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2)
思考:
【提问】为什么混合后的体积小于两者之和?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有一定的间隙。
【演示】用注射器压缩水,而空气很容易被压缩
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有一定的间隙。固体、液体微粒间的间隙较小,而液体微粒间的间隙较大,所以,空气易被压缩,在而水不易被压缩。
讲解:有关物质构成的知识主要有物质是很小的微粒构成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间有一定的空隙。微粒的运动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越高,微粒运动越快,微粒间的空隙就越大。当微粒间的空隙小到一定程度时,成为固体,大到一定程度时,成为液体,微粒间的空隙继续增大,就会成为气体。
2.不同微粒的运动情况有所不同;
3.微粒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成正比。
二、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讨论:你能够运用微粒的知识来解释物质三态变化的原因?
三、师生互动,导学达标
【演示】酒精和水混合体积变化
30cm长的玻璃管中先放一半水,然后再放一半酒精,充分混合后,观察液面变化。
观察现象:
混合后的体积小于两者之和。
七、教学后记
C、构成水的微粒体积变大了D、构成水的微粒体积变小了
4、构成物质的微粒不具有的性质()
A、都极其微小B、都在不断运动
C、微粒之间有间隙D、都能使酚酞变红
5、下列能用微粒是在不断运动解释的是()
A、血雨腥风B、滴水穿石C、铁棒磨成针D、臭气熏天
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微粒构成的B、微粒在不断的运动
C、微粒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隙D、微粒是一种假想的粒子
7、氧气液化的过程中,发生改变的是()
A、氧微粒的大小B、氧微粒的构成
C、氧微粒之间的距离D、氧气的化学性质
8、在馒头上放一小块固体碘,除与碘接触的馒头变成蓝色外,在固体碘附近的馒头也变蓝,如果将馒头悬挂在固体碘上方一厘米处,馒头,也变蓝,不能说明以上实验的是( )
A、碘微粒之间的间隔变大B、微粒在不断地运动
C、碘固体变成碘蒸气D、微粒的体积变大
五、学习体会,课堂小结
小结:
1、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微粒构成的
2、微粒是在不断运动的
而且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大
温度越低,运动速率越小
3、微粒间存在一定间隙
而且温度越高,间隙越大
温度越低,间隙越小
六、作业布置
课本:练习与实践:3、4、5
课题: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2)
主备人:钱兴勇
审核:
教学目标
1、微粒之间有间隔。
2、能够运用有关物质的微观知识来进行想象和推理。
3、使学生善于用已有的知识对周围的一些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重难点
物质的微粒性与物质变化的联系
教学过程
集体备课
补充栏
一、课前预习检测
微粒运动有什么特点:
1.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四、当堂训练
1、20ml酒精与20ml水溶合后体积小于40ml,主要原因是()
A、微粒不断运动B、微粒问有间隔
C、酒精挥发了D、混合时漏掉了
2、下列不能见到变色现象的是()
A、水中放入白糖B水中加入几粒高锰酸钾
C、氨水中滴入酚酞D C02通人紫色石蕊试液中
3、有关水结成冰的说法正确的是()
A、构成水的微粒不运动了B、构成水的微粒之间空隙变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