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日本饮食文化的特点

日本饮食文化的特点

• 第二,茶道艺术试图包罗万象,并使之艺术化。茶道把山川风月、春夏秋冬、 花草虫鸟、历史文学等等都包容进四小时的茶事之中。
• 第三,茶道艺术不是由个人或单方面独自完成的。它要求参加茶事的客人一 起参加表演,客人的举止和对茶道的修养程度直接关系到茶道是否成功。最 后,第四个特殊性是,茶道艺术是无形的,但又是永久性的。说它无形是说 茶事完成一次艺术的创作便随之消失,那种只有当事人咱当时的环境下才能 感觉到的艺术美的瞬间再也不会重现。说它又是永久性的,是说茶道要求茶 人日夜埋头于艺术创造与艺术修行之中。钢琴演奏家在演奏钢琴时是舞台上 的艺术家,下台以后可以过平常人同样的生活。而茶人则不同,茶事完了之 后的日常生活也需谨慎自制,早起修行,慎于酒色,茶人的日常生活是茶事 的继续。
• 据说有的茶人在清扫完毕之后将抹布(当然是雪白的)打开平托在胸 前,然后在茶室里渡来渡去,为带走茶室里的浮尘。从日本茶人准备 茶事的态度,我们便可探知大和民族的待客之道。他们体贴地在事前 为客人收拾好一切,尽最大的努力使客人感到舒适。因为日本人天生 内敛的性格,使他们看起有礼而生疏,当从他们所作的一切,就不难 发现他们待客的热情。同时,从茶人们细致入微的事前准备,我们也 能看出日本人的性格是怎样的认真、谨慎。
• 把鱼和盐及酒糟放在一起不是为了搅拌着吃,而是为了保 存。实际上,加入米饭是事过多年之后的事了。而且加入 米饭也是为了保存,因为米饭可以促进发酵提高防腐能力。 也就是说,当初寿司并不是“米饭加小菜”的食物,只是 保存鱼肉的一种方法。米饭是为达此目的而加入的一种 “媒介”。这种目的在于保存的寿司被称为“驯寿司”。
• 有鉴于此,日本人对屠宰大的牲畜食用,以为不仁。加之 日本平原少,世界大战后,由于得知牛肉的营养价值,才逐渐吃 猪、牛肉。
• 羊肉则在市场上少见,仅在北海道等少数地方才能买到。 像中国那样食用鹿、驴、狗、兔肉的习俗更是罕见。这就 酿就了日本菜肴少加工而吃生鲜的特点。中国菜讲究“色、 香、味”,日本菜讲究“色、形、味”。变了一个“形” 字,日本饮食文化的特征就出来了。
• 茶道首先是茶事,每次茶事都有主题,确定主题后也就确定了首席客 人,之后再根据首席客人选择陪客,这一切都是为了使茶事的气氛融 洽。
• 为了办好茶事,主人要亲自东奔西跑,选择好茶、好水、好茶食。最 后,主人还要精心准备最后一项工作-清扫。清扫茶室、茶庭是茶人 每日的必修课,在举行茶事时更为重要。茶庭的地面上不能有一片多 余的树叶,树叶上的灰尘也不能放过。主人要把客人将要经过之处的 树叶一片一片用抹布擦干净。
• 在形式方面它包括建筑、书画、雕刻、礼仪、插花、漆器、 陶器、竹器、烹饪、缝纫等内容。
• 茶道被称为是应用化了的哲学,艺术化了的生活。茶室中 展现的是一个活灵活现? 因此,我们才得以通过茶道来一 窥日本饮食文化的深刻内涵。
• 实际上日本茶文化的历史是随着中国茶文化的 历史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它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
• 茶食的色彩比较素雅,反对浓重的修饰,崇尚简 素之情,茶食在制作过程中尽量少用调料,以尊 重材料本身的味道,而日本人多喜生食也是处于 这个原因。
