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爱莲说》优秀课件 实用PPT
《爱莲说》优秀课件 实用PPT
板书设计
爱莲说 陶渊明
菊花——隐逸者——惋惜 正衬
莲—— 君子 ——喜爱
生活环境 体态香气 风度气质
托 物 言 志
牡丹——富贵者——嘲讽 反衬
拓展延伸 古人笔下的荷花。
(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 (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3)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苏轼《赠刘景文/冬景》) (4)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柳永《望海 潮·东南形胜》) (5)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王昌龄《采莲曲》)
甚蕃(fán) 濯(zhuó) 不蔓(màn) 隐逸(yì) 鲜(xiǎn)有闻
词语释义
①可爱者甚:多。 ②晋陶渊明独爱菊:只。 ③予独爱莲:我。 ④出淤泥而不染:沾染(污秽)。 ⑤濯清涟而不妖:濯,洗。涟,水波。妖,过分艳丽。 ⑥不蔓不枝:生藤蔓。 长枝茎。 ⑦亭亭净植: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竖立。 ⑧可远观而不可亵玩:靠近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⑨花之君子者也:指品德高尚的人。 ⑩宜乎众矣:应当。
周敦颐
导入新课
荷花也称莲花,它一直是中国画家们喜爱 的绘画题材,也是历来为文人墨客们所称颂的 景物。王维的“当轩对尊酒,四面芙蓉开”写 出了诗人与友人饮酒赏荷的惬意;王昌龄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写出了人 花难辨、花人同美的优美意境;杨万里的“接 天莲叶无穷碧,映入荷花别样红”则抒写了满 湖荷花带给人们的无尽喜悦。而宋代哲学家周 敦颐对莲花更是情有独钟,他亲自种莲,赏莲, 并写了脍炙人口的《爱莲说》。今天让我们走 进这篇美文,去感受莲花的君子之风。
拓展延伸
(2)两篇文章都对所描写的事物进行了生 动传神的描绘。《陋室铭》从居室环境、交 往人物和日常生活情趣等方面由表及里地刻 画“陋室”主人的情操;《爱莲说》则从莲 的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等角度来 赞美君子的品格。 (3)在思想内容上,两篇文章都表现了作 者高洁的品质。《陋室铭》表现了作者安贫 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 爱莲说》表现了作者在污浊的世间不慕名利 、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题目释义
“莲”点明了写作的对象; “爱”表明了作者的感情; “说”是古一代的一种文体,属于 论说文的范畴。它往往带有某些杂文杂 感的性质。可以说明或叙述事物,也可 以议论和抒发感情。通常借某一事物说 明道理。 那么本文的题目《爱莲说》就可以 理解为: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
字音字形
周敦颐(yí) 淤(yū)泥 清涟(lián) 亵(xiè)玩 噫(yī) 宜(yí)
这几句先用衬笔,再转而写莲,突 出了莲的高洁可爱。
合作探究
为什么作者只爱莲花呢?哪些句子对 此进行了说明?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 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 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合作探究
这七个短语分别描述了莲花的哪些特点?
“淤泥”和“清涟”是莲花的生长环境;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指莲花的体态; “香远益清”指莲花的香味; “亭亭净植”指莲花的整个形体姿态;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写出了莲花的风度。 前六个短语是从莲花自身而言,最后一个短 语则是从观者的感受来说的。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 2、诵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理解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特征,体会 语言特色及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4、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 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作者简介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 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 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 他用故乡营道濂溪给自己的书堂命名为 “濂溪书堂”,世称“濂溪先生”。与 李宽、韩愈、张栻、黄干、朱熹、李士 真,并称为“石鼓七贤”。著有《周元 公集》《太极图说》《通书》等。黄庭 坚称其“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 霁月(雨过天晴时风清月明的景象,比 喻开阔的胸襟和坦白的心地)。
课堂检测
1、翻译下列加下划线的词。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语气助词,用于
主谓之间(舒缓语气,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不蔓不枝:生枝;枝枝节节。 ③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但是。 ④ 陶后鲜有闻 :少;很少。
合作探究
这些句子表现了莲花什么样的品质?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比喻君子洁身自好,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 合污,但又不以孤高自许;“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比喻君子通达事 理,行为端正,因而美名远扬;“亭亭净 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比喻君子 志洁行廉,又仪态庄重,令人敬重而不敢 轻侮。
①可爱者甚蕃:……的东西。 者 ②莲,花之君子者也:判断句的标志。
③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人。
文言积累
2、词类活用 ①不蔓不枝(蔓、枝,名词作动词,长枝 蔓,长枝杈) ②香远益清(形容词作动词,远播)
3、特殊句式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翻译时加 “是”字。
整体把握
文中具体列出了哪几种花?这几种花的 象征意义和作者的态度分别是什么?完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 少听说了。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 众矣。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 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该是很多了。
文言积累
1、一词多义
①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用在主 之 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③花之隐逸者也:助词,的。 ④莲之爱:助词,的。
合作探究
作者不愿隐逸,也不贪恋富贵,那么 他所追慕的是什么?
