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本节课以同学们熟悉的放大镜入手,通过了解凸透镜的结构特点,完成放大镜属于凸透镜的知识迁移,通过展示,了解凸透镜镜片的共性和多样性;然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动手探究凸透镜作用,体验动手探究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会理论与生活的联系,运用实验解决猜想的能力;通过纸屏找像,提高学生依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的能力,体会实验中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最后通过自制凸透镜,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发散思维。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凸透镜的多样性、结构特点,通过探究,了解凸透镜的作用和凸透镜成像的基本规律
2、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动手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从中体会成功的快乐;体验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增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欲望
3、技能目标:自主设计实验并选择合理的方法探究问题的能力;实验探究中记录分析关键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凸透镜的作用2、凸透镜成像的基本规律
难点:1、如何利用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基本规律2、依据成像现象进行简单归纳和分析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大凸透镜、放大镜、凸透镜片、铁饼、玻璃锅盖、矿泉水瓶
学具:凸透镜片、放大镜、激光灯、温度计、打火机、光屏、平玻璃板、胶头滴管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通过演示凸透镜不仅有放大、还能使物体倒立缩小的功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通过分析凸透镜的结构特点,引出凸透镜的概念。
板书:(凸透镜:透明、中间厚、边缘薄)
2、依次观察、触摸凸透镜片和放大镜,让学生认识到:放大镜也是凸透镜,知道放大镜的组成;凸透镜具有多样性
3、判断铁饼、玻璃锅盖是否是凸透镜,一方面加深学生对凸透镜结构特点的认识,另一方面锻炼学生分析判断能力
(二)探究凸透镜的作用
提出问题:凸透镜有什么作用?鼓励同学大胆猜想。
根据同学们的猜想,先不做评价或判断,引导学生:要想证明自己的猜想正确与否,需要动手实验,依据实验现象分析、梳理,验证自己的猜想。
板书:(凸透镜的作用:)
活动一:以放大镜为例,自主探究凸透镜的放大作用
让学生用手中的凸透镜去观察细小的物体。
看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让学生自己总结怎样利用凸透镜去放大物体。
师总结: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直到看清细小部分为止。
(师板书:放大)
活动二: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桌上的器材自主探究
活动前,老师提出要求:小组内先商量一个方案,挑选好器材,做好分工,要在实验报告上记下本组的做法、实验过程中的现象、记下自己的疑惑,可以请求老师帮助;如果有些小组实在想不出实验方案,可以通过大屏幕上的友情提示进行探究。
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可以在室内探究,也可以到室外探究。
活动三: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本组实验做法、实验现象后,全班汇报
小组一:我们小组研究的是凸透镜对光的汇聚作用
师:你们是怎么做的?有什么发现?说明了什么?
生:把凸透镜放在阳光下,调节与地面的远近,发现地面上有一个很小很亮的圆点,而且,我们把这个圆点照射到温度计玻璃泡上发现温度计的示数升高了。
引导全体学生交流、分析,鼓励其它学生描述用放大镜点燃火柴的实验。
师总结并板书:(聚光)
小组二:我们小组研究的是凸透镜对激光光线作用
让学生上台演示。
教师强调激光灯位置尽量保持不变。
师总结并板书:(使光偏折)
小组三:我们小组研究的是凸透镜使物体倒立、缩小的作用
本组学生交流做法:1,看远处的同学2、将凸透镜靠近白色的墙壁。
全班同学共同体验,总结凸透镜的一个新作用。
师总结:我们看到的远处同学都倒过来,而且变小了;墙壁上看到窗子倒立的缩小画面,其实这是同学们或窗子通过凸透镜后所成的像。
板书:(成像)
活动四:利用蜡烛、打火机、凸透镜、光屏,使蜡烛火焰的像成在光屏上
师:关于凸透镜的奥秘还有很多,为什么凸透镜所成的像有大有小?有什么规律吗?
