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咏物诗专题鉴赏
•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 笑。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 陆游写梅花的寂寞高洁,孤芳自赏,引来群花的羡慕 与嫉妒。而主席这首诗却是写梅花的美丽、积极、坚贞, 不是愁而是笑,不是孤傲而是具有新时代革命者的操守与 傲骨。 • 比较阅读相同点 • ①都写出了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②都表现梅花不与群芳 争春的特点。③都赞颂了梅花的高洁的品格。④都以梅花自比。 不同点 ①梅花的形象不同 陆游:寂寞凄凉、饱受摧残, 象征屡受 排挤的主战派。毛泽东:傲寒俊俏、积极乐观。象征革命者的 坚贞不屈 斗争的精神。②感情基调不同陆 游:低沉孤高。毛 泽东:积极乐观,充满信心比较。
咏物与写景的区别
• ①从描写对象上,咏物诗中只有一个主体描 写对象,主要描写此物的特点;而其它的诗 中多是由多个景物构成一幅总体的画面,没 有主次之分。
• ②从作用上,咏物诗是借详细描写物的特征 来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其它诗中的景物 描写是通过一幅画面,渲染一种气氛,从侧 面烘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反复诵读后思考: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借写早雁,表达自己对边地人民流 离失所的关切,暗含了对统治者的不满。
《早雁》一诗表面写雁,实际写人。这是一种 什么手法?
象征(借物喻人)方法的运用。表面写雁,实为 写人,即把逃避回鹘南侵的边民写作四散的早雁。
柳 李商隐 P39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 咏物诗标题一般是“咏(题)+物”的格式,如贺 知章的《咏柳》、黄巢的《题菊花》;或直接以所 咏之物为题,如苏轼的《海棠》(2007年重庆卷)
咏物诗中常见意象
• 植物:松、竹、梅、菊、莲、杨花、兰; • 动物:蝉、蜂、雁、杜鹃、凤凰等; • 此外还有山泉、瀑布、石灰等。
•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 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 香如故。
石灰吟 于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 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 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 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 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 身碎骨全不怕”。“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 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 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 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 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咏物诗常见的思想感情
• 1、表达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高尚的节操; • 2、不慕富贵、淡泊闲适的情怀; • 3、抒发自己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报国无门
的悲伤情怀; • 4、表达坚贞高洁,不怕打击挫折的情操。
咏物诗中常见表现手法
•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 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
可悯,其志可嘉。试以第二、四联中任意一联为例,分
析其表现手法与艺术效果。
• 颔联用反衬的手法,"一片影"形容其形单影只,"万重
云"形容道路辽远,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凝
• (1)、从整体构思看,表现手法:托物言 志; 常用修辞: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 (2)、从具体描写方法看,正面描写、侧 面烘托。
《早雁》P34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写作背景简介
颈联“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
回”,是说必须要知道胡人的骑兵还纷纷布满 金河一带,明春雁儿们又怎能随着春风一一重 返故乡呢?这是劝早雁既已到了南方,即使到了 春天也不要忙于回去。这里的“春风”含有对 朝廷的军事努力效果的怀疑和微讽。
尾联“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 苔”,告知雁儿们,不要厌恶南方人迹稀少的 地方,因为这里食物充分,菰米和莓苔处处都 有。潇湘,潇水,湘水,均在湖南。相传深秋 北雁南飞到衡山回雁峰就不再南飞,潇湘一带 是大雁过冬的地方
流,生命匆促之意,抒发对稀疏
衰落的秋柳的悲叹之情。
柳
反衬(乐景写哀)
2。句句写柳,而全篇不着一个 “柳”字;句句是景;句句咏物, 而又句句写人。诗中经历今昔荣 枯盛衰变化的秋柳正是诗人自伤 迟暮、自叹身世的生动写照。
寓情于景,托物咏怀,借物喻人。
咏柳 【唐】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诗就是通过赞美柳树,进而 赞美春天,讴歌春的无限创造力。 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垂柳 (唐) 唐彦谦
绊惹春风别有情,
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
饿损纤腰学不成。
“楚王江畔无端种”,“无端”二字 意味深长,江畔种柳,对楚王来说, 也许是随意为之,而在争宠斗艳的宫 女们心目中却成了了不起的大事,她 们自以为揣摩到楚王爱细腰的意向了, 而竞相束腰以至于饿饭、饿死……。 诗人言在此,而意在彼,这是多么含 蓄而深刻呵。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这幅画画的是我家洗砚池旁边的一棵树,每 一朵梅花都呈现出淡淡的黑色,没有鲜艳的色彩。 我不需要别人夸它颜色多么漂亮,只要它能在天 地之间留下清淡的芳香。
