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诗文鉴赏

古诗文鉴赏

古诗文鉴赏解题技巧指导一、概括的说,是要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通过反复吟咏、联想,握诗歌意象;借助意象理解诗词的内容和题材,借助精妙词语体会意境;通过对意象的把握,借助题材,体会诗人感情;根据各类诗词题材的特点,找到答题切入点。

如咏物诗借物寄托、借物抒怀或抒发其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或抒写怀才不遇等;明确试题要求,把握试题侧重点,找出答题的角度。

从遣词、修辞等方面揣摩、推敲、理解诗词曲重点词、重点诗句的含义;从作家作品的语言风格、运用技巧中品味诗词曲在语言上所寄寓的深意;从用韵、节奏、音调等方面去诵读、品味诗词曲语言的音乐美、节奏美、韵律美。

二、具体地说,就是要明确不同题型的解法。

(1)客观题解题方法:客观题包括判断、赏析型等子题型,判断选择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看是否曲解原意,张冠李戴。

②看是否随意引申、任意拔高或贬低。

③看是否以假乱真,鱼目混珠。

④看是否无中生有,横生枝节。

⑤以偏概全,故意反说。

(2)主观题解题方法主观题包括填空、简答、品析等子题型,在概括填空、简答、品味分析表述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从关键词语上着手,如抓住诗句中的主体,把握动词、色彩词的含义和作用,去品味赏析作答。

②从关键诗句(主旨句、情感句)上着手,分析概括,推断作答的切入点。

③从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和表达方式(白描、议论)着手,分析其含义,探究其作用。

④从作品、作家的相关背景资料入手,准确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

⑤从诗歌所写的具体内容入手,把握各类诗歌的思想内容。

⑤从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沉郁顿挫)和语言特征(简洁、含蓄、凝练)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

(3)诗歌赏析题整体解题方法:①体味诗歌的遣词,应从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三方面来考虑用词的精妙之处。

②体味诗歌的意象(意境)。

借助想像和联想把握诗歌所抒写的情怀。

③体味诗歌所表现的情感旨趣、情物之美、含蓄之妙。

④体味试题的要求,把握解答的切入点,把握试题的侧重点。

另外,要借助注释、提示、作家的生平经历、自身的知识储备和业已形成的能力,仔细诵读,品味所给的诗词曲,找出答题的角度,在反复比较、辨析的基础上,推断所求的答案。

综合训练一、古代诗歌鉴(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本诗第二至六句,一句一景,在动态的描绘中写出了西湖景色的清丽明快,生机勃勃。

这些景物依次是:春水初平,,燕啄春泥,乱花迷眼,。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诗的一二句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了春天的活力,把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句诗人用“乱”字勾画出了春天百花竞放,万紫千红的美丽画卷;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深,绿色醉人的景象。

D.在西湖,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但这首诗紧紧扣住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

3.白居易这首脍炙人口的春行诗,除了结构、描写、意境写得具有特色之外,用字用句也十分准确生动。

其中“几处早莺争暖树”句中“争”用得好,是因为:4.在前六句诗中,诗人已经把西湖春色描绘得十分美好,在结尾处却说自己“最爱”湖东的白沙堤。

至于白沙堤怎么可爱,除点明“绿杨阴里”外,诗人未做任何解释。

你觉得诗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选出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运用对偶、互文手法,写旅途所见大江两岸景色,“客路”、“行舟”,字里行间已有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之感,与尾联之“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B、颔联同样是写两岸景色,其中两岸阔”与“潮平”,“一帆悬”与“风正”均有因果关系。

“风正”是风大之意。

C、颈联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景中含情,景中出理。

D、尾联写泊舟后的思乡感受,与首联呼应。

2、“潮平两岸阔”中“阔”这个字表现出了怎样的一幅情景?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话脍炙人口,请赏析。

(三)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这首诗首联写渡远的地点目的,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其中第二联中的“随”“入”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

