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荨麻疹中外指南比较-.ppt

荨麻疹中外指南比较-.ppt

–敏感性约为70%, 特异性为80%。 –ASST阳性提示存在自身免疫机制 –操作简便,可在门诊常规使用
• 方法:在未受累部位(通常可选前臂内侧)皮内注射0.05 ml 新鲜血清,以皮内注射生理盐水作为阴性对照
• 风团直径超过对照1.5mm即为阳性 • ASST只是筛查诊断,不是确诊试验,确诊需要进行体外试验
2、对寄生虫病和或食物和药物不耐受引起的荨麻疹,灭 虫、避免食用或服用可疑食物或药物也起到治疗作用, 至少有一定帮助
3、鼓励患者记日记(食物日记)是找到刺激因素或可疑 病因值得推荐的方法
4、药物性荨麻疹,应停用致敏药物,甚至化学结构相似 的药物
抗组胺治疗
——荨麻疹的基本治疗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抗组胺治疗
——针对组胺及其H1受体的治疗
免疫抑制剂和其他疗法 其他药物
主要用于难治性、自身免疫性荨麻疹和药物 性荨麻疹
反应停,氨苯砜 环孢菌素A 甲氨碟呤、硫唑嘌呤 羟氯喹 血浆置换和大剂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 甲状腺素或甲状腺粉:用于自身免疫性甲状
腺炎所导致的荨麻疹,可在12周后缓解症状
荨麻疹类型
一线治疗用药
急性荨麻疹
第二代非镇静抗组胺药
中外荨麻疹诊疗指南对照解读:
中国2007版指南与欧洲2009版指南
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 (2007版)
荨麻疹定义
➢ 荨麻疹又称“风疹块”。是由于皮 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 出现一种暂时性局限性水肿反应
➢ 表现为大小不等的风团,伴明显瘙 痒,有时可伴有腹痛、腹泻和气促 等症状,严重时可发生休克
肥大肥细大胞细活胞化活--化-荨及麻荨疹麻发疹生的的发中生心发环展节
荨麻疹荨麻分疹类分类
分类 特发性荨麻疹
物理性荨麻疹
自身免疫性荨麻疹 感染相关性荨麻疹 其他
亚类 急性荨麻疹 慢性荨麻疹
冷性荨麻疹 迟发压力性荨麻疹 热性荨麻疹 日光性荨麻疹 人工荨麻疹/皮肤划痕症 振动性荨麻疹/血管性水肿 运动诱导的荨麻疹
➢ 急性荨麻疹:6周以内 ➢ 慢性荨麻疹:6周以上。是指上述
风团伴瘙痒几乎每天发生,并持续 6周以上者。少数慢性荨麻疹患者 也可表现为间歇性发作(每周至少 发作两次)
荨麻疹病因
食物
鱼、虾、蟹、贝壳类、蛋类、以及部分动物肉(牛羊肉等)
植物或水果类(柠檬、芒果、李子、杏子、草莓、胡桃、可可、大蒜、 西红柿等) 奶制品 腐败食物(不新鲜食物分解产生碱性多肽可促进组胺的释放) 食品添加剂
➢ 代表性药物:氯雷他定、依巴斯汀、咪唑斯汀、依匹斯 汀、西替利嗪、曲普利嗪、非索非那定等
抗组胺治疗
——针对组胺及其H1受体的治疗
急性荨麻疹治疗
➢可选用1-2种抗组胺药 ➢一般短期用药即可 ➢可联合其他药物如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 或/和抗菌素等
慢性荨麻疹的治疗
➢ 一般可单服抗组胺药物 ➢ 对于慢性荨麻疹可根据风团发生的时间决定给药的时 间。 ➢ 风团控制后,可持续服药月余,逐渐减量至停药。 ➢ 抗组胺药物加量问题:大剂量(2-4倍剂量)的抗组胺
慢性荨麻疹