请同学们利用器材继续探究。
1、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交流
3、教师总结:当烛焰离凸透镜很近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无法在光屏上找到烛焰的像;当烛焰离凸透镜较近时,光屏上会有一个倒立放大的烛焰像;当烛焰离凸透镜很远时,光屏上会有一个倒立缩小的烛焰像。
(三):分享冰透镜取火的故事
本环节主要利用凸透镜对光的聚光作用解决问题,考查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四):用水做凸透镜
考查学生对凸透镜结构特点的掌握以及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附表格)
水能变凸透镜
(五):交流回顾本节收获
(六):拓展延伸:
上网查阅: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凸透镜?给人们带来了哪些便利?(附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
板书设计:
凸透镜
特点:中间厚、边缘薄、透明镜片
作用:放大、聚光、使光偏折、成像
成像规律:当烛焰离凸透镜较近时,光屏上会有一个倒立放大的烛焰像;当烛焰离凸透镜很远时,光屏上会有一个倒立缩小的烛焰像。
学生对于放大镜是比较熟悉的,大多数同学都玩过放大镜,也知道放大镜放大、聚光的功能,但对于放大镜被称作凸透镜还是比较陌生的,所以本节课由大凸透镜的结构认识入手,让学生认识到只要是符合中间厚、边缘薄、透明三个特征就属于凸透镜,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凸透镜的多样性,同时也使学生完成放大镜到凸透镜的名称变化。
然后让学生通过玩凸透镜,自主探究出凸透镜的作用。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例如球形鱼缸把鱼放大,盛水的透明杯子可以把手指放大,让学生自己尝试制作凸透镜,从而实现知识迁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凸透镜的特点、基本结构,了解了凸
透镜的作用;通过把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上这一环节,学生大致了解了凸透镜成像的作用及成像规律;通过用冰取火的故事,使学生又一次感受凸透镜的聚光特点,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用水制作凸透镜讨论中,加深了对凸透镜特点的认识,同时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力得到了锻炼,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始终力求把课堂的主动权放给学生,让他们自己通过交流与合作,自主的发现问题,并想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大胆放手动手操作,使学生发现规律,最后得出科学结论并养成良好的实验探究习惯。
《凸透镜》是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们怎样看到物体》的第一课。
本课首先从学生比较熟悉的放大镜人手,很多学生在玩放大镜的过程中都会发现放大镜有放大、聚光的作用,但对将放大镜称为凸透镜,却有些陌生。
教材通过引导了解凸透镜的结构特点,完成放大镜属于凸透镜的知识迁移,通过展示,了解凸透镜镜片的共性和多样性;然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动手探究凸透镜作用,体验动手探究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会理论与生活的联系,运用实验解决猜想的能力;通过纸屏找像,提高学生依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的能力,体会实验中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最后通过自制凸透镜,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发散思维。
课堂练习:
1、凸透镜是()厚,()薄的()。
2、常见的放大镜也是()镜,它有()()()三部分组成。
3、凸透镜的作用有放大、()、()、()等作用。
4、雨过天晴,塑料大棚上会存有大量的水,大棚的主人无论多忙,都要及时清理掉大棚塑料上的存水,这样大棚内的蔬菜就不会被灼伤,结合本节所学,你能解释一下其中的道理吗?
6、烛焰通过凸透镜后在纸屏上的像都是()的,当烛焰和凸透镜距离很近时,移动纸屏,能不能在纸屏上看到烛焰的像?
课后延伸:
1、凸透镜能使光线偏折,做做看,光线都是向哪个方向偏折?
2、你用水做凸透镜的方法有哪些?
3、上网调查:在哪些仪器中用到了凸透镜?给人们带来了哪些方便?
本节课我尽量给学生提供充分交流和探究的空间,让每一位学生尽可能的在自主探究中去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学生能积极参与,在动手操作中,体验探究知识的快乐。
观察是探究学习的重要前提,在导课中,我首先让学生观察平凸透镜对物体的放大作用,再观察凸透镜对物体缩小的作用,在体会凸透镜的神奇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兴趣。
在探究凸透镜作用的过程中,意在培养学生既会动手还会动口表达的交流能力,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展示和交流,从而锻炼学生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在探究过程中,为锻炼学生养成记录的习惯,我设计了实验探究记录表,要求学生将
实验做法、实验现象、实验分析在探究后完成,这样也便于学生分析和总结,为学生获取知识提供依据和信息源;另外,在用水制作凸透镜和课外延伸环节,我都将探究任务以表格形式让学生完成,从而在学习中使学生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
本节课设计较好的环节是用冰取火的故事引入,既体现了科学学科的文学色彩,也达到了知识与生活的融合,将知识学习和思想教育融为一体。
本节课教学中存在一些不足,实验探究时间过少,部分学生没有全部完成探究任务;在实验操作中,指导学生分析、总结不到位;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有所欠缺;教学中,老师还是说的太多,语言不简炼,老师包办太多,没有真正放手给学生。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知道凸透镜的基本结构、特点,了解凸透镜成像的作用以及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学习中,逐步养成喜欢动手探究和发现周围事物的秘密,在实验探究中体会到乐趣,在小组交流与合作中共同进步,乐于利用所学知识解释、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乐于利用所学知识改善生活;本节课的学习中,要引导学生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这说明了什么?”等角度对凸透镜提出问题,并能选择适合自己想探究的问题;能通过在探究中的观察、实验,自主探究凸透镜的特点和作用;能用简单的器材进行实验探究并养成动手记录的好习惯;能和他人交换意见,懂得交流和探讨可以引发新的问题和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