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一)答苏迈书①辱书勤恳千万②,观所自道③从学就仕,而知病之所在。
窃窥公学问之意甚美,顾④既在官,则难得师友,又少读书之光阴,然人生竟何时得自在,饱闲散耶?“三人行,必有我师”,此居一州一县求师之法。
读书光阴,亦取诸鞍乘之间耳。
(选自宋·黄庭坚《山谷全集》) 【注释】①答苏迈书:这是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给苏迈的回信摘录。
苏迈是苏轼的长子。
②辱书勤恳千万:意为你在来信中恳切地说了许多求学的感觉。
③自道:自己所说。
④顾:只是。
【阅读指津】在文中,黄庭坚以一个长辈的身份告诫苏迈“学无止境”的道理。
学习要勤奋,要珍惜时间,做事要集中精力,方可有所成就。
言之凿凿,其情感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而知病之.所在( )(2)窃窥公学问之意甚.美( )(3)顾既.在官( )(4)又少.读书之光阴(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人生竟何时得自在,饱闲散耶?(2)读书光阴,亦取诸鞍乘之间耳。
3. 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出自《》,是门人所编写的。
4.从文中内容来看,黄庭坚希望苏迈如何去做?(二)海鱼马嘉海有鱼曰马嘉,银肤燕尾,大者视晬儿①。
脔②,用火薰之,可致远。
常潜渊③不可捕,春夏乳子,则随潮出波上,渔者用此时帘而取之。
帘为疏目,广袤数十寻④,两舟引张之,缒⑤以铁,下垂水底。
鱼过者,必钻触求进,愈触愈束愈怒,则颊张鬣⑥舒,钩著其目,致不可脱。
向使触网而能退却,则悠然逝矣。
知进而不知退,用罹烹醢⑦之酷,悲夫!(摘自《南宋文录录》)【注释】①晬儿:婴儿满百日或满一周岁者称晬儿。
②裔(luán):切成碎块的肉。
③潜渊:潜进深水。
④寻:古代长度单位。
八尺为一寻。
⑤缒:用绳子拴着从上面往下送。
⑥鬣:兽颈上的长毛,这里指鱼鳍。
⑦醢(hǎi):切成肉泥、肉酱。
【阅读指津】当马嘉鱼遇到阻拦的时候,不会转弯,越受阻越往前冲,所以一条条“前赴后继”地陷入网孔中,网孔随之紧缩。
孔愈紧,马嘉鱼愈是愤怒,更加拼命地往前冲,结果一条条“坚强”的马嘉鱼被网孔牢牢地卡死,为渔人所获。
当我们想勇往直前的时候,也不妨想想马嘉鱼的故事。
不看清所处的环境和形势,一味地往前冲,这样莽撞的行为,受伤害的也只能是自己。
所以生活中,给自己一个回环的余地,未尝不是明智的选择。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春夏乳.子( ) (2)两舟引.张之( )(3)必钻触求进.( ) (4)致不可脱.( )2.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用火薰之B.渔者用此时帘而取之C.两舟引张之D.用罹烹醢之酷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向使触网而能退却,则悠然逝矣。
(2)知进而不知退,用罹烹醢之酷,悲夫!5.文章最后一段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该段有什么作用?(三)孙膑赛马孙膑①尝与庞涓②俱学兵法。
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
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③之,欲隐勿见。
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
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
齐将田忌④善而客待之。
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⑤。
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
于是孙子谓忌曰:“君第⑥重射,臣能令君胜。
”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
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⑦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
”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
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
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
(选自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注释】①孙膑:战国时著名军事家。
②庞涓:战国时著名军事家。
③黥 ( qíng):在脸上刺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
用作刑罚或防止逃跑。
④田忌:齐王的宗族。
③驰逐重射:赛马赌博。
⑥第:只,只管。
⑦下驷:下等马。
【阅读指津】文章告诉人们的道理是:避实就虚,牵制敌方的主要力量,使用智力去求取胜利,此种方法远较以蛮力强行取胜来得高明。
孙膑关于“上驷”“中驷”“下驷”的推理和议论,正是其智慧的体现,因此,他最后能成为威王之师也是顺理成章的。
1.《史记》是中国第一部史书,《史记》与、、并称“前四史”。
2.解释下列加点字。
(1)君第.重射( ) (2)窃.载与之齐(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
(2)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
4.指出下列句子中与“田忌信然之”中“然”词类活用相同的一项是( )A.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B.我妻死之年手.植也C.不耻.下问D.无案犊之劳.形5.庞涓为什么要加害孙膑?孙膑得到重用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四)戴高帽俗以喜人面谀①者曰:“喜戴高帽。
”有京朝官出仕于外者,往别其师。
师曰:“外官不易为,宜慎之。
”其人曰:“某备有高帽一百,适人辄②送其一,当不至有所龃龉③。
”师怒曰:“吾辈直道事人④,何须如此!”其人曰:“天下不喜戴高帽如吾师者,能有几人欤⑤?”师颔其首⑥曰:“汝言亦不为无见。
”其人出,语人曰:“吾高帽一百,今止存九十九矣。
”(选自俞樾《春在堂全书》) 【注释】①谀:奉承。
②辄:就。
③龃龉(jǔ yǔ):下牙齿不齐。
