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欣赏笔记
1《堂·吉诃德》的作者创作的文艺复兴背景骑士精神创作意图主要人物及其形象分析叙事线索反讽的艺术手法现代小说的开端
2《巴黎圣母院》浪漫主义作者的历史地位对照原则及其在作品中的具体体现3现实主义文学的两种倾向两大高峰及其作品举例
4《双城记》的作者创作意图主要人物故事梗概狄更斯式人道主义主题思想故事的网状结构
5《简·爱》的作者主题思想主人公形象分析叙述模式通俗文学元素的借鉴6《红与黑》的作者主副标题的内涵作品主题的性质主人公形象分析
7《高老头》的出处作者高老头式的父爱认识拉斯蒂涅与于连的比较对“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手法的理解及举例说明
8《安娜·卡列尼娜》作者主要人物造成安娜悲剧的原因“伸冤在我,我必报应”的含义
9《老人与海》作者主人公硬汉形象冰山原则思想内涵
外国文学选修课考试复习内容解答
1《堂·吉诃德》主要人物及其形象分析:堂吉诃德①滑稽可笑的疯子:痴迷于骑士小说,神经错乱,失去理性,模仿骑士言行,游侠冒险,闹出许多令人捧腹的笑话。
②可敬可悲的英雄:可敬在始终怀抱铲除不平、扶危济困、悲天悯人的博大胸襟,具有固守信念、勇于牺牲、百折不挠的高贵品质。
可悲在他单枪匹马的孤独,想用落伍的中世纪骑士道来实现先进的社会理想,而这种理想又不能被时人理解。
故事模式和叙事方式:游侠骑士小说的故事模式,以人物游踪事迹为线索的单一叙事模式。
2《巴黎圣母院》对照原则及其在作品中的具体体现:
“对照原则”就是将形式或内容相反相对的人或事物放在一起形成比照,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善者自善,恶者自恶;从而使艺术形象更加生动鲜明的一种基本的文学表现手法。
雨果不但将其理论化加以大力提倡,而且在《巴黎圣母院》的创作中成功地应用了“对照原则”,使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情节冲突紧张跌宕,场面描写色彩强烈,给人印象深刻、过目不忘。
主要体现在人①物形象对照②情节和场景对照两个方面。
(具体展开)
3现实主义文学的两种倾向两大高峰及其作品举例:
分为内倾性和外倾性,前者如《红与黑》,后者如《高老头》。
两大高峰为巴尔扎克和列夫·托尔斯泰
4《双城记》的创作意图:殷鉴之作:有感于当时英国危机四伏的政治气氛,欲借此作引起英国统治者警戒,达到呼吁改良,缓和社会矛盾的目的。
狄更斯式人道主义:是以个体人为本思想一种具体体现。
同情下层百姓的悲苦和不幸,谴责为富不仁者的暴行。
寄希望于富人阶层的良心发现和大发慈悲来改变下层人的命运。
倡导宽容博爱仁慈的基督思想,以德报怨,以爱化恨,用温和的改良主义达成双方的和解和共存。
这是文学家为社会矛盾开出的幻想性治理药方。
故事的网状结构(对其他作品故事结构的归纳和比较):通过众多情节线索有机交织,形成纵横交错的情节网络,立体展现生活的横截面。
(以《双城记》和《高老头》故事线索来说明)
5《简·爱》主题思想:女权主义的宣言;反映了英国十九世纪丑恶不公的社会现实和拜金主义风气。
主人公形象分析:她虽是出身贫寒,相貌平平的平民女子,却敢于反抗,忠于理想,拥有知识,渴望独立,富有主见,蔑视金钱和权贵,追求平等和尊严,是在平静和忍耐的外表下有一颗真诚火热的心,矢志不渝地追寻着真正的爱情和幸福,是一位觉醒的全新女性形象。
叙述模式:第一人称的自传体叙述模式
阅读赏析:“`我告诉你我非走不可!'我回驳着,感情很有些冲动。
`你难道认为,我会留下来甘愿做一个对你来说无足轻重的人?你以为我是一架机器?——一架没有感情的机器?能够容忍别人把一口面包从我嘴里抢走,把一滴生命之水从我杯子里泼掉?难道就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个子瘦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了?——你不是想错了吗?——我的心灵跟你一样丰富,我的心胸跟你一样充实!要是上帝赐予我一点姿色和充足的财富,我会使你同我现在一样难分难舍,我不是根据习俗、常规,甚至也不是血肉之躯同你说话,而是我的灵魂同你的灵魂在对话,就仿佛我们两人穿过坟墓,站在上帝脚下,彼此平等——本来就如此!'”体会这一段所表现出来的人物的个性特征和对爱情的认识。
6《红与黑》的标题内涵:即“红与黑”的象征意义
红——拿破仑时代军队的红制服;瑞那夫人的血。
黑——王朝复辟年代僧侣的黑衣;玛蒂尔特的丧服。
(分别从政治主题和爱情主题去加以理解,具体展开)
副标题“1830年纪事”:1830前后正是拿破仑倒台王朝复辟时期,作者意欲通过于连的故事,展示那个时代政治的现实和实质。
作品主题的性质:一部以爱情故事为线索的政治小说。
