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行政决策
9.1 复习笔记
一、行政决策概述
1.行政决策的含义与特点
(1)行政决策的含义
行政决策,是指行政机关和行政领导者在处理政务时,从公共利益和公平公正原则出发,依照法律和有关规定所做出的决定性的行政行为。
(2)行政决策的特点
①行政决策主体是行政机关和行政领导者
行政决策的主体是政府和政府各种职能机关以及具有行政授权的社会组织及其领导者,它既可以是一个领导人,也可以是一个领导集体,他们都有法定职权和地位以及法律授权。
②行政决策客体是公共事务
行政决策的客体是公共事务,不涉及解决公共事务领域的决策不是行政决策。
③行政决策目的是实现公共利益
行政决策以实现公共利益为出发点,这是行政决策与其他类型决策的最大区别之一。
政府是非营利性组织,是以为公众服务为宗旨的行政决策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均衡地协调社会利益和社会价值,确保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
④行政决策必须依法决策
行政决策必须符合宪法和有关法律以及行政法规,不能违背宪法和有关法律以及行政法规。
⑤行政决策具有地域效力
一级政府所做出的行政决策在其管辖区域之内,其效力达及每个公民和每个社会组织。
⑥行政决策具有强制性
政府是以强制力为后盾的,因此,行政决策不是可以不可以执行的问题,而是必须执行的问题。
2.行政决策的结构
行政决策具有结构性,这是由决策对象的复杂性、空间性和时间性决定的。
(1)政策的单元结构。
如果政府是针对个别公共问题做出的决策,政策就是单元结构。
政策的单元结构并不是说解决这个问题只需要制定一项政策。
(2)政策的复合结构。
问题的复杂性、地域的差异性、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等决定了政府往往需要几个政策单元解决问题。
由此,政府必须进行一系列决策,形成政策复合结构。
(3)政策的连续性结构。
指政府为了解决社会公共问题而连续做出的决策:先行政策、现行政策和后续政策。
(4)政策的金字塔形结构。
政策的金字塔形结构与政府系统的金字塔形结构是相对应的。
一个国家的政府在一定时期制定基本政策和路线,各级政府、各个职能部门都必须对应制定具体政策。
中央政府的一项政策,就会产生不同层级、不同职能部门的许多政策,政策呈金字塔形状。
(5)政策的树状结构。
指由一项基本政策又派生出多项具体政策。
基本政策就像一棵大树的树干,各项具体政策就像长出的树枝树权。
二、行政决策的原则与类型
1.行政决策的原则
(1)科学预测原则
行政机关,无论是中央机关还是地方机关,无论是一级政府部门,还是不同级别的政府职能部门,在进行决策时都必须对决策对象的未来发展情况进行充分的分析与预测。
(2)信息原则
信息是决策的根据,没有信息,决策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可行性原则
决策的可行性是进行决策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决策方案必须以可行性为基础,进行政治、法律和文化上的可行性分析,同时也要对组织的各种资源进行可行性分析。
(4)满意原则
传统上认为决策应该对各种决策方案进行择优选择,也就是效用最大化选择,选出的方案是完全理性的最优方案。
但是,实际上最优决策方案是不存在的,只有相对满意的决策方案。
(5)公平与民主原则
政府的重要作用就是确保社会公平。
因此,在进行决策时必须充分考虑到社会公平的问题。
民主决策是公共行政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在进行决策时必须充分发扬民主,实行公民参与,听取公众意见,反映民心民意,满足公众的需求。
(6)实现公共利益的原则
政府是为社会公众服务的,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的。
政府进行决策时,不应谋求自身的利益,因为它是非营利性的。
在进行决策时应当把是否实现公共利益作为衡量政府决策行为是否公平合理的重要标准。
(7)人本原则
以人为本是行政决策的重要原则。
以人为本就要求行政决策必须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决策的出发点,而且必须以普遍性原则为指导原则。
2.行政决策的类型
(1)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不确定型决策和危机决策—决策的确定性程度
①确定型决策。
指决策者对决策对象的自然状态和客观条件能够确定,决策目标非常明确,对决策实施的结果也能够确定。