请简要分析“随”字好在何处。

2.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选出理解的有误一项()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的景象是立足于行舟上的所见。

B、“天镜”与“海楼”分别指的是水中明月和海市蜃楼。

C、这首五言律诗是一首送别诗。

写的是诗人送别友人。

D、“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表达式了诗人对故乡的留恋。

(四)、阅读下面诗歌,选出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成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A、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首联写远望所见,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颔联是近望所见,上句写泰山的秀美,下句写泰山的高大,“割”字炼得极好,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颈联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尾联由望岳联想到将来登岳。

B、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后两联为第二大层,写诗人的感受,但着力表现的是泰山景物。

C、这首诗虽是八句四联,中间两联又都是对仗,但它不是律诗而是古体诗,它不讲究平仄,而且押的是仄声韵。

D、结尾富有哲理,体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感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五)、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妻子儿女安危的时刻牵挂。

B.颔联写诗人见花落泪,闻鸟惊心,都是为了表达他感时伤世的情怀。

C.首联写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眼前却呈现出郁郁葱葱,欣欣向荣的景象。

D.尾联说诗人白发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足见他衰老得很快,而这又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2、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实际上是写。

3、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

通读全诗,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六)、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选出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紧扣“游”字,按时间推移展开叙述,记叙了当地的风俗以及得到山西村主人的盛情款待。

B、三、四两句流传最广,写了村庄周围的景色。

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簇拥的景象。

现在作为成语富有生活哲理。

指遇到困难,前途渺茫时,不丧气,只要坚持不懈,会生出许多希望。

C、这首诗结尾与开头呼应,写如果有机会要“闲乘月”“夜叩门”,但说得不肯定,说明再也没有希望了。

D、这首诗描写了山西村古朴的民风,也表达诗人的向往之情。

虽是写景言情,但未必与政治无关,因为当时世风衰颓,跟山西村这种古朴的风尚形成鲜明的对比。

2、这首诗描绘了山村景物和农家习俗,生活气息十分浓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丰年留客足鸡豚”中的“足”字,内涵丰富,写出了什么?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出了怎样的生活哲理?(七)、阅读下面诗歌,选出表述不恰当的一句()归园田居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二句,交代了劳动的地点、劳动的内容和豆苗的生长情况。

“种豆南山下”是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是幽美的,两者相互衬托,完美而又和谐。

B、“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二句,写早出晚归,辛勤劳动。

荒秽,指各种野草。

C、“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承“荷锄归”,写回家途中穿草而行,露沾衣湿。

“种豆南山下”和“夕露沾我衣”,用语虽平淡自然,却将归隐的艰难写得极为具体。

D、“衣沾不足惜,但使原无违”二句,抒发感情。

表明避开官场的志趣,抒发作者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八)、阅读下面诗歌,选出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风飘絮”比喻“雨打萍”比喻2.文天祥拒绝降元,在生死关头,他唱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歌。

请对这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作点赏析。

3、选出分析不当的一项()A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事:一是在他21岁时,明经入仕,因科举而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B颔联以比喻的方式写国势和身世,生动形象,而蕴藏其中的感情尤为深挚沉痛。

C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

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抒发陷入绝境的绝望心情。

D、全诗概括了作者一生中的重大事件,熔叙事和抒情言志为一炉,慷慨悲凉,感人至深。

(九)、阅读下面诗歌,选出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A.《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一首元代散曲,“山坡羊”是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曲的标题。

B.“山河表里潼关路”这句勾画出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的特点。

C.曲中的“聚”字赋予静止的峰峦以动感,“怒”字则生动地表现出波涛汹涌澎湃的情态。

D.作者在曲中表达出深深的伤感悲愤之情,他伤感悲愤的最主要原因是“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十)、阅读下面诗歌,选出对诗词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迪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A.“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这两句意思是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

表明作者谪居生活的艰苦和遭遇贬居的痛苦,给全诗定下了感情的基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