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为一切教育之本老师主动问好,上学衣帽整齐……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其实是“千里之行,始于”,“百尺高台起于垒土”,良好的道德素质是建立在良好的道德习惯之上的。
他们却了对孩子的伦理道德教育,文明礼貌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致学生在做人最基本的问栽了跟头——孩子尚未成年便走上了犯罪道路。
事实上违纪与犯罪往往只是一线之隔。
之间,学校的品德教育应起着巨大的作用,而小惩大戒的教育手段则会让一些学生在边止步。
二、看重分数,轻视各种生存能力的培养近几点年来,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下,高分低能的庸人越来越多。
有个学生到离家几十里的上高中,需要晒被子,但铁丝太高,被子放不到铁丝上,问题解决不了,只好给远在几之外的爸爸打手机请求帮忙,爸爸听后啼笑皆非。
但作为教师的我们却无法笑起来。
今在人们追求“升学率”,把分数作为评价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的教育状况下,学生的分数家长喜怒哀乐的晴雨表,也成了家长评价教师或孩子的唯一标尺。
这样就使人们忽略了子其它能力的培养,特别是思维中的发散性思维,创新能力,人际交往中的社交能力,能力等。
有些学校也忽略了对学生的品德教育,认为学生只要成绩好,其它可以忽略不这些促成了一些学生任性、自私、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等。
三、重视的是对孩子的抚养,却轻视了对孩子的教养人们说中国的社会上出现了一大批“孝顺儿子”,“孝顺儿子”不是对父母孝顺,而儿子“孝顺”,把儿子捧在手里,举到头上,儿子让往东,就不敢往西,为孩子赴汤蹈做牛做马也心甘情愿,在所不辞。
有关人员对这些溺爱型家庭进行研究发现,这些家长女的教育往往出现“五过多”的现象。
即:1、照顾过多。
孩子小时候,是在父母的百般照顾下成长的。
这种照顾随着孩子年龄的应逐步减少。
这样才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比如,现在的孩子上学家长背书包,家长伞,一点事情都可以听到孩子在对家长大声喧哗:你这样是不对的,错了的就怪你之类。
一些家长对子女过分照顾,这样扼杀了孩子本身具有的主观能动性和探索客观世界的。
2、包办过多。
一些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唯恐孩子受苦受累,稍有困难就代为解决。
子依赖性强,独立生活能力差,经不起打击和挫折。
3、保护过多。
有些家长处处为孩子设防,怕孩子出门,给孩子设置了种种禁区,不许,不许动那……造成孩子遇事不敢思考,胆小怕事。
由于剥夺了他们独立自主的社交活结果孩子遇事不知如何处理,一切受人摆布。
4、打扮过多。
一些家长喜欢为孩子打扮,给孩子买名牌衣帽,把女孩打扮的花枝招展。
会在孩子的心灵中打上只追求外表美,不注重学识和品德修养的心里烙印。
5、满足过多。
很多家长,宁可自己节衣缩食,也要满足孩子的无限欲望,以致发展到在家称王称霸。
这样一来,慢慢养成了不讲道理,蛮横粗野的习惯。
久而久之,孩子的自理能力在家长们这种无微不至的关心中,慢慢地被废掉了,消失是极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的。
今天,就在我这篇论文写了一半出去休息的时候,我和我家的小狗乖乖逗玩的时候,意间说了句“老子”,儿子在立刻从书房跑出来对我大声说“妈妈,你刚才说了脏话。
”狡辩了一次,孩子一直说“老子”就是脏话,你该被罚。
我一时时哑口无言!自觉地接自孩子的惩罚。
(当然,这是我们早就定下的规矩,讲脏话就该被罚)作为一个家长,到很惭愧。
作为一个老师,这个小插曲却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说的力量是无空的。
在家庭教育中更是如此,家长的言传身教十分重要,好的榜样和正确为示范可以使孩子有形可循,有样可学,可以说身教更重于说教。
这正如苏联教育家马柯所说:“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同儿童谈话或教育儿童,吩咐儿童的时候才是在进行教育。
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家的时候也在教育着儿童。
