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基重点整理

马基重点整理

马克思主义的含义①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 马主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 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主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②从它的阶级属性讲 马主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③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 马主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特定的阶段——机器大工业的社会化生产的新的阶段。

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熟和基本矛盾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根本的社会经济根源。

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及其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者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内容: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理解,即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也是人们对人和世界关系的总体把握。

哲学是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的统一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意识和物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两个对立派别)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存在决定思维);唯心主义:意识决定物质(思维决定存在)。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②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可知论、不可知论)可知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者不能被完全认识的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列宁对物质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使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和过程的哲学范畴。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一方面,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一不是处在运动中。

另一方面,世界上也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

形而上学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和唯心主义后者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

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静止的物质运动在一定的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时间、空间及其特征: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

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

物质的空间特性通常以两种形式表现出来:体积、空间位置。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时间和空间是内在统一不可分离的(四维时空概念)。

社会物质性主要表现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从根本上说,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什么也没有。

一切事物,现象的共同本质和本原是物质,意识或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含义 ①马主哲学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立场 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②马主哲学坚持辩证的唯主一元论立场 认为是姐的物质统一性是多样性、变动性中的统一。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首先 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其次 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最后 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只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 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联系的客观性。

本身固有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反对用主观臆想的联系代替客观的真实的联系。

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每一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也不能孤立地存在,都是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的;联系又具有多样性,主要形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等。

普遍联系原理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准:是否符合客观规律,适应历史前进方向,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而不是事物的集合体。

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原因1. 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生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它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经不适应环境迎合客观条件的变化。

2.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败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①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②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第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矛盾的相互排斥、否定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从而使旧事物发展成新事物。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无条件性、绝对性。

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有条件性、相对性。

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 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 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没有离开个体的共性 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体。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主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质、量、度的概念质: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度: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 第一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辩证的否定观的基本内容: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都顶,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想新事物转变;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内容是: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从而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

如果割裂了二者的统一,会导致循环论和直线论的错误。

把握否定之否定规律,坚持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对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要坚信社会主义的前途是光明的,其次,要准备走曲折的路。

规律: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根本特点:客观性)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第二章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