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诗词五首《饮酒》
【积累台】
十、储积累
(一)在古代酒与人关系甚密,可解忧可增兴。
1.曹操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2.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斗洒诗百篇。
3.杜甫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
4.王维劝君更尽一杯洒,西出阳关无故人。
5.陶亦自云:性嗜酒,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6.俗语:酒后吐真言,我们来看看陶渊明的真言。
如:“结庐在人境”是写景而无车马堕”是抒写超脱尘世的感受,是抒情,说明了“心 远地自偏”的道理:尤英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将诗人 淡泊的心境和优美的环境水乳交融,历来被评为“静穆"“淡远S为后世所称道。“山气日 夕佳,飞鸟相与还”是写景,但从写景中流露出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将情融于景中。 诗的最后两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直接抒情,同时又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整 首诗无不是景中含情,情中见理,余音缭绕,回味悠长。
丄二读:品读诗歌,拓展思维,身临其境(读岀意蕴)
丄二写:评写人事情理■整写课堂笔记(合作交流)
【解读园】
五、析诗句(意象、意境)
人(性格)-事(情节)用(形象)-景(特点)-境(背景) [导向厅]
(一)“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二)"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1.“菊花”象征什么?
今天我们学习陶渊明的《饮酒》,一起感受一下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目标牌】
1.了解有关诗人的文学常识和五言古体诗的特点:理解本诗的思想内容(重点)
2.反复诵读,品味诗句,结合诗人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 的意境美。(难点)
3.培养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疏通文意理思路(为啥写)(趣味性)
24诗词五首《饮酒》
【导入门】
漫步在古诗苑中,那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杳的意境、精练优美的 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每一首诗,就是一幅色彩鲜明的画,就是一支美妙动听的歌, 就是一颗执著跳动的心,就是奔涌的热血,就是一张棱角分明的脸庞。
酒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就更是一种文化,注入了我们较多的喜怒哀乐。承载着人类 丰富的精神世界。诗与洒,自古结下了不解之缘。翻开我们的历史,只怕大部分的洒都让诗 人喝去了。酒,可以激发诗的灵感;诗,可以增加酒的韵味。
2.“心远地自偏”实际上是道出了人与空的关系,环境可以影响人,但人也可作用于还境,隐居更主要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如果心灵的“焦距” 调好,处闹市若幽谷。)
3.体现了作者酷爱田园生活的宁静、自由,厌恶官场的黑暗虚伪。
(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1.“菊花”象征什么?
诗人高洁、不与世俗相争品质。
【感知石】
三、划结构
1・第一层(开头也句):叙事、议论.定下基调,哲理、态度。
2・第二层(“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写景、哲理。
四、概内容
[概内容]
在人境 无车马喧(果)一心远地自偏(因)
悠然一超脱尘俗,热爱自然、高洁
飞鸟相与还一人、“呼吁”归真还朴
有真义一归隐乃人生真谛
解读文本拓思维(写什么)(知识性)
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日夕:傍晚°相与:相伴。
译:山气氤鈕,傍晚景色真好,飞鸟相伴归还。
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辨:辨识。
译:这其中包含着人生的许多意趣,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划节奏]
结庐(Id)/在/人境,而无/车马/喧(XUan)。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釆 菊/东篱(H)/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 意,欲辨(bian) /已/忘言。
译:我闲居之时很少欢乐,加之近来夜已渐长,偶尔得到名酒,无夜不饮。对着自己的 身影独自干杯,很快就醉了。醉了之后,总要写几句诗自乐。诗稿于是渐多,但未经选择和 编次。姑且请友人抄写岀来,以供自我取乐罢了。
二、立基础
[译诗意]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丛庐:构筑房舍。结,建造、丘筑。庐,简陋的房屋。人境:人聚居的地方。这里指朴素的FH园。“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 之间的交往S译:建造房舍在众人聚居之处,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二)轻松一刻:古诗拾趣,巧填植物名。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5.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6.人而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7.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暧鸭先知。
2.RH诗。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 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 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出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 为“陶谢”O
[知诗人]
作者: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私谥“靖丫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东 晋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辞赋家、散文家。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 现岀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 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一读:一读:初读诗歌,感知内容(读出“音韵美S注意字音、字形、重音、语气、 语调、节奏)
丄一写:抄写文常基础,批写段落大意(自主思考)
【自学径】
记文常(知人■论世)
[解诗题]
“饮洒"即喝洒。题目点明了诗歌的主要内容.本诗是陶渊明的组诗《饮洒诗二十首》 中的第五首。
[辨诗体]
1•古体诗。是唐代以来区别于近体诗(律诗.绝句)的一种诗体,有四言.五言、六言、七 言等形式,句数没有限制,每句的字数也可以不齐,平仄和用韵都比较自由,也叫古诗或古 风Q
(五)“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
1.此中:此地此时的情和境,也指隐居生活。
2.“真意”指诗人从自然与人的和谐景象中悟到的自然意趣,它包含了大自然淡泊闲逸、 自由随性、各有所归的意趣,也包含了物我合一、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意趣。
3.总结全诗。表明作者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頁•谛,又何须用语言表达。它只能体会却难 以言传。后来多用来表达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与''此时无声胜有声”相似。
4.这两句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意境?
