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中毒调查报告的主要内容
第一自然段简单情况的描述:接到报告的情况介绍包括时间、报告的方式、报告的单位、中毒的人数、主要的症状,接到报告后出动监督员的时间、人数、携带的设备、文书、到达现场的时间等
一、基本情况:包括发病单位的就餐的基本情况,就餐的人数、有无共同就餐史,首发病例最后病例的姓名、时间、主要症状(注意特异性的症状和体征),续发病例的人数,有无采取治疗。
监督员到达治疗现场后采取的措施包括行政控制决定、协助医疗人员进行救治的情况,初步判断是否是事物中毒事件。
二、流行病学调查
⑴个案调查的情况:包括人数、对照样本的情况
⑵基本情况:发病人数就餐地点、发病区域、性别、年龄、职业、民族等分布和构成;
⑶发病情况:最早、最晚潜伏期,平均潜伏期,病人的主要症状,主要症状的描述及相应人数的统计分析;
⑷就餐情况:包括否有共同就餐史,共同就餐的时间、食谱。
三、临床就诊、诊断情况:包括医院就诊、治疗、化验、诊断情况等。
四、现场卫生学调查
⑴加工场所的卫生状况:食品、容器的生熟隔离情况,原料、成品、半成品储存、冷藏条件,材料是否符合卫生要求;食品及餐具的洗消情况,卫生设施是否齐全,冷荤加工条件。
⑵环境卫生和水源分布情况:包括病媒生物污染情况;
⑶相关材料检查:包括食品采购、索证记录,食品加工、销售的数量,原料和剩余食品的数量;
⑷工作人员的身体状况和健康证名的持有情况;
⑸向单位负责人问询有关情况:食品加工的过程、加工的人员、使用主辅料的情况。
五、可疑餐次和可疑食品的确定
⑴通过计算平均潜伏期确定可疑餐次,
(m2-m0)(m0-m1)
平均潜伏期=————————————
(m2-m0)-(m0-m1)
暴露时间=m0-平均潜伏期
⑵可疑食品的确定:采用卡方分析的方法进行,必要时可以采取叉生法进行。
“为食用者不发病、发病者均食用、食用者不一定全发病” 的原则。
六、样品的采集
⑴采样的品种包括①可疑食品(成品、半成品、原料);②中毒患者的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③中毒患者的分泌物(呕吐物、洗胃水、尿样、便样、肛试);④环境污染程度(炊、餐、容器的棉试子涂抹、冰箱积霜)⑤食品从业人员手的涂抹和便样
⑵采样数量:①可疑食品:肉类和肉制品应从不同部位采样200g;在桶内腌制和盛装的食品要有上、中、下各部采集;并应对腌制汁采集100~200ml 放在同一容器中。
鱼类可采样数份,大鱼可采集2~3个部位。
流体或半流体应充分搅拌后采样 200g。
中毒患者的便样、呕吐物50~100g、洗胃水 100~200ml、采血 5~10ml。
⑶送样要求:6小时内、冷藏。
七、结论和初步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