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2007版)解读

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2007版)解读


慢性荨麻疹
第二代非镇静抗组胺药 咪唑斯汀 氯雷他定 非索非那定 西替利嗪 依巴斯汀 左西替利嗪 地氯雷他定 氮卓斯汀 依匹斯汀
单一疗法:首选:三环类抗抑郁剂(多虑平) 酮替芬 羟基氯喹 氨苯砜 柳氮磺吡啶 甲氨蝶呤 糖皮质激素 次选:硝苯地平 孟鲁司特 华法林 免疫球蛋白 硫唑嘌呤 紫外光疗法 联合治疗:首选:第二代非镇静抗组胺药+环孢素 第二代非镇静抗组胺药+孟鲁司特 第二代非镇静抗组胺药+西咪替丁 次选:第二代非镇静抗组胺药+司坦唑醇 第二代非镇静抗组胺药+扎鲁司特
病毒感染
• 乙型肝炎常引起荨麻疹血管炎 • 其他如EB病毒及其他上呼吸道病毒也可出现荨麻疹
皮肤真菌感联结法可确诊)
感染相关性荨麻疹(2)
幽门螺杆菌感染
• 幽门螺杆菌的根除可显著缓解荨麻疹的症状 • 在抗幽门螺杆菌的治疗中,如果第一次的三联治疗失败,治疗需 重复,如果仍不成功,需进行长期的四联疗法 • 对一些病例可做耐药菌株试验可帮助指导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 尽管治疗方法很多,但仍有20%的失败率 • 在治疗开始后4-6周应进行呼吸试验或胃镜检查复查 • 患者服用抗生素或质子崩抑制剂可能会导致假阴性,需注意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所导致的荨麻疹
给予甲状腺素或甲状腺粉治疗可在12周后显著缓解临床荨麻疹的评分
振动性荨麻疹/血管性水肿
多发生于组织疏松处如面部(嘴唇、眼 睑)、舌、咽、喉、手、足、外生殖器 或肢体某侧
起病突然,为突然发生的局限性肿胀, 累及皮下组织,边界不清,肤色正常或 淡红,有时稍有胀痛感,约数小时消退 多为单发,偶发于两处以上,亦可在同 一部位反复发作 发生于喉头粘膜时,可有气闷、喉部不 适、声嘶、呼吸困难,甚至窒息、死亡
• • •
与中性粒细胞性荨麻疹的鉴别:
• •
皮损疼痛,损害持续时间更长
组织学检查来评估最为关键
低补体血症性荨麻疹性血管炎
伴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弥漫中性粒细胞浸润,为SLE的一型
正常补体性荨麻疹性血管炎又称嗜中性荨麻疹,但嗜酸性粒细胞 更多
Sweet综合症
其中中性粒细胞浸润更密集 ,真皮上层显著水肿
第一代抗组胺药
治疗荨麻疹的疗效确切,但因中枢镇静作用,抗胆碱能作用等不良作用限制其 临床应用 胆碱能荨麻疹可使用有抗胆碱能副作用的第一代抗组胺药
一种抗组胺药无效时对策(1)

治疗无效的原因:

药物的作用不能全面阻断荨麻疹的病理生理(如白 三烯的作用,细胞因子的作用) 药物耐受性变化


对策:


不同的抗组胺药物其对组胺受体的选择性是有差异 的,不同结构药物的搭配,能够获好疗效 推荐早上使用非镇静抗组胺药物,晚上使用镇静抗 组胺药物

一种抗组胺药无效时对策(3) 与其他药物联合
荨麻疹类型 一线治疗用药 二线治疗用药
地赛米松 5~10 mg/日,连续3日 泼尼松,30mg/日,连续3日 泼尼松龙,40mg/日,连续3日 H2受体拮抗剂,单剂量或连续5日 急性荨麻疹 第二代非镇静抗组胺药
抑制肥大细胞释放介质
病因治疗