“采菊”是俯,“见南山”是仰,俯仰之间,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 相合,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主观情感与外界客观景物融为一体),表现出诗人悠 然淡泊、超脱于世俗之外的情怀。
5.为何偏采“菊” ?“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1)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为“花之隐逸者也”,“晋陶渊明独爱菊”。苏轼一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一耿介;郑思肖一一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 中一一髙洁。唐元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尔:这样。概指前面两句。心远:心情闲适, 心境高远。
译:你问我为何能够这样?只要心远离尘俗,自然觉得住处僻静了。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东篱:东边的篱笆,后多象征远离尘俗。悠然:自得的样子。
译:采摘菊花在东篱之下,闲适地遥望南山。
欧阳修还说:“吾爱陶渊明,爱洒又爱闲。"
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在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中,把陶渊明引为知己。在《水龙 吟》词中说:“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
[查背景]
这是他辞去彭泽县令归隐出园之后,“闲居寡欢S“既醉之后”的作品,主要表现隐居 生活的情趣。
《饮洒》小序:余闲居寡欢,兼比(近来)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 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选择编次)。遂命故人书之, 以为欢笑尔。
赏析特色動积累(怎么写)(文学性)
丄三读:诵读诗歌,赏析特色(读岀情感)
丄三写:仿写句段篇章,总写体会反思(深入探究)
【赏文亭】
9.赏写法
融景.理为一体,意境深远含蓄。
全诗以平易朴素的语言写景抒情叙理,形式和内容达到髙度的统一,无论是写南山傍晚 美景,还是或抒归隐的悠然自得之情,或叙出居的怡然之乐,或道人生之真意,都既富于情 趣,又饶有理'趣。
4•点明主旨。体现了诗人安贫乐道.与自然神游的髙尚品徳和审美情怀。
六、探主题
本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物的描写,表现了诗人远离世俗.悠然自得的心境.反映 出诗人厌恶官场,决心归隐.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匚
七、绘板书
情景相融悠闲自得
无车马喧-生活宁静
心远地偏-内心恬淡
采菊悠然-闲适自在
山气鸟飞-生命真谛
【拓展林】
3•在405年四十一岁时弃官归田,此后一直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孟浩然,李白,杜甫,白居易,仰慕陶渊明人品尤其李白那种“安能催眉一脉相承的。
苏东坡一生把陶渊明当成良师益友,不但爱好其诗,更仰慕他的为人。晚年在《与苏辙 书》中说:“深愧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W
8.沾衣欲湿(杏)花雨,吹而不寒杨柳风。
2.“悠然”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3.苏轼这样评述:“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 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你怎么理解苏轼的这段话?说说你的想法。
4.这两句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意境?
5.为何偏采“菊” ?“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四)“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2)陶渊明爱菊,常松菊自比寄寓了自己孤芳自赏.髙洁傲岸的品格:他也爱采菊悠然自 得的生活,包含着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世俗、回归自然的志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