• 茶道用花要求用时令花木,且必须尊崇花木的本 来面目,反对过分摆弄。茶道可以说是日本的饮 食文化名胜之一,然而说到日本的饮食,人们的 脑海中便立刻跳出“寿司”二字。是的,寿司在 日本的地位就如米饭在中国一样举足轻重。
• 进入明治时代以后又有了把金枪鱼的红色鱼肉卷进去的 “铁火卷”。(为什么叫"铁火卷"呢?在日本,过去称赌 博和赌徒为"铁火打"。据说在十八世纪时,许多日本赌徒 Tekkaba ,赌得性起,又怕捱饿,便把 吞拿鱼肉放进饭中,用紫菜将之卷起来,可以大口大口地 吃,又避免饭粒黏着扑克和手指,一举两得,深受赌徒欢 迎,以后渐渐演变为今日的手卷。)
• 这也就是说,现在在日餐中最具代表性的食物--攥寿司的 历史并不长,只有一百五十多年 。
• 除攥寿司之外,还有“卷起来”的寿司,这是指“海苔 卷”。寿司卷通常一根用米九十克,煮成饭大约二百克, 用紫菜包后食用。有时也可用薄炒蛋皮替代紫菜。用一整 张紫菜包的寿司卷叫「太卷」(即粗卷),只用半张包的 就叫「细卷」。寿司卷里一般夹煮过的甜寒天、蘑菇、炒 蛋皮、鱼松或鸭儿芹。但是其中把煮好的干胡萝条卷起来 的“干瓢卷”是从江户时代起就有的。
• 但是我们还是先来谈谈攥寿司。
• 追溯攥寿司的来源,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其历史渊源并不 久远。在江户时代的延宝年间(1673年至1680年),京 都的医生松本善甫把各种海鲜用醋泡上一夜,然后和米饭 攥在一起吃。可以说这是当时对食物保鲜的一种新的尝试。 在那之后经过了一百五十年,住在江户城的一位名叫华屋 与兵卫的人于文政六年(1823年)简化了寿司的做法和吃 法,把米饭和用醋泡过的海鲜攥在一起,把它命名为“与 兵卫寿司”,公开出售。这就是现在的攥寿司的原型,这 种说法早已成为定论。
• 日本菜肴虽不讲究吃出什么滋味,但很注重 “形”,所以说日本菜肴是用眼睛吃的。
• 这也符合日本的情况。日本地面窄小而人口多, 保护、不破坏自然景观是自古以来的风俗。日本 人总是不折不扣传承自己先人留下的美。在整个 饮食环境里,处处洋溢着含蓄内敛却依然让人不 可忽视的美。
• 而重视历史的日本人更是把古人的饮食习惯一丝 不漏地继承了来。为此,把烹饪出来的菜肴也作 为自然风物中的一束花朵,用以点缀人们的生活。
• 第四是嗅觉。随季节的变换,茶点心有时还用树 皮之类做外皮。如樱花开放时,将樱树叶用于点 心;端午节将槲树叶用于点心等等,都可以使人 们嗅到一种大自然的清新气息。
• 第五是听觉。人们在吃完茶点心之后,要向主人 提问:"请问今日茶点的名称。""初雁"(一例)。 人们听了主人的介绍,对已吃进的点心产生一种 奇妙的回味。
• 日本人的审美观,则在茶食、茶花中得到充分体现。
• 茶道崇尊自然,追求与大自然的同化。茶点心与一般点心 不同的是,它不仅要求营养价值高,味道好、外形美,而 且要求色彩与形状朴素淡雅,易化,尺寸小,最大的茶点 心不过鸡蛋那么大。江户果子司铃木越后的后裔,第十七 代铃木宗康提出茶点心要达到使五感满足。
• 为此日本人联想到,不能像中国那样每顿都用油烧菜,要 惜油、省油,以求平安度日。为此日本尽量不用或少用油 烹制菜肴,久而久之发展为以清淡新鲜为主流的日本菜肴。
• 正如大家所知,日本受儒教思想影响较大,特别是“和 为贵”的思想根深蒂固。日本人崇敬的圣德太子就极为重 视“和”,在他主持制定的十七条宪法中第一句话就是 “和为贵”。
