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我管理相关理论及内容结构研究

自我管理相关理论及内容结构研究

道家思想中的自我管理思想
(l) 道家提倡“无为而治”,对那些违背他人的主观愿望意志、强迫别人执行的 外部领导持批判态度。老子指出,管理者如果用尽机谋对付下属,违背下属意 愿,必然会导致各种弄虚作假行为,即“智慧出,有大伪”(《老子· 第十八 章》)。老子把领导者按照管理水平高低分成四种类型,即“太上,不知有之。 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老子· 第十七章》),并极力主张“太上,、不知有之”的管理境界,即“无 为而治”。 从效果上说,“无为而治”能降低下属的心理阻力和抵触情绪,节省管理成本, 改善上下级关系,减少冲突和矛盾,顺应下属自我管理本性,提高成员满意度 和责任感。
自我管理的理论基础 社会认知理论 根据社会认知理论,自我管理是个体、行为和环境三个变量相互影响和作用的 结果。通过自我管理,个体调节环境对外在刺激进行管理,诱发适当的行为, 并运用认知策略和自我强化来形成和维持理想的行为,将行为引向有价值和意 义的目标。 个体自理性是个体具有主动产生目标导向行为的能力和意识,个体主动选择信 息、做出决策判断,做出目标导向行为以达到既定目标。个体自理性包括前瞻 性思维、行为目的性、自我反思和调节自身活动等四个方面。 个体自我管理模型,分别是:绩效观测、自我评价和自我反应。 绩效观测主要包括对个人绩效的数量、质量等进行观察和记录; 自我评价是指将自身真实绩效与内在的绩效标准、组织规定的参照绩效进行对 比,对绩效水平进行解释和归因,并不断做出改善。 自我反应是指,根据自我评价结果对自身进行的奖惩,属于一种内在的激励。 将绩效观测命名为自我观察,以强调自我监控不是一个机械的对自身绩效进行 审查的过程,而是个体在已有自我概念的背景下所进行的观察。个体的自我概 念将影响其自我观察过程中对信息的选择和加工的程度。因此,个体自我管理 模型在社会认知理论中最终被确定为自我观察、自我评估和自我反应三个方面。
9
10
根据自我决定理论,如果组织控制系统能满足个体的自主需要、关系需要和能 力需要等基本心理需要,将促进个体由单纯的外部动机向内在动机的演化,个 体将组织认可的外在标准、制度规则和价值观等内化为自己认同的规则或价值观, 并将其整合到自我之中,行为动机将转变为认同性动机和内在动机,导致主动的 自我管理。相反,如果组织控制系统无法满足组织成员的基本心理需要,将导致 内化程度低,成员的行为动机以外部动机和内摄性动机为主,将取得较差的行为 绩效,会导致被动的自我管理。
6
自我决定理论 自我决定行为是在充分认识个人需要和环境信息的基础上,个体对行动所作出的自由 选择。 在基本需要理论方面,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个体都具有心理成长、不受损害和健康福 利的先天心理需求,研究者将人类最基本的心理需求分为三种类型,它们分别是:胜任 需求、自主性需求和关系需求。任何人都有上述基本需要,个体希望在行为过程中体 验到自由的感受以及不受外部控制,希望自身能力得到提高,希望能与组织中的重要 人物建立紧密联系。在组织环境中,上述基本需要如果得以满足,内在动机将被激发 出来。反之,如果上述基本需求无法得以满足和体验,将导致个体缺乏内在动机。 在动机划分方面,自我决定理论将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两种类型。 内在动机是指,不需要外部条件参与,由行为活动本身产生的快乐和满足所引起的动 机类型。如果行为受内在动机驱动,个体在工作过程中将会体验到强烈的兴趣、兴奋、 快乐和适应感,并可能高度投入,以至于忘掉时间和自我,这种状态被称之为“流” 或者“涌流”。 外在动机则是由活动外部因素所引起的,个体在外界要求和外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动机 类型。主要分为三种类型: (l)外部动机。即个体为了避免惩罚或获得奖励而从事某项活动。 (2)内摄性动机。即个体为了避免羞愧、内疚,或者为获得自我肯定而做出某种行为。 (3)认同性动机。即个人认为从事某项活动对自身有帮助作用,而非义务或压力所造成。
儒家的“慎独”本质上是道德的自我约束
所谓“慎独”是指,一个人在独居、独处时,或其行为不为他人所见所闻的情 况下,也要时刻严格遵守道德规范,不能偏离善的本性。儒家还强调慎独而不 唯“独”。也就是说,不管有无他监督,有无他人知晓,任何人都应该注意自 身言行举止,绝不能因为无人知晓而肆意妄为,也不能因为有人知晓而做表面 文章,要时刻关注于内心信念,在人前、人后都表现出一致的言行。
道家注重提高领导者清虚自守的品质。慈、俭、退让是道家三宝,老子说“我有三宝,持 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老子.第六十七章》)。 居善地,江海之所以能成为百谷之王(君主),是因为它善于自居卑下,处于众流的下游, 所以它能成为王,心善渊,就是要像水那样,随遇而安,容纳万物。正因为水静得像一面 镜子,大千世界的景象才能倒映在上面,让人看得清楚。管理者应该心静如水。在面对生 活压力和诱惑时,保持平稳的心态,从容应对。同时,管理者要能做到宽容大度、容事容 人。与善仁,是说水善养万物,管理者应以仁慈的心对待人和事;言善信,是说水的言而有 信,江河汛期来往有时,海水潮起潮落应时而至。管理者处事应如同水一样,做到言行一 致,讲求信用,诚实守信。正善治。正者,清静无为之正道也,水利万物,不偏不倚,不 左不右,皆顺其自然而为之。管理者管理企业,要选择“以正治企”、“以无事取天下”。 5
