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完整版)高三公开课大气的热力作用
(完整版)高三公开课大气的热力作用
大气的运动
热力
环流
受热 过程
大气 水平 运动
气压 带、 风带 常见 天气 系统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的削弱作用 大气的保温作用
逆温现象
气温随高度变化曲线
高 层 大 气
平 流 层 对流层
50km 12km
(1)气温随高度增加
对 而 降低。 流 (2)下暖上冷,空气 层 对流 运动显著
(3)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使冬季的太阳光照得以充分利用;提高 了大棚内的温度,使作物在冬季也可种 植(可以减轻冻害,提高农业生产抗灾 能力);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空气 和土壤的水分
(2)分析拉萨夏季“昼晴夜雨”的天气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
白天降水相对少,光照充足,有利于光合作用,增加农作物有机质积 累,可提高其产量、品质;夜间降水多,气温较白天低,雨水消耗于蒸发 的部分少,渗入土壤中的水分多,有利于水分涵养,增加作物根系吸收。
材料:青藏高原的气候是一种特殊的高原气候,但利用大棚技术使得拉萨的瓜果蔬菜供 应充足。拉萨原来不产西瓜,引种后发现:直接“铺”在地上生长的西瓜长不好。将西 瓜藤蔓架空,西瓜“挂”着才能结果(如图所示)
D 西瓜“挂”着才能结果的原因:
A.可以减少叶子对西瓜的遮掩,增强光 照,促进光合作用 B.可以充分利用立体空间,节省土地、 节省大棚面积,减少农业投入 C.土壤的湿度不够、干燥,直接“搁” 在地上,容易使西瓜的水分蒸发 D.大棚内的地面温度比空气温度低,不 利于西瓜的发育成熟
例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地处内蒙古高原与河北北部山地交 界处的塞罕坝,春季多大风,历史上曾是皇家避暑狩猎之所,后因掠夺
采伐和连年山火变为荒山秃岭。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重视国土绿化。 1962年,塞罕坝林场从1000km之外的黑龙江孟家岗林场运来树苗栽种, 但成活率极低。随后,林场采用高床育苗(图),使树苗成活率明显提高, 栽种过程中发现南坡的成活率相对较低。经过50多年的发展,塞罕坝的 森林覆盖率从1962年的12%提高到如今的80%,当地的小气候得以改 善,霜冻发生的频率显著减少。
感谢聆听
THANK YOU TO LISTEN TO CRITICISM GUIDANCE
知识拓展
例3、下图是2013年我国8月初某日高温天 气分布图。
持续高温天气不利于农作物生长。气 象专家建议,高温期间甲地区的水稻田 应采用日灌夜排的灌溉方式。请简析其 作用。
水的比热容大,升温慢,降温也慢。 白天灌水可减慢稻田升温速度;晚上排水,可加快稻田降温,从而减 少高温对水稻带来的不利影响; 水稻生长发育需要大量的水分,白天灌水可保证禾苗蒸腾、光合作用 所需的水分。
下图为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某日5次观测到的近地面气温垂直分布示意图。当 日天气晴朗,日出时间为5时。读图回答下题。
A
由图中信息可分析出 A.5时、20时大气较稳定 B.12时、15时出现逆温现象 C.大气热量直接来自太阳辐射 D.气温日较差自下而上增大
三、拓 展
太阳辐射、大气辐射、地面辐射与农业
下图为在上海郊区一个蔬菜大棚所拍摄的照片,棚顶为黑色的尼龙网, 而不是 常见的白色透明的塑料或者是玻璃大棚。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高度
Ⅱ层
Ⅰ层
0
-100 -80 -40 0 40 80 (℃) 0 -20 -10
0 10 20 (℃)
高 度
气温
高 度
气温
气温随高度 气温随高度 升高而递减 升高而递增
夜间地面迅速降温,离地面愈近降 温愈快,形成逆温,黎明达最强
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上,底 层空气受地面影响而迅速降温
山坡上的冷空气沿斜坡下沉到谷底 积聚并把较暖的空气抬挤上升
A.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增加 B.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②减少 C.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③增加 D.出现雾霾,会导致④在夜间减少
二读课 本--应用
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 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
地势 高低
地势高
大气稀薄
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和
昼夜温差大
夜晚大气保温作用都弱
微小水滴或冰晶。下图为“中国年平均雾日空间分布图”。据材料回
“温室大棚的作用”不同于“大气的温室效应”。“大气 的温室效应”主要指大气的保温作用,而“温室大棚”除了具有 保温作用外,还具有保持、调节大棚内空气和土壤水分的作用。
大气的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
利用“温室效应”原理,我国北方地区 冬季采用大棚技术种植蔬菜、花卉等作 物。参考右图,分别说明大棚技术对农 业生产光、热、水条件的有利影响。
走近考场:
(2015四川文综,3、4题,8分)雾是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 微小水滴或冰晶。下图为“中国年平均雾日空间分布图”。据材料回 答下面两题。 2.下列地区中,年平均雾日最少的是 A.福建沿海 B.黄海沿岸 C.准噶尔盆地 D.柴达木盆地
D
走近考场:
(2015四川文综,3、4题,8分)雾是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
辐射最强的时间 地方时12:00
介于12点~14点之间 地方时14:00左右
地温:地面以及地面以下不同深度的温度
地表热量的主要来源:
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和大气逆辐射,但最终 来源于太阳辐射。
