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西大学考古考研题

山西大学考古考研题

1.论述中国农业的起源和早期发展过程农业起源与发展一直是考古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受到了学术界的持续关注。

稻作农业的起源概括起来主要有“一元论”和“多元论”两种论点,关于粟作农业的起源地主要有三种说法,即华北说、黄河中游说、西辽河流域说。

虽然史前稻作和粟作农业的发展道路不同,但从起源到稳定发展,它们大体上经历了酝酿、萌芽、确立、快速发展和稳定发展五个阶段。

酝酿期大致距今20000—11500。

在距今约1.8万年末次冰盛期之后,不少大型的陆生物种因气候变化而灭绝,人类在扩大肉食资源猎取范围的同时,也扩大了可食植物的采集范围。

此时的代表性考古学文化有仙人洞、吊桶环第二期和第三期、柿子滩晚期和下川文化。

萌芽阶段距今11500-9000年。

新仙女木事件导致的急剧降温结束后,我国南北方相继进入新石器时代早期,以仙人洞、吊桶环第四期、上山文化早期、东胡林、南庄头、于家沟、转年、李家沟等遗存为代表。

华北地区的先民着重选择了耐寒、耐旱的粟类作物,而南方先民则选择栽培水稻,出现了“南稻北粟”格局的萌芽。

距今9000—7000年,我国逐渐进入气候适宜期,稻作遗存在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大量发现,对应有彭头山文化、上山文化晚期、跨湖桥文化早期、顺山集文化。

与此同时,北方地区普遍发现有粟作遗存,主要分布在河北、山东、河南、内蒙古南部、山东半岛和甘肃东部地区,尤以华北南部和黄淮地区发展程度最高,代表性文化有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老官台文化、后李文化、兴隆洼文化等。

仰韶时代,华北地区中全新世气候适宜期进入高峰期后段,粟作和稻作农业进入快速发展期。

此时中国可以分为三个农业区,即北方的粟作农业区、南方的稻作农业区和黄淮地区的稻粟混作农业区。

距今5000年前后,由于气候波动,稻粟混作区南移,稻作区缩小,粟作区则向南扩大。

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后,农业成为主导性的生计方式。

华北地区、黄淮地区的农业水平始终处在发展前列,为中原王朝的诞生奠定了经济基础。

张居中、陈昌富、杨玉璋:《中国农业起源与早期发展的思考》,《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4年第1期童恩正:《中国南方农业的起源及其特征》,《农业考古》1989年第2期2.公元前2500-2000年,中国史前文化最为发达的区域都有哪些,试述这些区域文化较此前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公元前2500—2000年处于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末期,此时中国史前文化最为发达的区域有长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中游地区、晋南地区、陕北地区等。

长江三角洲地区此时为良渚文化,玉器制作技术达到了中国史前时代的顶峰,纹饰除表现出高超的工艺水平外,也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同时有了成熟的宗教信仰。

钱山漾遗址中出土有麻布、丝绸残片和丝线等,说明纺织技术在当时占有特殊地位。

高级墓葬的存在说明良渚社会上层集团的形成。

良渚古城和最近发现的外围水利系统使良渚文化的社会性质得到热烈地讨论。

长江中游地区的石家河文化在这一时期文化面貌颇为发达,以城址为中心的聚落群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专门的制玉手工业。

在石家河文化的一些遗址发现的铜矿石和残铜片说明当时存在铜的冶炼和使用。

陶寺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末期分布于晋南地区的一支考古学文化,发现有大型城址及祭祀区、红铜铃、朱书陶文、观象台等,社会经济有了空前的发展。