详细询问病史是为病人发现刺激因素和可疑病因的最重要的方法
正确认识和评价临床的筛选变应原方法,特异性IgE的检测只适用于少数IgE介导的荨麻 疹患者 对物理性荨麻疹患者,通过减轻其物理刺激因素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可以改善临床症状 (例如对压力性荨麻疹进行减压) 对与感染和/或炎症介质相关的慢性荨麻疹,如有关抗生素联合抗幽门螺杆菌的治疗对 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相关性荨麻疹有较好的疗效 对寄生虫病和癌症或者食物和药物不耐受引起的荨麻疹,灭虫、去除肿瘤病灶、避免食 用或服用可疑食物或药物也起到治疗作用或者至少对患者是有帮助的

鼓励患者记日记(食物日记)是找到刺激因素或可疑病因值得推荐的方法 发现有可疑药物,应该完全避免(包括化学结构相似的药物)或必要时用另一种药物代 替
建议对物理性荨麻疹的治疗避免接触相应的物理刺激



清除FcεRIα自身抗体
IgE介导的食物过敏要尽可能避免特异的食物过敏原。应注意到有一些天然食物成份或 某些食品添加剂可以引起非变态反应性荨麻疹(假过敏反应)
冷球蛋白血症性血管炎
斑疹性紫癜,通常可触及 小腿及足踝部含铁血黄素沉着
雷诺现象和寒冷性耳部发绀,寒冷环境中加重
其他皮损:瘀斑、网状青斑、荨麻疹、溃疡
荨麻疹性血管炎的治疗
对症治疗:吲哚美辛,抗组胺药(首选咪唑斯汀) DDS (合用己酮可可碱更好) 秋水仙碱、羟氯喹 0.2 bid
难治严重者:免疫抑制治疗-泼尼松、霉酚酸酯(2g/d)
定义
荨麻疹又称“风疹块”。是由于皮 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 出现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 临床上表现为大小不等的风团伴瘙 痒,有时可伴有腹痛、腹泻和气促 等症状 慢性荨麻疹是指上述风团伴瘙痒几 乎每天发生,并持续6周以上者。 少数慢性荨麻疹患者也可表现为间 歇性发作(每周至少发作两次,持 续至少6周)
换药:选择抗炎症作用更为明确的抗组胺药物
联合:两种以上抗组胺药物 抗组胺药物与其他药物联合
针对迟发相的炎性介质及其受体的治疗
新一代的非镇静作用类或镇静作用较低的抗组胺药 (如咪唑斯汀等)还具有抗迟发相的炎性介质及其受 体的抗炎作用,例如抑制嗜碱细胞和肥大细胞释放细 胞因子和白三烯B4(LBT4)的作用。
食物
药物
感染 吸入物 物理因素 系统性 疾病
肥大细胞活化是荨麻疹发生的中心环节
肥大细胞脱颗粒前后
荨麻疹分类是正确诊断的第一步
分组 特发性荨麻疹 亚 型 急性荨麻疹 慢性荨麻疹 冷性荨麻疹 迟发压力性荨麻疹 热性荨麻疹 日光性荨麻疹 人工荨麻疹/皮肤划痕症 振动性荨麻疹/血管性水肿 运动诱导的荨麻疹
抑制肥大细胞释放介质
体外试验证明曲尼斯特、咪唑斯汀也有一定的抑制 肥大细胞释放介质的作用。 对难治性慢性荨麻疹,可试用UVA或UVB与上述有抑 制肥大细胞释放介质作用的抗组胺药联合治疗。
一种抗组胺药无效时对策(2)