主人公形象分析:⑴是一个王朝复辟时期受压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个人奋斗的典型和代表:他出身低微贫穷,却已受拿破仑革命的影响,具有了一定的平等反抗意识和强烈的扬名显身、飞黄腾达世俗欲望,然而在等级森严、制度腐败的特权社会里,像他这样的青年只有靠妥协虚伪的手段才能达到目的,但这个处心积虑的人终因不愿出卖灵魂,放弃尊严,遭到上流社会封杀而失败。
⑵同时也是一个性格复杂、充满矛盾式的人物:表面上谨慎服从,骨子里高傲反抗,既自尊自爱、真诚勇敢又自卑怯懦、虚伪狡诈,既充满激情又富于冷静,既独立自主,又时时表现出屈从依附。
7《高老头》的出处:与《欧也妮葛朗台》一样都出自《人间喜剧》
高老头式的父爱认识:伟大无私痴情崇拜物质满足荒唐可悲(结合自己的亲身经验,给以评价)
拉斯蒂涅与于连的比较:相似点⑴出身和本性(2)野心和手段,都是那个时代普通青年个人奋斗的典型,打着那个时代的烙印。
不同点(1)才干和抱负(2)最终的抉择及其原因。
对“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手法的理解及举例说明: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手法: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普遍重视人物与环境的关系,认为人是社会环境的产物,主张通过对典型社会历史环境中典型人物性格形成过程的描写,全面真实的展示现实生活及其本质和整个时代面貌。
巴尔扎克的创作突出体现了这一原则,《高老头》中拉斯蒂涅的野心家性格蜕变形成过程就与他所处的对比悬殊的巴黎上下层社会唯利是图的利己主义风气息息相关:拉丁区的伏盖公寓破败寒酸,是下层人物的寄居之地;圣日耳曼区古老
的鲍赛昂府华丽典雅,是上流社会贵族“领袖”的府邸。
当拉斯蒂涅鲍赛昂夫人处回到栖身的伏盖公寓时,环境的强烈对比格外刺激着他的野心,使已经享受过上流社会生活的他再也不肯自甘贫贱,在拉斯蒂涅性格演变过程中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
高老头惨死前人们的种种表现,包括高老头的女儿女婿、伏盖太太以及冷漠的房客等,一方面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另一方面也使他彻底认识了现实社会,这种恶劣环境引起的他的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最后使他下决心与巴黎社会“拼一拼”,也就完成了这一形象的塑造。
《红与黑》中于连矛盾个性的形成也和他所处的复辟王朝表面上的猖狂和资产阶级暗地里壮大的时代环境相吻合。
(需具体展开论述)
8《安娜·卡列尼娜》造成安娜悲剧的原因:客观方面上流社会的虚伪残酷,卡列宁的虚伪麻木,沃伦斯基的不坚定、动摇;主观方面安娜本人渴望真诚,追求自由的个性特点。
(展开分析各方面)
9《老人与海》硬汉形象:“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是作者塑造的一系列具有勇于挑战自我,临危不惧,在死亡面前保持优雅风度的斗士形象。
桑地亚哥就是这一形象的哲理性升华,他的境遇就是人类无法逃避的命运,而他的选择就是人类存在的真谛。
冰山原则:“冰山在海里移动,它之所以显得庄严宏伟,是因为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
”是海明威用冰山在大海中存在的形态特征对自己所遵崇的简洁有力、含而不露叙事风格的一种形象概括。
这种风格具体表现在:电报式语体;高度感性化表达;时间高度集中的叙事模式。
思想内涵:人不可摆脱失败的悲剧命运,但人要勇敢的面对失败;对对手和命运怀有一种超越性欣赏的审美态度。
阅读赏析:“他明白他如今终于给打败了,没法补救了,就回到船梢,发现舵把那锯齿形的断头还可以安在舵的狭槽里,让他用来掌舵。
他把麻袋在肩头围围好,使小船顺着航线驶去。
航行得很轻松,他什么念头都没有,什么感觉也没有。
他此刻超脱了这一切,只顾尽可能出色而明智地把小船驶回他家乡的港口。
夜里有些鲨鱼来咬这死鱼的残骸,就象人从饭桌上捡面包屑吃一样。
老人不去理睬它们,除了掌舵以外他什么都不理睬。
他只留意到船舷边没有什么沉重的东西,小船这时驶来多么轻松,多么出色。
船还是好好的,他想。
它是完好的,没受一点儿损伤,除了那个舵把。
那是容易更换的。
……那么是什么把你打败的,他想。
`什么也没有',他说出声来,`只怪我出海太远了'。
”体会这一段中所反映的老渔夫对“失败”内涵的独特理解以及作者叙事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