下靳墓地出土的石灰贝可能为交换的媒介。

从聚落形态看,陶寺文化已发展为较高的城址聚落阶段,有学者认为陶寺遗址具有“王都”的性质。

陶寺墓地表现出的强烈等级差别,反应当时社会分层分化已十分鲜明。

近年来在陕北发现的石峁遗址为中国史前面积最大的城址,石砌城址有着三重城圈,考古发掘发现有大量玉器和祭祀坑。

石峁遗址的发现为研究中国文明起源形成的多元性和发展过程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资料和视野。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3.长江中游新石器文化编年及阶段性特征长江中游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为道县玉蟾岩,距今年代12000—10000年左右,为旧石器文化向新石器时代文化过渡的全新世早期遗址。

文化遗物包括陶器、打制石器和骨、角、牙、蚌制品,有大量水、陆生动物遗骸。

在1995年的发掘中发现了栽培水稻壳,对探索水稻的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新石器时代中期有彭头山文化、皂市下层文化和城背溪文化。

彭头山文化的陶器以夹炭夹砂陶为主,极少泥质陶。

石器以打制为主,极少磨制。

在八十垱遗址发现有土围的环壕聚落,房屋建筑有半地穴式、地面式、干栏式、台基式四种。

彭头山与八十垱遗址均发现大量炭化稻谷和稻米,已有了早期的稻作农业。

皂市下层文化的陶器以质地疏松、火候较低的夹炭陶占绝大部分,夹砂陶较少,泥质红陶和泥质黑陶最少。

皂市下层文化的水稻种植已成为重要的经济部门,人们主要从事原始稻作农业生产,也从事渔猎、采集以补充生活的来源。

城背溪文化的陶器有夹砂、泥质和夹炭三种,均为手制,火候偏低。

石器以磨制为主,也有打制的石片。

城背溪文化的经济生活是以种植水稻为基础的原始农业,渔猎经济在生活中同样占有重要地位。

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有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雕龙碑三期文化。

大溪文化的陶器以红陶为主,有夹炭、夹砂、夹蚌末或稻壳等几种,黑陶、灰陶次之。

红陶一般略带橙红色,普遍施有红色陶衣。

石器有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两种,打制石器较少。

大溪文化的遗址分布较密集,发现有红烧土房屋建筑遗迹,还在城头山发现了环壕城址、制陶作坊、古稻田等。

屈家岭文化的陶器以泥质陶为多,夹炭陶次之,夹砂陶最少。

此时红烧土地面房屋流行,且出现涂抹白灰面的房屋,并发现多处以城址为中心的聚落。

人们主要从事原始稻作农业,稻作农业已相当普遍。

雕龙碑三期文化的陶器以灰黑陶为主,有一定量的红陶。

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

房屋居住面发现有铺垫单层或多层的石灰。

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末期的文化为石家河文化。

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石器以磨制石器为主。

以城址为中心的聚落群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房屋一般为长方形分间式的红烧土建筑。

石家河文化的经济以稻作农业为主,一些遗址中常发现炭化的稻壳、稻米,人们还从事家畜饲养、渔猎和采集等辅助经济活动。

制陶手工业有了新的发展,普遍使用快轮制陶。

制玉也是石家河文化经济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且已使用铜器。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4.什么是考古学文化史研究?中国考古学文化史研究的代表人物有哪些?中国考古学文化史研究的任务是什么?5.考古发现稻作起源新石器时代稻作遗物、遗迹的发现,是探讨稻作起源的实物证据。

随着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不断发展,中国稻作考古有长足发展。

考古发现的稻作遗物以稻作农具为最大宗,凡出土稻壳、稻米、稻草遗存或稻壳印痕的遗址,均有农具伴出。

按器型和用途可分为砍伐的石斧、石锛等;翻土的石耜、木耜、骨耜等;收割的石刀、蚌刀等。

出土稻作农具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地域广泛,南达珠江流域,北及黄河中下游,东至台湾,西至云贵川。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遗址有舞阳贾湖、余姚河姆渡等。

