表现情感时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13、作者通过描写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三、阅读《核舟记》14、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罔不因.势象形因:原因。

B.矫.首昂视矫:举;抬。

C.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曾:竟然。

D.其两膝相比.者比:靠近。

15、下列各组加点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能以径寸之.木箬篷覆之.B.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启窗而.观C.为.宫室器皿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D.若.啸呼状若.听茶声然1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通过对核舟的细致描述,说明雕刻家构思的巧妙,赞美了刻舟者的精巧技艺,同时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B.作者写舟的正面是按照“船头——中间——船尾”这样的顺序写,符合读者的认知规律。

C.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最多的人是苏轼,因为核舟雕刻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对苏轼说得真切细腻也就符合这一主题。

D.文中对“舟尾”两个舟子的描述,虽然他们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一个“视端容寂”,但却都表现了一种愉悦、轻松、活泼自乐的氛围。

17、翻译下列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18、核舟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四、阅读《北冥有鱼》19、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志.怪者也志:记载。

B.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徙:迁移。

C.抟扶摇而上.者上:上面。

D.去.以六月息者也去:离开。

20、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怒而.飞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B.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C.南冥者.,天池也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D.鹏之.背是鱼之.乐也21、下列对课文的内容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北冥有鱼》以大鹏南飞作比喻,形象地说明世间万物无论大小,都处于束缚之中这一道理。

B.《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通过庄子与惠子围绕着“鱼之乐”而展开的辩论,表现出惠子“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

C.《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的“鱼之乐”,实际上是庄子愉悦心境的投射和外化。

D.从本课的两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庄子》散文构思巧妙、语言幽默、形象生动,富有趣味性的特点。

22、翻译下列句子。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23、选文是怎样来描写“鹏”这只大鸟的形象的?有什么作用?五、阅读下文【甲】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乙】做题。

(2018·四川资阳中考题)【甲】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

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

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

’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

虽然,臣之质死久矣。

’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节选自《庄子·徐无鬼》)【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略)24、下列各项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尽垩而.鼻不伤人不知而.不愠B.游于.濠梁之上至于.夏水襄陵C.子之.不知鱼之乐水陆草木之.花D.请循其.本天之苍苍,其.正色邪25、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听而斫之听:(2)臣之质死久矣质:(3)是鱼之乐也是:(4)汝安知鱼乐汝:26、翻译下列句子。

(1)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

(2)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27、庄子与惠子是辩友关系,请结合甲乙两文内容简析。

六、阅读《虽有嘉肴》【原文略】,做题。

28、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弗食,不知其旨.也旨:味美。

B.教学相长.长:增长、促进。

C.虽有至道..至道:到达某个地方。

D.教然后知困.困:困惑。

2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在学习上热心帮助别人、教别人的同时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B.文章首先通过比喻引出“弗学,不知其善”,接着论述教与学的重要性及其辩证关系,最后归纳出“教学相长”这个中心。

C.“学学半”运用引用论证,进一步论证了“教学相长”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本文为新时期教师教学提供了新的方法,师生应多互动,学生要自主学习,才能发现自己不懂的地方。

30、翻译下列句子。

(1)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故曰:教学相长也。

31、读了《虽有嘉肴》,你受到什么启示?七、阅读《虽有嘉肴》【甲】(原文略)及下文【乙】,做题。

【乙】勤勉之道无他,在有恒而已。

良马虽善走,而力疲气竭,中道即止。

驽马徐行弗间,或反先至焉。

是故举一事,学一术,苟进取不已,必有成功之一日,在善用其精力耳。

今人或有志于学,一旦发愤,不分昼夜,数十日后,怠心渐生,终以废学。

孔子曰:“欲速则不达。

”孟子曰:“其进锐者其退速。

”此之谓也。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32、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虽有至.道至:最好。

B.然后能自强..也自强:自我强迫。

C.驽马徐.行弗间徐:缓慢。

D.怠.心渐生怠:懈怠。

33、下面对选文相关知识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选自《礼记》。

《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又名《小戴礼记》。

B.乙文“勤勉之道无他,在有恒而已”是全文的中心句。

C.甲文“弗学,不知其善也”中的“善”是形容词用作名词,是“好处”的意思。

D.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为“良马虽/善走,而力疲/气竭,中道/即止”。

34、翻译下列句子。

(1)《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2)驽马徐行弗间,或反先至焉。

35、甲、乙两文有哪些相同点?两篇短文分别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八、阅读《大道之行也》【原文略】,做题。

36、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选贤与.能与:同“举”,选拔。

B.讲信修.睦修:修整。

C.故人不独亲.其亲亲:以……为亲。

D.男有分.,女有归分:职分,职守。

3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的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B.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C.“天下为公”是说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要有公心,为人民多做好事。

D.“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阐述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8、翻译下列句子。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2)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39、根据文中的内容归纳儒家的大同社会具有哪些特点。

九、阅读《马说》【原文略】,做题。

4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骈死..于槽枥之间(成群死)不以千里称.也(著称)B.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次)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这)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况且)策.之不以其道(用马鞭驱赶)D.执策而临.之(面对)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晓)4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虽有千里之.能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B.策之不以.其道河曲智叟亡以.应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足肤皲裂而.不知D.其.真无马邪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4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第一段就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强调了伯乐的重要性。

这也是怀才不遇之人经常用以抒怀之句。

B.文中描写千里马可悲命运的句子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其作用是:从反面论述了中心论点,同时揭示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

C.文中作者对“食马者”以及“天下无马”的无知妄说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文末的“其真不知马也”与文章开头相呼应,点明文章主旨。

D.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比喻有才之士;食马者比喻不识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浅薄愚妄的统治者。

抒发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为的愤慨之情。

43、翻译下列句子。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44、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45、在当今社会,什么样的人才才是真正的人才?请结合个人的阅历,谈谈怎样才能培养出好的人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