②风险型决策。
指决策者对决策对象的自然状态和客观条件比较清楚,也有比较明确的决策目标,但是实现决策目标结果必须冒一定风险。
③不确定型决策。
指决策者对决策对象的自然状态和客观条件都不清楚,决策目标也不够明确,对决策的结果也不能控制和预测。
④危机决策。
危机决策是不确定型决策的一种,是指领导者在自然或人为的突发性事件造成的公共危机面前,迅速启动各种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在尚未掌握全面而准确的信息的情况下立即做出决定的过程。
(2)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决策对象的结构性程度
①程序性决策。
又称常规性决策,是指决策者对所要决策的问题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先例可参考的结构性较强、重复性的日常事务所进行的决策。
②非程序性决策。
又称非常规性决策,是指决策者对所要决策的问题无法可依、无章可循、无先例可供参考的决策,是非重复性的、非结构性的决策。
(3)个人决策和集体决策—决策主体的行为方式
①个人决策。
在进行行政决策时,由行政领导者一个人做出决策,叫做个人决策。
②集体决策。
指在进行行政决策时,由行政领导集体所做出的决策。
集体决策既可以充分反映各方面的意见,集思广益,集中大多数人的经验和智慧,又可以反映各个方面的不同
利益,扩大实施决策的基础,调动各方面各种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经验决策和科学决策——决策主体采取决策的方法
①经验决策。
指决策者对决策对象的认识与分析,以及对决策方案的选择,完全凭借在长期工作中所积累的经验和解决问题的惯性思维方式来进行。
②科学决策。
指决策者凭借科学思维,利用科学手段和科学技术所进行的决策。
(5)理性决策和直觉决策——决策主体的决策思维方式
①理性决策。
指决策者从主观上要掌握决策对象全面的、准确的信息,进行科学的、效率最大化的最优决策。
②直觉决策。
直觉决策是一种非理性决策。
直觉决策是指决策者面对解决问题的决策方案,因为对决策对象的自然状态完全不了解而难以选择时,往往凭自己的主观意识和经验、悟性与直觉进行的决策。
(6)垃圾箱决策模式和政策窗决策模式
①垃圾箱决策模式
垃圾箱决策模式最早是由库恩、马奇和奥尔森于1972年在《组织决策的垃圾箱模型》一文中提出来的。
他们的研究表明,组织决策由类似“垃圾箱”的集合体的决策机制来完成。
决策机制分为四个相互独立的要素:问题、解决方案、决策参与者和决策时机。
这四个要素都具备了才能进行决策,缺少一个要素,政策都无法形成。
库恩等人认为,这四个要素一般是相互独立存在的。
在某种特殊情境下,这四个要素同时出现,就像垃圾箱中的各种各样的垃圾一样混合在一起。
垃圾箱决策模式注重研究决策的动态过程,以及其偶然性和随意性。
②政策窗决策模式
政策窗决策模式强调决策的计划性特点。
政策窗决策模式把政策形成分为“一般议程”
和“决策议程”两个阶段。
金通把一般议程分为问题源流、政策源流和政治源流三个过程。
问题源流指问题的认知与确定;政策源流指政策方案的拟订;政治源流指政治利益的协商和讨价还价。
金通将这三个要素比喻为各自独立开启的三扇窗,开关的时间并不一致。
一旦时机成熟,三扇窗同时打开,三个源流合流,一般议程阶段结束,进入决策议程阶段,决策者高度关注问题,形成新的政策。
(7)渐进决策模式
渐进决策模式是查尔斯·林德布洛姆在1959年发表的《“渐进调适”的科学》一文中首先提出来的。
渐进决策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强调决策是对原有政策的调适;而不是另起炉造,是渐进主义的;积小成大,稳中求变。
三、行政决策体制与程序
1.行政决策体制
行政决策体制,是指由承担各项任务的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所组成的一个组织体系。
(1)领导决策系统
领导决策系统是行政决策体制的核心,是实际权力的把持者。
它决定在多大程度上容许公民参与,在多大程度上听取公民意见,在多大程度上听取专家意见,决定行政决策体制法制化、民主化和科学化的程度。
没有行政决策体制的法制化、民主化和科学化,也不可能实现行政管理的法制化、民主化和科学化。
(2)公民磋商与参与系统
政府决策与公民磋商并吸收公民参与是现代行政决策体制的重要内容,也是行政民主化和政治民主化的重要内容。
公民磋商与参与系统的内容:
①建立社会信息反馈系统。
它的作用是广泛地进行调查研究,了解民情民意,将人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