随着中国稻作农业考古的不断深入,在江苏苏州草鞋山遗址马家浜文化层发现了水稻田遗迹。

而后又在长江中游的湖南澧县城头山遗址汤家岗文化层发现了水稻田,在水稻田旁边还发现了用于灌溉的水利设施。

随着稻作农业技术的不断提高,其产量也逐步提高,考古中发现了多处稻谷储藏的遗迹。

草鞋山遗址马家浜文化层的H2、H7窖穴中发现结成团块的炭化稻谷。

上海青浦崧泽文化遗址窖穴中出土稻谷和完整米粒。

广东马坝石峡遗址中也发现窖穴内储藏有炭化稻米。

近年来,在浙江上山遗址中浮选出了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稻米遗存,还有掺于陶片中的稻壳和提取出的水稻植硅石,这些发现使上山遗址成为探讨稻作农业起源的重点区域。

刘莉等:《关于中国稻作起源证据的讨论与商榷》,《南方文物》2009年第3期朱乃诚:《中国农作物栽培的起源和原始农业的兴起》,《农业考古》2001年第3期陶大卫:《植物考古学与中国农业起源研究》,《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6.陶器的出现和重要意义在金属容器产生之前的新石器时代,陶器是人们进行炊煮、饮食等生活活动的主要器皿,考古学上将它作为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通常还将陶器的出现与磨制石器、农作物栽培、驯养家畜的起源及人类的定居形式的产生等其他新石器时代的几项主要特征联系起来,作为新石器时代开始的标志。

目前中国境内发现的距今9000年以前的陶器或陶器残片有桂林甑皮岩、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道县玉蟾岩、徐水南庄头、新密李家沟等遗址。

从目前的陶器出土地点看,陶器的起源是多元的,南北方的陶器应是分别独立起源的。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新篇章,同时大大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

陶器也是人类第一次改变自然材料性质的创造,丰富了人类的生活器具,方便了人类的生活,使人类的定居生活更加稳定,使人类文明发展成为可能。

陶器的创造使人们第一次可以用人工容器在日常生活中贮存水资源。

熟食与烹饪是人类从蒙昧、野蛮走向文明时代的必要前提,而陶器是推广熟食的烹饪新工具。

在长期用火的基础上,再加上农业起源过程中人同土长期打交道,促使人利用较为高级、较为复杂的化学变化,来达到人自身的目的。

朱乃诚:《中国陶器的起源》,《考古》2004年第6期曹兵武:《中国早期陶器与陶器起源》,《中国文物报》2001年12月07日第007版李家治:《中国早期陶器的出现及其对中华文明的贡献》,《陶瓷学报》2001年第22卷第2期7.从史前环壕聚落到史前城址的重要发现及意义环壕聚落在我国的发现始于20世纪50年代西安半坡遗址的发掘,目前考古发现已经把环壕聚落出现的时间上溯到公元前6000年前后,其中以属兴隆洼文化和仰韶文化居多。

这些环壕聚落通常是在居住区周围环绕以不甚规则的壕沟。

黄河流域发现最早的城址是仰韶文化晚期的郑州西山遗址,长江流域已发现的最早城址为大溪文化城头山城址。

目前已发现的史前城址中龙山时代的城址占绝大多数。

史前城址都可在环壕聚落中找到其分类上的前身,而且构成要素上也和环壕聚落具有相当的一致性。

作为城的主要标志之一的城墙,应是环壕的发展演变形式。

环壕的直接继承者应是城址外侧普遍存在的护城壕,而环壕的辅助性设施栅栏或修建环壕时形成的土垄则应是夯土城墙的原始雏形。

史前城址在筑城技术方面为以后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城址的发展还奠定了中国古代城市的基本形态结构,即平面呈长方形或方形的形态结构。

源于环壕聚落的史前城址,在平面结构类型上还直接影响了后代城邑的兴建。

无论是环壕聚落,还是史前城址都明显带有军事防御性质,充分体现着当时社会所发生的一些重大变化,并孕育着规模更大更为深刻的社会变革,,暗示人类历史即将迈入一个新的时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