联合另一种抗组胺药物

建议在使用两种以上的抗组胺药物搭配使用的时, 用不同结构的抗组胺药物搭配使用,而不是同种的 结构的抗组胺药物搭配
寻找和获得荨麻疹的病因是诊疗的关键环节
分类 病 因
鱼、虾、蟹、贝壳类、蛋类、以及部分动物肉(牛羊肉等) 植物或水果类(柠檬、芒果、李子、杏子、草莓、胡桃、可可、大蒜、西 红柿等) 奶制品 腐败食物(不新鲜食物分解产生碱性多肽可促进组胺的释放) 食品添加剂 变态反应性(青霉素、磺胺类药、呋喃唑酮、 血清制剂、各种疫苗制剂) 直接促组胺释放(吗啡、可待因、 可卡因、奎宁、阿司匹林等) 其他药物
迟发性压力性荨麻疹
皮疹发生于皮肤受压后4-6小时 表现为局部深在疼痛性肿胀,易发生于掌、跖 或臀部,通常持续8-12小时 发作时可伴寒战、发热、头痛、关节痛、全身 不适和轻度白细胞增多
冷性荨麻疹
家族性
• 罕见 • 皮损非风团,为红斑或红斑性丘疹,可有灼痛感, 持续数日 • 冰块刺激无组胺释放
获得性
抗组胺治疗—针对组胺及其H1受体的治疗
抗组胺药物是目前唯一批准有治疗荨麻疹适应症的药物
第二代非镇静类或镇静作用较低的抗组胺药 对组胺H1受体的亲和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分子量增大和药代动力学的改变减少了每天的用药次数,提高了治疗的依 从性和荨麻疹患者的生活质量 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如咪唑斯汀等应做为治疗荨麻疹的一线用药
物理性荨麻疹
自身免疫性荨麻疹 感染相关性荨麻疹 其他 水源性荨麻疹 胆碱能性荨麻疹 接触性荨麻疹
诊断与鉴别诊断之流程图
人工荨麻疹/皮肤划痕症
以指甲或钝器在皮肤划过皮肤后,局部隆 起,呈现风团性划痕,血清组胺水平增高 迟发性皮肤划痕症约在皮肤划痕3-6小时 后出现风团红斑,持续24-48小时,可同 时伴有即刻型皮肤划痕症。迟发型皮损不 只是一条,常沿划痕形成小段或点,损害 较深或宽,甚至向两侧扩散成块。局部可 有发热、压痛感
接触性荨麻疹
表现为荨麻疹、血管性水肿或过敏性休克
一般在接触数分钟后起风团,可在局部或超出 局部范围发生荨麻疹 可用致敏物质开放斑贴于正常皮肤,15-30分 钟后如发生风团即可确定
感染相关性荨麻疹(1)
细菌感染
• 慢性感染,以鼻窦炎、中耳炎、牙周病、扁导体炎等常见 • 高热、大块风团的表现可能是金葡菌败血症,应重视
治疗潜在疾病:干扰素、利巴韦林(丙肝) 秋水仙碱、 DDS、环孢素、IVIG
美夫利昔单抗(Infliximab)
利妥昔单抗(LD20 单抗)
慢性荨麻疹治疗原则
消除或减轻症状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减少药物副作用
慢性荨麻疹治疗环节
荨麻疹的治疗一般应遵循以下三个基本环节:
病因治疗
抗组胺治疗
• 针对组胺及其H1受体的的治疗 • 针对迟发相的炎性介质及其受体的治疗
自身免疫性荨麻疹
自身血清皮试(ASST)阳性提示存在自身免疫机制 该试验的敏感性约为70%, 特异性为80% ASST操作简便,可在门诊常规使用
• • • • • 方法:在未受累部位(通常可选前臂内侧)皮内注射0.05 ml新鲜血清, 以皮内注射生理盐水作为阴性对照 风团直径至少较盐水产生者大1.5mm即为阳性 ASST只是筛查诊断,并不能确诊自身免疫性荨麻疹,确诊需要进行体 外实验 在试验前,病人应签署知情同意书
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
(2007版) 解读
廖康煌 教授 上海复旦大学华山医院
制定本指南的目的
荨麻疹发病率高:约1/4的人一生中至少发生过一次荨麻疹, 荨麻疹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大,可影响患的生活、工作各个 方面 规范的治疗是获得良好疗效和减少副作用的基础 不规范治疗时有发生,是由于不同层面的医生都在诊疗荨麻 疹(基层医生、全科医生),即使在皮肤科医生中,也有不 规范治疗行为 新的概念、治疗方法和药物不断出现,要求临床医生尽 可能掌握和应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