比喻意见不合,产生子盾。
④直途:正直的方式。
事:对待。
⑤欤:呢。
句末疑问语气词。
⑥颔首:点头。
⑦止:同“只”。
【阅读指津】戴高帽也叫扣高帽,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抬高别人,不管是故意的还是实在的。
通常把当面奉承让人高兴的话叫作“喜欢戴高帽”。
后人用“好戴高帽”来比喻喜欢别人吹捧,喜欢听奉承讨好的话语。
文中的老师被京官几句恭维的话迷惑了,失去了自己的原则。
文章借此讽刺了那些所谓的“师者”对阿诀奉承也难以抵御的社会现实。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能否在局中也保持一颗清醒的心呢?希望本文能给你有益的启示。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俗以喜人面.谀者曰( ) (2)外官.不易为( )(3)汝言.亦不为无见( ) (4)语.人曰(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吾辈直道事人,何须如此!(2)吾高帽一百,今止存九十九矣。
3.文中“高帽”一词的意思是,其修辞方法是。
4.本文就人性的弱点进行了透视。
读了以后,你悟出了什么道理?(五)双清溪水数日阴雨。
苦甚。
至双清庄,天稍霁①。
庄在山脚,诸僧留宿庄中,僧房甚精②。
溪流激石作声,彻夜到枕上。
石篑③梦中误以为雨,愁极,遂不能寐。
次早,山僧供茗糜④,邀石篑起。
石篑叹曰:“暴雨如此,将安归乎?有卧游耳!”僧曰:“天已晴,风日甚美,响者乃溪声,非雨声也。
”石篑大笑,急披衣起,啜⑤茗数碗,即同行。
(选自袁宏道《初至天目双清庄记》) 【注释】①霁(jì):雨雪停止,天放晴。
②精:精致讲究。
③石篑:作者的朋友,陶石篑。
④茗糜:茶与粥。
⑤啜:喝。
【阅读指津】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
荆州公安(今属湖北)人。
“公安派”主帅,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都有文学成就,被称为“公安三袁”。
选文是一篇游记,作品的写作目的是描写双清庄的溪水。
文中既没有生动的画面、鲜明的色彩,也没有逼真的形象,作者只描写溪水的响声,而且是通过石篑听觉上的感受从侧面介绍给读者的。
作者落笔于人物,却实于景物,写得清新自然、别有情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数日阴雨,苦甚.( ) (2)遂不能寐.( )(3)邀.石篑起( ) (4)响者乃.溪声(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溪流激石作声,彻夜到枕上。
(2)暴雨如此,将安归乎?有卧游耳!3.文中“石篑大笑”的“笑”非常传神,试分析石篑笑的原因。
4.作者为什么要极力刻画友人石篑的情绪变化?(六)勉谕儿辈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①。
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②一匹,可办粗衣几件。
不馋③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
(选自周怡《尺牍·精华》) 【注释】①费用:花费钱财。
②纱绢:一种细薄的丝织品。
③馋:这里是饥饿的意思。
【阅读指津】中国人非常注重家庭教育,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古人积累了大量的治家经验,希望子孙们世代遵守,以保长久的幸福安宁。
周怡在这里所谈的是“奢”与“俭”的关系问题。
古人常说“勤俭持家”,不知道衣食得之不易,很容易犯铺张浪费的毛病,所以作者要对他的子侄说明俭朴的重要。
最后作者语重心长地告诫儿侄要“居安思危”,必须“未雨绸缪”,切不可到穷途末路时才知追悔。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何必图.好吃好着( )(2)莫.待无时思有时(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2)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3.此文对你有什么启示?(七)鲁恭治中牟鲁恭为中牟①令,重德化②,不任刑罚。
袁安③闻之,疑其不实,阴④使人往视之。
其人随恭行阡陌⑤,俱坐桑下。
有雉⑥过,止其旁,旁有儿童。
其人曰:“儿何不捕之?”儿言雉方雏,不得捕。
其人讶而起,与恭决曰:“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也。
今蝗不犯境,一异也;爱及鸟兽,二异也;童有仁心,三异也。
久留徒扰贤者耳,吾将速反,以状⑦白⑧安。
”(选自《后汉书》) 【注释】①中牟:地名,今河南省境内。
②德化:用道德来教化。
③袁安:河南郡大守,是鲁恭的上司。
④阴:暗中。
⑤阡陌:田间小路。
⑥雉(zhì):野鸡。
⑦状:报告。
⑧白:给。
【阅读指津】鲁恭(32年一113年),字仲康。
他的祖先是鲁顷公,被楚国灭亡后,迁居到下邑,因此就姓鲁。
鲁恭于东汉章帝建初年间(76年一84年)任中牟县令,他着重以道德风尚感化人,不依靠刑罚命令惩治人,遇有讼争,尽量说服,使犯法者自感愧悔,深受人民爱戴,有“鲁恭三异”(蝗不入境,化及禽兽,竖子有仁心)的传说。
本文所记的就是他任中牟县令时,他的上级袁安因怀疑他的道德教化而派人视察时发生的“鲁恭三异”之事。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疑.其不实( ) (2)儿言雉方.雏( )(3)久留徒.扰贤者耳( ) (4)吾将速反.(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其人曰:“儿何不捕之?”(2)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也。
3.鲁恭任中牟时,上司袁安“使人往视之”,官差此行目的何在: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回答。
4.选文结尾处,官差认为“久留徒扰贤者”,决定“速反”,其原因是什么?联系选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八)郑板桥知潍县郑板桥,乾隆间知①山东潍县。
值岁连歉,板桥乃大兴工役,招远近饥民,修城凿池,以工代赈,复劝邑中大户,开厂煮粥,轮饲之。
尽封积粟之家,责其平粜②,有讼事,则右窭子而左富商③。
监生④以事上谒,辄坐大堂,召之入,瞋目大骂曰:“驼钱骡⑤有何陈乞?”或命皂卒⑥脱其帽,足踏之,或捽⑦头黥面⑧,逐之出。
一时豪富咸惮之,而贫民赖以存活者则无算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