追求在污浊的世间,坚贞不渝地保 持自己正直的操守。
合作探究
文章标题是“爱莲说”,为什么除了莲 花还要写菊花和牡丹呢?
菊花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 合污,超凡脱俗。
写菊是为了正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 牡丹雍容华贵,是富贵的象征。“世 人甚爱牡丹”说明世人贪慕富贵,追名逐 利。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因此牡 丹是本文的反面形象,写牡丹是为了从反 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
本文先后用菊、牡丹衬托莲:第一次衬托,表 明自己爱好的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突出了莲的 君子品格;第三次衬托,突出了莲的美好形象。
写作特色
(4)语言精练,骈散结合。 全篇仅119个字,婉转曲折,摇曳多姿,
既抒发了作者的情怀,又讽刺了世态,寓意 深刻而耐人寻味,感情深切而打动人心。其 中对莲的形象的描写尤为凝练而传神。文中 的一些句子,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 不妖”“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 予者何人”都是骈句。散句与骈句交错运用 ,读起来铿锵悦耳,顿挫有致。
背景链接
宋熙宁四年(1071),周敦颐任江西南康 知军,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 植荷花,并把莲池叫做“爱莲池”。周敦颐 时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 公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 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一篇脍炙人 口的散文《爱莲说》。1179年,朱熹满怀对 周敦颐的仰慕之情,重修爱莲池,建立爱莲 堂,并从周敦颐的曾孙周直卿那儿得到他的 《爱莲说》的墨迹,请人刻之于石,立在池 边。朱熹以后,爱莲池的名声日益远扬。
慨叹语气。 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也感慨 知音甚少。表明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 好的生活态度。
合作探究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读出怎样的 语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嘲讽语气。 表达了作者对趋炎附势,追名逐利 的世风的鄙视和讽刺的思想感情。
合作探究
课文共有两段,每一段分别写了什么?
第一段采用先总后分的结构:先总 说喜欢哪种花是人的思想表现,然后分 说世人爱牡丹,陶渊明爱菊花,作者爱 爱莲花的缘由。
第二段分为两层:第一层对各种花 的评价。第二层表达作者的感慨。
合作探究
主旨
本文作者以具有高洁品格的“莲”自 比,含蓄地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 贵的世风,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 好的高尚品格,以及坚贞不渝地保持自己 正直操守的情怀。
合作探究
文章采用了哪些表达方式?作用是什 么?请举例说明。
这些句子描写了莲花超凡脱俗,赋予 莲君子般的美好品格。
合作探究
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是为了写对莲花 的喜爱吗?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作者写莲花是为了写人,用莲花的 高洁品质来象征君子高尚的品质。
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通过描写莲 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 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的品质。
记叙——引题,写世态炎凉; 描写——突出莲的形象; 议论——赞赏莲的品质; 抒情——贯穿全文,意在明志。
写作特色
(1)托物言志,立意高远。 本文借赞美莲的可爱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
节,既是作者的自况,也是对追名逐利、趋炎 附势的世态的批评,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 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文中分别赋予菊、牡丹和 莲以特定的象征意义,对当时社会上人们不同 的处世态度作了精辟的概括,突出地表明了作 者“出淤泥而不染”的道德信念。
成下表。
花
象征意义 态度
莲花(周敦颐) 花之君子者 赞美
菊花(陶渊明) 花之隐逸者 惋惜
牡丹(世人) 花之富贵者 讽刺
整体把握
文章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莲,花君子者也。”整体把握本文以什么为线索?
爱莲。
合作探究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 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 丹。”这几句该怎样理解?
拓展延伸
《爱莲说》这篇散文,在做人方面给 了我们哪些启示?
无论环境怎样,都要保持高洁的品 格(操守);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在精 神上、人格上保持独立,不随波逐流。
拓展延伸
《陋室铭》和《爱莲说》这两篇短文在 写作特色和思想内容上有何相似之处?
(1)在写作特色上,都运用了托物言志 的手法。《陋室铭》借陋室抒发了作者 安贫乐道的志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爱莲说》借赞美莲花表达了作者不慕名 利、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