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 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鄙薄流 俗,独善其身的人生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 尚情操。
咏物诗小结
1、咏物诗作用: 托物抒情、托物言志、托物讽喻等。 2、常见手法: 比喻、拟人、象征、烘托等。 3、鉴赏方法: (1)概括物象特征 (2)挖掘物象内在品格和精神 (3)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4)联系背景,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咏物诗的特点 :
1、形似。要实写物的形态、色泽等特征 ,或写其所处环境。 2、神似。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 神品格。 3、常用的表现手法有: 托物言志、借物喻人、比喻、象征、 对比、烘托、拟人、用典等等
咏物诗专题鉴赏
什么是咏物诗?
• 咏物诗就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诗歌,它是借自 然界中的万物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在诗人笔下, 花鸟草虫皆有品,一花一木皆关情,咏物诗中所咏 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 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 情。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 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 活情趣。
• 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八月,北方回 纥部族大举南侵大同、太原等地, 大肆掳掠,边地人民流离失所,痛 苦不堪。诗人当时在黄州刺史任上, 听到这个消息,对边地人民命运充 满关切。农历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 月,故称此时南飞的大雁为“早 雁” 。
首联“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想象雁遭射
四散哀鸣的情景。金河,这里泛指北方边地。古代北方少 民族常借秋天狩猎之机,乘中原地区军民并无防范情况时 然袭击,其罪魁祸首当然是其贵族统治者。“云外惊飞” 点明秋高气爽时节,本是大雁翱翔长空、无拘无束之时, 因战乱不得不极力高飞以避祸,一“哀”字,写出了大雁 飞无序之状和叫声凄惨。 颔联“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想象雁失群后 飞途中情形。当大雁飞过长安上空时,景象凄凉,令人心 在清凉的月色下,汉宫中当年汉武帝所建承露盘上的仙掌 单地高高耸立,形单影只;当年陈皇后幽居的长门冷宫里 灯光黯淡,几声失群孤雁的哀鸣陆续传来。
竹石 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 佳。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 达出它的风神;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她 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长就了一身特别挺拔的丰 姿,决不惧怕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
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 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 头的高傲风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 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 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
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 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 与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 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春日 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现 出作者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
1。此诗咏柳,前两句言春日繁华
得意,后两句则言秋日之柳的零
落憔悴。盛衰之间,乃见时光如
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突出了孤雁的执着与勇敢。
(也可以说,作者以"一片影"自喻。在那动荡不安的年
月里,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散,天各一方。这孤零零
的雁儿,就是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借此寄托了惶急、
焦虑、迷茫的心情。) 尾联用对比(反衬)手法,以
野鸦的平庸鸣噪突出了孤雁的高远追求。
• 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2010年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8分)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 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②怆悢(liàng):悲伤。 • 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 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3分) • 高洁(或“超然脱俗”、“清高”)(2分。答“远离尘世”给 1分);志向远大(或“心忧天下”)(1分) •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请作简要分析。(5分) • 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手法(1分); 以凤凰自喻(或“象征诗人自己”)(1分),抒发了诗人孤独 无奈的苦闷心情(2分)和壮志难酬(或“报国无门”)的悲伤 情怀(2分。只答“怀才不遇”或“失意”给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