4
(4)“居上谦下”是自我管理的基础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也,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 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 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第六十六章》)。 老子认为,领导者和统治者虽然处于上级的领导地位,但是却必须谦虚地、谦和 地对待下属,对待被领导者,绝对不能高高在上,自大自傲。这是因为“贵以贱 为本,高以下为基”(《老子.第三十九章》),在下者正是在上者的基础和根本。 老子常用百川归海来比喻这个道理,江海之所以能成为许多河流的总汇,就是因 为它善于处于低下的地位。所以老子说“善用人者为之下”(《老子.第六十八 章》),善于用人的领导者常常自觉把自己放到低下的地位,放到与下属平等的地 位。 (5)清虚自守的自我修练
11
自我管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内涵及结构维度
自我控制的角度、自我认知角度和实证分析角度三种类型
自我控制角度的相关研究 许多研究者将“自我控制”与“自我管理”通用。他们将自我控制定义为“当 个体缺少外部约束时,表现出来一种自我控制能力。在此情况下,个体会各种 行为选项中选择那些本来具有较低概率的行为反应”。 自我控制内涵包括:两个或多个反应选择、不同反应选项具有不同的结果、通过 追求外部长期结果维持自我控制行为。 自我管理构成维度包括自我观察、自我目标设定、线索化策略、自我强化、自 我惩罚和练习等六个方面。 自我认知角度的相关研究 Drucke从自我认知的角度研究了自我管理,是该领域的代表性人物。Drucker指 出,自我管理是在充分了解自身优势、价值观、行为方式和归属等的基础上,不 断提升个人价值和为组织创造价值的过程。
8
内化程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个体在行为过程中所体验到的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程 度。如果组织环境能满足个体在自主、能力和关系方面的需要,则内化程度较高。 反之组织环境如果无法满足个体的基本需要,则内化程度较低,个体会感觉到被控 制和被强迫,满足感较低。自我决定理论将增强或削弱内在动机的外部事件进行了 分类,分别是: (l)信息性事件。是指给予个体积极反馈,使个体能在进行自由选择的情况下做出决 定。此时,个体将体验到更强的胜任感,可以增强内在动机。 (2)控制性事件。是指管理部门强迫个体依照特定的方式思考或行动,强调对个体的 控制。个体由于会感到控制、强制和逼迫,会造成个体的抗拒或者表面的驯服,但 将降低其内在动机,例如:外部报酬、限制期限、监督和惩罚等。 (3)去动机事件。意味着无效事件,经历去动机事件的个体产生无胜任力的感觉,会 削弱内在动机。 组织控制系统与自我控制系统 有两种控制系统能对员工的行为产生影响。第一种是组织控制系统,包括工作标准、 组织评价、奖励和惩罚、组织制度、组织文化等。第二种是自我控制系统,即个体 对自身动机和行为的控制。与组织控制系统相似,自我控制系统也包括产生个人绩 效标准、自评价过程、自我报酬和惩罚等。两者之中,组织控制系统对个人动机和 行为的作用是间接的,它需要通过自我控制系统发挥作用,而自我控制系统则直接 作用于个人动机和行为,并起着最终决定性的影响作用。如果在组织中,个体自我 管理程度和水平较高,将极大程度减少维持外部监督所需成本。
3
(2)内心澄明,反躬自省 道家认为自省是有前提的,即心灵的澄明,内心只有像湖水一样平静,大千世 界的景象才能映照出来,让人看得清楚。每个人应该心静如水,面对生活压力 和诱惑保持平稳心态,从容应对。因此,道家思想认为,人应该“致虚极,守 静笃”(《老子· 第十六章》),“少私寡欲,见素抱朴”(《老子· 第十九章》), “圣人为腹不为目”(《老子.第十二章》),主张内心质朴、简单生活、做到清 心寡欲,这样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 两千多年前,先秦道家的“致虚守静”思想对现代人缓解工作压力,反思自身 价值,进行自我审视和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等,仍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3)“上善若水”的自我修身思想 “上善若水”是道家修身的重要标准。老子指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第八章》)。老子列举出水的许多优点,指出每个人应 该像水一样放低姿态,随遇而安,平和从容,宽容和仁慈地对待别人,讲求信用, 遵循规律,善于适应环境和与时俱进。道家修身思想体现了对自然人性的珍视,对 儒家所宣扬的“礼”、“仁义”则持批判态度。老子认为,“故失道而后德,失德 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老子· 第三十 八章》),因此,道家认为儒家推行修身的绝对标准—礼,强制要求人们行为与之吻 合,这是一种下等的德。只有不知运用自然之道的管理者,才会大力推行和主张 “礼”。礼的奉行和推广,只能表示忠信不足,是祸乱的开端,儒家的“克己复 礼”,在道家看来,不过是个人愚行以及加强统制的手段而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