第二代非镇静抗组胺药 氯雷他定 咪唑斯汀 非索非那定 西替利嗪 依巴斯汀 左西替利嗪 地氯雷他定 氮卓斯汀 依匹斯汀
水源性荨麻疹 胆碱能性荨麻疹 接触性荨麻疹
荨麻疹的诊断— 实验室检查
荨麻疹的实验室检查(1)
• 过敏原检测
–点刺试验、皮内试验 –特异性IgE检测 –IgG过敏原检测 –其他
要慎重解读试验结果,过敏原检测不能代替患者体验
自身血清皮试(ASST)
荨麻疹的实验室检查(2)
• ASST是目前应用最多的检测组胺释放的在体试验
荨麻疹诊荨断麻疹与诊鉴断别流诊程 断流程图
治疗的目的 荨麻疹的治疗目的
去除病因或促发因素 消除或减轻症状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荨麻疹的治疗三个方面
➢ 病因治疗 ➢ 抗组胺治疗
➢针对组胺及其H1受体的的治疗 ➢针对迟发相的炎性介质及其受体的治疗
➢ 抑制其他炎症介质
病因治疗
病因治疗
1、对与感染和/或炎症介质相关的慢性荨麻疹,可尝试 抗感染治疗如抗幽门螺杆菌的治疗
其他辅助检查
其他实验室检查(3)
• 血细胞分类计数、尿液分析、肝功能检查 • 甲状腺功能检查和甲状腺自身免疫试验 • 嗜酸性粒细胞检查(药物、食物或寄生虫感染) • ANA、血沉检查 • 鼻窦X线检查 • 口服食物添加剂负荷试验 • 食物试验,食用色素和限制食谱 • 幽门螺杆菌筛查 • 病损皮肤活检(除外荨麻疹性脉管炎) • 补体C4检查(仅用于血管性水肿患者)
第一代抗组胺药
➢ 治疗荨麻疹的疗效确切,价格便宜,在我国许多地区 仍然是荨麻疹的必要选择
➢ 有明显的中枢镇静作用、抗胆碱能等作用,应用应当 特别小心
➢ 代表性药物;苯海拉明、马来酸氯苯那敏(扑尔敏)、 赛庚啶、去氯羟嗪等
抗组胺治疗
第二代—抗—组针对胺组药胺及其H1受体的治疗
➢ 疗效增强 ➢ 非特异作用明显降低 ➢ 药代动力学较第一代有显著改善,提高了治疗的依从性 ➢ 安全性大大提高 ➢ 由于以上原因,成为大多数荨麻疹患者的首选药物
药对有些患者有益,但需进一步的临床循证医学证据。 因此,如临床上考虑要用超过通常剂量时,如果说明书 没有标明,应当取得病人知情同意。 ➢一种抗组胺药物无效时,可同时给2种药.或换用
糖皮质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应用 糖皮质激素与肾上腺素的应用
用于急性重症荨麻疹特别是伴有休克的 患者
早期应用、短期应用 二者均可重复用药 激素还可用于部分自身免疫性荨麻疹
物理因素 摩擦、压力、冷、热、日光照射、运动等
系统性 风湿热、系统性红斑狼疮、甲状腺疾病、淋巴瘤、白血病、传染性单核 疾病 细胞增多症等
荨麻疹发生机制
1、免疫机制介导的荨麻疹 1)IgE依赖性荨麻疹 2)补体系统介导的荨麻疹:C3a和C5a 3)自身免疫性荨麻疹
2、非免疫机制 1)直接肥大细胞释放剂 2)花生四烯酸代谢异常 3)其他影响因素的作用: 饮酒、受寒、运动等
药物
变态反应性(青霉素、磺胺类药、呋喃唑酮、 血清制剂、各种疫苗制剂) 直接促组胺释放(吗啡、可待因、 可卡因、奎宁、阿司匹林等) 其他药物
感染
隐性感染是慢性荨麻疹的重要病因之一,包括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最 多见)、真菌、病毒(呼吸道病毒、肝炎病毒等)、寄生虫等。幽门螺 杆菌是否引起荨麻疹尚有争论
吸入物 花粉、动物的羽毛及皮屑、粉尘、烟、气雾剂、挥发性化学品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