你们怎样穿戴,怎样同别谈话,怎样议论别人,怎样欢乐或发怒,怎样对待敌人和朋友,怎样笑,怎样谈话——切对儿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为此,我们的父母在政治品质,道德修养,工作学习,上都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
同时,要以诚待人,遵守社会公德,家庭和睦,努力温馨的家庭气氛。
四、重在了约束,而轻言说理教育多年来,小学的德育要求重在“约束”,一开学学校就要求每个班制订出班规,规定少的“不准”,如“不准喧哗,不准奔跑,不准打闹”违者扣操行分等规定。
通过严格理,逐步生效,而很少给学生讲为什么要这样要求,这样要求的反面是什么结局等等。
,一旦离开了班主任“那张脸”,离开了老师的身影,离开了学校这一环境,学生德育况,文明的行为便会大打折扣。
有甚者还会加倍放肆地说和做:看你老师现在还管得了,看我这样过分也没人敢说什么等。
久而久之,孩子一旦形成背后的坏习惯,那可是我堂教育得不偿失的。
究其原因,我们的学校,家庭和其它教育机构,往往只注重从思想境界的角度鼓励孩子做好事,不做坏事,而忽视了从道德修养的角度引导孩子自觉做应该做的事。
不做不该事。
因而,对于该做的事,孩子不是自觉去做,而是为了获得表扬把它当做好事去做;不该做的事,孩子不是自觉不去做,而是受到纪律的约束,担心被批评才不敢去做。
这以纪律约束和表扬奖励为主要手段培养的文明行为习惯,是不稳定的,不长久的。
一旦了学校和家庭,这种文明习惯就失效了,就会出问题。
以上是我在平时的生活和长期的小学品德教育课以及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发现的一些问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品德修养呢?我认为要解决好以上几个问题,我们要实行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首先是家庭,我们要构建新型的家庭教育结构:、建立知心家庭目前我国正推行一种新的家庭教育观念——知心教育。
何谓知心教育?简而言之,就是爸妈和孩子交朋友交心,相互沟通,相互尊重,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创造一个民主平等的家庭气氛。
要做到这一点,家长必须了解孩子,学会同孩子沟通,知道孩子在想些什彼此之间心心相印。
现在很多家长不知道孩子在想些什么,没有和孩子交心,相互之间无法沟通,关系紧张。
次偶然听到邻居批评儿子说:“我怎么会生你这样不争气的儿子。
”儿子说:“我怎么会有样窝囊的爸爸。
”我听了是啼笑皆非。
还有一些家长不知如何同孩子交心,终日摆出一副士面孔。
其实,同孩子谈话,主要是把握好时机。
有这样几个最佳时机供家长们参考:当孩子比较闲时;(2)心情高兴时;(3)从一种活动转向另一种活动时;(4)放学回家时;(5)返回时;(6)取得成绩时;(7)遇到问题时。
聪明的父母应该把握机会,创造机会用“心”孩子沟通。
现在我们这边的实际情况是更多的家庭父母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则是亲为管理,这样的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更是微乎其微,一年到头见不着几次面,老在电沟通,可能你还不知道你的孩子把电话放在旁边,他在玩玩具呢,你说这样的家庭要想了解孩子确实存在很大困难。
2、建立学习型家庭社会中最亲密的组织莫过于家庭。
孩子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家庭中渡过。
所以家长子的影响是相当大的。
现在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对孩子期望极高。
对自己则要求很低,轻轻的,胸无大志,不读书,不看报,不了解历史,也不研究未来,整日留连于牌场、、舞场之中。
还动不动就说:“我们这辈子算完了,希望就寄托在你们身上了。
”试想样不学无术不求上进的家长,孩子能成才吗?现在的家庭学习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子成才”,“逼子成才”的现象。
家长大以孩子为中心。
我们的家长要转变观念,变“指导孩子学习”为“自己带头学习”。
即学习型家庭。
要建立学习型家庭,作为父母,一定要起表率作用。
常言道,言教不如身教。
想要培子良好的品质,想要孩子有个好的学习氛围,你不用终日喋喋不休,只须默默地做就足。