甘肃榆中县黄土高原年平均气温6.7度,生长期为3月初至10月中旬,年平均降水381.8mm,主要集中在8月 上旬至10月中旬,该时段定义为湿润时段;甲乙两图为甘肃榆中黄土高原半干旱草地生长期干旱、湿润两时 段不同深度土壤温度的日平均变化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不同深度土壤温度的变化特点 随着热量由地表向下传导,不同深度土壤温度随地表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但升温降温 的时间拖后,越往下面,土壤温度变化越小。
甘肃榆中县黄土高原年平均气温6.7度,生长期为3月初至10月中旬,年平均降水381.8mm,主要集中在8月 上旬至10月中旬,该时段定义为湿润时段;甲乙两图为甘肃榆中黄土高原半干旱草地生长期干旱、湿润两时 段不同深度土壤温度的日平均变化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说明与平床育苗相比,寒罕坝高床育苗的优点。 增加土层厚度,提高土温,便于雨季排水。
例5、材料: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行 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体 现在增温、保温、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和防除病 虫草等几个方面。结合下图,完成下列小题。
1.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
大气辐射(大气逆辐 射)
性质
辐射最强的时间
2.绘制对流层大气受热过程图
3.完成以下判断题
大气逆辐射是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反射 有云的夜晚气温相对较高,是因为大气逆辐射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在夜晚最强
气温随地面辐射变化而变化,但增温也拖后。
名称
性质
太阳辐射
短波辐射
地面辐射
长波辐射
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长波辐射
A.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 B.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 C.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 D.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温
冬灌是指冬季往田里灌水。图为我国某地的冬灌景 观图,田间作物为小麦。每年入冬,在日平均气温 为3℃左右时最适宜冬灌,具有明显的增产作用。下
D 列关于冬灌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缓和地温的剧烈变化,防止冻害 B.保护表层土壤,减少风力侵蚀 C.改善土壤的水分条件,缓解干旱 D.提高地下水位,防止土壤盐碱化
天气 状况
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和 晴朗天气 夜晚大气保温作用都弱
昼夜温差大
下垫 面
比热容大
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
昼夜温差小
大气保温作用的农业应用
分析拉萨气温日较差大的原因。
海拔高,空气稀薄,水汽、杂质相对较少。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 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大,气温较高;晚上大气逆辐射 弱,气温较低,气温日较差较大。河谷地形白天热量不易散发,夜晚有 沿坡下沉的冷空气(山风),增大了气温日较差。
D 1.在此季节,农民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大气逆辐射,提高夜间温度 B.减少地面辐射,防止夜间温度过低 C.增强地面辐射,提高农作物存活率 D.削弱太阳辐射,减少农作物水分蒸腾
2.由此推断,此时段上海的天气可能是
A.连续不断的对流雨
B.连续的霜冻天气
C
C.持续的伏旱天气
D.台风来临狂风暴雨
C 山东胶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的作用是( )
冷暖空气相遇形成锋面,其上方为 暖空气,下方为冷空气
一天中逆温产生与消失的过程:
把②③④三幅图进行排序。
①
②
③
④
⑤
①
④
③
②
⑤
近年来,雾霾天气在我国频繁出现,空气质量问题已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 下图是气温垂直分布的4种情形。读图完成下题。
A 图中最有利于雾霾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情形是
A.甲 B.乙 C.丙 D.丁
1、我国大部分地区使用地膜主要在于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下列地区相比较,地膜覆盖的保湿、保温、保土作用最显著的是: A、东南沿海地区 B、东北地区 C、西南地区 D、西北地区
3、残留在土壤中的地膜会 ①危害作物根系发育②阻碍土壤温度提升③阻碍土壤水肥迁移④加快表土流失速度
A①③ B①④ C④③ D②④
人类关系 最为密切
平 (1)气温随高度增加 流 而 增加 。 层
(2)下冷上暖,大气以
水平 运动为主,气流
平稳
利于飞 机利于飞飞行机
飞行
下冷上暖,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气流平稳,利 于飞机飞行。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读课本---基础知识
1.根据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本和所学知识,完成下面表格
名称 太阳辐射 地面辐射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
(3)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 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 内陆地区:晴天多,阴雨天少,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