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教学设计

〈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教学设计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教学设计
课题:
授课人:
学校: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九年级化学课本(沪教版)(上)第三章第一节。

本节内容使学生从微观的角度更深刻的认识第一章和第二章的知识,为以后的化学学习打下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的内容抽象,教材主要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现象和简单的实验入手,通过想象进入微观世界,帮助学生建立起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基本观念。

设计的背景和定位:
课型:本节内容是探究性的学习课,是初中化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节内容为2课时:“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1课时,“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之间有间隙”1课时,用时90分钟。

学生:班级人数为50人,平时课堂纪律良好,大多数学生对化学课感兴趣,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为正态分布。

在几次探究课上,学生探究欲望强烈,思维活跃,讨论激烈。

基本掌握和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设计思路:
依据新课程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体现学生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始终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

对本节课的教学做了入下安排:先设置情景,通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生动、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设计有趣的探究实验,让学生初步了解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和变化的方法,获得探究物质及其变化的亲身体验,享受到探究物质的乐趣。

同时,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积极性,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相关资源:
教师参考用书: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化学课程与教学论——新课程学科教学论丛书》,浙江教育出版社;3、《初中化学方法和探究》,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仪器和药品:烧杯、研钵、玻璃棒、注射器、橡皮塞、大试管、高锰酸钾、浓氨水、蒸馏水、酚酞、酒精等(13份)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是由微粒构成,微粒不断运动,微粒之间有间隙;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3)设计或完成某些说明物质微粒性的简单实验;
(4)运用有关物质的微观知识进行想象和推理。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微粒的观点认识物质及其变化,初步了解科学的实验方法;
(2)能够面对自己熟悉的物质,猜想这些物质的组成,对微粒的特征提出假说;(3)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为依据,用实验仪器和药品设计一系列验证性实验;(4)经历分小组实验探究微粒的特性的活动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在体验实验探究的历程中,感受科学的魅力;
(2)使学生懂得如何关注、评价他人的见解,分享他人的研究成功;
(3)学会反思、评价、阐述自己观点。

任务分析:
1、教学重点:树立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观点及能用微观知识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教学难点:对物质由微粒构成的理解。

教学模式:
1、多媒体课件教学;
2、实验教学。

设计方案:
1、教学流程:
(1)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提出问题
实验探究:观察实验,感受物质分割过程
解释现象:运用想象、类比、模型化方法
构建微粒的观念
应用:列举实例,解释现象
(2)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呈现学习情景:观察实验
提出问题:对实验现象的原因提出假设
引导实验,验证假设,比较分析
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3)微粒之间有空隙。

提出问题,创设实验
预测实验结果
测量、记录实验现象
得出初步结论,并设想新的实验方法
板书设计:
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一、探究物质的可分性
二、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三、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的性质
课后作业:
1、复习书本P56-60;
2、完成书本P60习题1、2、3;
3、寻找一例生活中能说明微粒特性的实例。

教学反思及评价:
新课标强调把科学探究作为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同时科学探究也是化学课程重要的学习内容,因此,有意识的溶入渗透科学探究是课堂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物质微粒的三大特性是本课的三大环节,如果每个环节都设计成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在只有45分钟的课堂上显然是不现实的。

于是把“微粒是不断运动的”作为探究的重点:按现象→假设→设计→实验探究→获得结论这五步进行。

经过激烈的讨论,学生提出了种种假设“酚酞和蒸馏水结合要过一段时间才会变红”、“酚酞遇浓氨水相遇会变红,与蒸馏水无关”、“空气中的某些成分使酚酞变红了”、“B杯(图详见沪教版教材九年级上册P58图3-3①)浓氨水挥发出的细小微粒跑到A杯中,使溶液变红”……如果把学生的假设都通过各自设计实验来验证,显然会造成不必要的干扰,学生看不清问题的实质,从而不知所措,一位女生满脸通红很不好意思的问“我要做什么”。

我的不成功之一就在于此。

不成功之二在于没有对学生的设计加以完善指点修改,而仅是学生怎么说我就照着怎么做。

如有学生设计把浓氨水和酚酞试液共同罩在大烧杯里,看是否酚酞会变红,以排除蒸馏水使酚酞变红的假设。

其实要排除这一假设,只要把滴有酚酞的蒸馏水敞口放置一段时间,更为简单。

新课程关注学生自主学习,但课堂上老师必要的引领是不可少的,不要把新课程简单的认为就是让学生自由发挥,有时过分的“自由”会变得毫无意义。

“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该出手时手牵手”,教学机智要在过程中不断积累不断摸索不断长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