• 第一,茶道是通过人的眼、耳、舌、鼻、身来同时感受的,茶道艺术中有色、 有声、有香、有味、有触感。比如在茶事进程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各色艺术品, 可以从风声,雨声,点茶时的水声,主人走动时有节奏的脚步声中体会茶的 意境可以闻到花香、茶香和香炉中发出的香气,可以尝到美味的食物,可以 把你欣赏的任何一件茶道具拿在手里抚摸。
• 首先是受中国唐朝的饼茶煮饮法影响的平安时代, 其次是受宋朝末期的茶冲饮法影响的镰仓、室町、 安土桃山时代,最后则是受明朝的叶茶泡饮法的 江户时代。
• 其中第二个时期是茶道史上最重要的时期,但茶 道的成熟期则在第三个时期。那时茶道普及到了 各个阶层,茶道内部也分出许多流派,形成百花 争艳的局面。
• 与艺术、绘画、舞蹈等艺术形式相比,茶道艺术有许多特殊性。
• 那么,下面我们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日本的饮食文 化上的又一瑰宝-寿司。
3、 寿司
• 首先是寿司名称的来历。寿司的写法实际上有很多种,作 为寿司店的字号,有的写成鮓,也有的写成。寿司的日语 发音是(su shi),来自日本古语表示酸味的形容词"酸 (su shi)"。现在无法肯定是根据这个发音加的汉字,还 是这种食物和汉字一起从中国传到日本,因其带有酸味而 起了这么一个名字。在中文里也有"鮓"字和"鮨"字,原来 也具有那样的含义。现在在日本常用的"寿司"两字是用汉 字作拟声词,并不表示任何含义。这两个字的使用似乎在 进入十九世纪之后。江户时代嘉永元年(一八四八年)出 版的《江户名物酒饭手引草》介绍了当时江户(东京)的 九十五家寿司店,以"寿司"为字号的只有两家,绝大部分 都是?;鮨"字。"鮓"字的中文含义与日语一样,是指用盐和 洒糟把鱼腌起来。在史料中可以确认寿司的最早的雏形" 鮓"里并没有米饭。
• 然而现在我们一提到寿司,马上就会联想到加醋的米饭团 上放新鲜的鱼虾之类的海鲜,蘸着酱油和绿芥茉吃的一种 食品。其实在日本各地寿司的种类很多,其形状大多数都 与上述寿司形状完全不一样。
• 平时我们说的寿司是指"攥寿司"。实际上,除攥寿司之外, 还有很多各式各样的寿司,有饭团 、寿司卷 、什锦饭团、 油炸豆腐饭卷、茶巾鮨等。
2、茶道
• 以“茶道”为例,大体地说,茶道是以沏茶、品茶为手 段,用以联络感情且富有艺术性,礼节性的一种独特活动。
• 它是日本文化的结晶,日本文化的代表,又是日本人生活 的规范,日本人心灵的寄托。茶道的内容是丰富的,它几 乎将东方文化的所有内容都囊括在一个小小的茶室里。
• 在思想方面,它含有神仙思想、道教、阴阳道、儒教、神 道等;
• 现在,寿司成了高级饭菜的代名词,可是,最初 寿司是小摊上的一种“小吃”,也可以说是日式 “快餐”。甚至到了现在,寿司店的厨房和食堂 仍没有隔开,寿司师傅就在站在柜台里当着客人 的面用手攥寿司。有的寿司店在柜台上方有像屋 檐的样子的装饰物,保留着江户时代寿司摊的遗 风。
• 除了比较高级的寿司以外,普通日本人家庭外出 郊游或者上班带饭时,也自制饭团子,饭团子是 将白米饭捏成三角形,有的外面包一层烤紫菜, 因这种饭团子吃时不用加热,所以是比较普及的 食品。
• 第一是视觉。当点心端出后,点心的外形、色彩及容器的 艺术风格要给人以美感。人们从点心的外形上可以感觉到 季节的变换。
• 第二是触觉。人们通过手拿、口嚼、舌头的触动,可以感 觉到茶点心的柔软、易化,使人感到亲切和陶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