在孩子做作业时,你也看看书,读读报,切忌自己打牌,而强迫孩子在旁边做作业。
很多家长舍得花血本给孩子买了很多书,只是这些书一旦回到家,就被打入冷宫,再也过问它到底是买来干嘛的。
有句话话叫“书非借而不能读也”。
其实家长可以带头和孩起经常清理书柜,经常一起读同一本书,然后进行一些交流。
这样你既和孩子之间有了的交流,你也更多地教会孩子学习的方法。
3、建立智慧型家庭一位哲人曾说过:“在爱中长大的孩子,学会了仁慈,在皮鞭下长大的孩子,只会产恨。
”一味只会打骂孩子的父母,那是愚蠢无知的父母,是懒惰的父母。
应该多动脑子,法怎么样去正确地引导孩子。
我们常常听到一些父母抱怨为孩子累断了筋骨,操碎了心,常事与愿违,收效甚微。
有这样一个故事,父亲对儿子说:“我是你爸,你不听我的听?”儿子说:“我早十几年出生,说不定还是你爸。
”这父子关系到这份儿上,也真够这也说明这位父亲没有动脑筋,对家庭教育缺少智慧,缺少方法。
所以我认为家庭教育中,我们要做智慧的父母,善于通过言传身教,把理性的教化,的感染做人的准则等有机地融为一体,让孩子受到滋润,受到美的熏陶。
其次是学校,我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一、在班级中建立良好的德育氛围。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建立良好德育氛围的基础。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建立新型的师系是建立良好德育氛围的基础。
教师对学生要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多一份爱。
枯说教只会让学生昏昏欲睡。
新型的师生关系应是参谋与伙伴的关系。
师与生是平等的关系。
长期以来,教师以绝对权威者的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认为学生无条件地听从其安排,凭着主观的善意出发,往往很少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新师生关系要求教师无论在课堂上也好还是德育活动中都要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让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
如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通过讨论、辩论进行的碰撞,教师要做到尊重学生的思路,珍惜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不阻碍学生思维火迸发,让学生说出真实的想法。
小学生比较天真,看问题不全面,往往会提一些十分幼奇怪的问题,教师要对学生说的某些怪问题延迟评价,不挖苦,不嘲讽,循循善诱。
通论交流,学生提高了辨别是非的能力,而其中的道德认识不是由教师强制灌输的,而是内化的结果。
新型的师生关系的核心是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致的爱。
只有真正心中有学生的教师才会真正重学生,才会在进行德育活动的时候做好学生的伙伴;当学生有错的时候不是一味地斥而是宽容、理解和帮助。
在德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不再是师对生这样单一的关系,教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也可以向教师提问,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
教师还可以是其个大组的成员,与其他成员是平等的。
这种多向的交流方式使得师生间的关系更为密切。
可以在班级中开展爱心教育,让孩子们懂得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大家是应该团结互助,进步的。
十几年前一曲《爱的奉献》唱响了大江南北,引起了人们强烈的共鸣,更唱人民的心里话,在“爱心”缺乏的今天,人们渴望爱的滋润,爱心的回归,所以学校的心教育”是刻不容缓了。
古今中外,对爱心教育都给予了充分的重视。
当我们把“品学”的荣誉授予学生时,其标准是定位在品德和学习上,还是仅仅定位于学习成绩上呢?会有人认为以上那些孩子法制观念太淡薄了,但我却认为他们是缺乏“真、善、美”的,缺乏爱心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