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村社会学课件第九章农村社会流动

农村社会学课件第九章农村社会流动

第九讲 农村社会流动
第一节 农村社会流动概述
一、农村社会流动的含义
农村社会流动是指农村社会成员在社会关系 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动。 它既表现为农村社会成员地位的变动,也表 现为农村社会成员社会角色的转换。
二、农村社会流动的类型
根据流动方向:
垂直流动又称纵向流动,是指社会成员在一 个阶层结构体系中不同阶层间的流动。 水平流动又称横向流动,是指社会成员在一 个阶层结构体系中同一阶层等级内部的位置 转移,主要表现为农村社会成员地域或职业 的变化。
第二,有助于促进农村发展。
1.通过从农村向城市、农业向非农职业的流动,农村 居民的收入得以增加,农村产业结构得以优化,从而 夯实经济基础; 2.通过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农民得以接触城市先进 的科学技术、经营理念与社会文化,从而有助于培养 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农村发展储 备丰富的人力资源; 3.在城市工作与生活过程中,通过与城市居民的互动, 农民的民主、自由、平等与法治意识得以增强。
在森严的等级制度下,农村社会成员一旦进入某 个阶层等级序列,就很难改变自己的身份,其结 果是农民之子世代务农,工人之子世代为匠,不 仅本人难以发生代内流动,其子孙后代也难以发 生代际流动。
第三,农民社会流动的途径极为有限。
1. 大量农业劳动者被束缚在土地之上,甚至被 剥夺了人身自由,他们除了隐匿、逃亡或出家, 几乎没有其他向非农职业流动的途径。 2.在高度排他的封建行会制度下,职业世袭、手 艺不外传的惯例决定了不同行业之间有很强的封 闭性,农业劳动者一般很难进入手工业者阶层。
根据流动参照点 代内流动是指个人一生中社会位置的变化, 其参照点是流动者本人最初的社会阶层地位。 代际流动是指下一代人相对于上一代人的社 会地位变动,其参照点是上一代人的社会阶 层地位。
根据引发流动的主要原因: 结构性流动是指主要由于生产技术或社会方 面的变革引起社会结构的大规模变迁,从而 导致人们社会地位的变化。 非结构性流动又称自由流动,是指主要因个 人原因而造成的个体地位、职业方面的变化 或地域变动。
三、农村社会流动的功能
(一)农村社会流动的正功能
第一,有助于形成一种新陈代谢、拾遗补缺和促 优汰劣的社会机制,促进社会阶层结构的合理化 与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
1.社会发展是建立在社会有机体新陈代谢基础之 上的,新陈代谢则主要通过社会流动来实现。 2.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市场转型与体制转 轨时期,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不可能 齐头并进,必然会出现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3.社会成员与其社会位置的匹配状态有好、中、 差之分,只有实现社会成员与社会位置的最佳匹 配状态,社会发展才有动力。
第二节 农村社会流动的历史演变
一、传统社会的农村社会流动
第一,社会流动规模周期性变化明显。
传统社会的农村社会流动就呈现出在流动规模上 与封建王朝兴盛或稳定程度成反比、与衰败或动 荡程度而正比的规律,也即是随封建王朝的治乱 兴衰而发生周期性变化。
第二,社会流动刚性较强,跨越等级界限的垂 直流动非常困难。
(二)农村社会流动的负功能
1.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可能引发甚至加 剧城市社会问题。
(1)可能对城市住房、交通、环境等公共资源造 成严重影响,加重城市负担。 (2)可能对城市劳动力市场产生挤压,加剧城市 人口的失业或就业问题。 (3)一些人可能因为找不到工作而流落街头并诱 发犯罪,影响城市安全。 (4)流入城市的农民在城市生活与工作中可能遭 受歧视和排斥,因而可能导致流动人口与本地居 民之间的对立和冲突,影响城市稳定。
第二,农村社会成员的垂直流动较为频繁,自 致性因素在农村社会流动占据主导地位。
在现代社会,那些受教育程度较高、富有探险精 神和创新能力的农村社会成员往往有更多的机会 实现向上流动。
底层人群向上流动困难 /programs/view/PdvAp aMqPec/

2.大量农村青壮劳动力涌向城市,导致不少农 村成为以留守妇女、儿童和老人为主体的空壳 村,可能影响农村社会发展。
(1)农村青壮劳动力的短缺可能影响农业劳动 生产率的提高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农村男性家庭成员长期在外工作,可能导 致留守妇女家庭劳动时间过长、家务负担过重, 农村老年人生活照料与精神慰藉缺乏,留守儿童 家庭照顾与身心教育不足,对家庭关系、家庭养 老与子女成长形成不利影响。
第一,农村社会流动经历了从大规模快速流 动向常态化稳定流动的发展历程。
所谓“常态化”是指,在工业化、城市化晚期, 农村社会流动的规模虽然有所下降,但随着社 会开放程度的提高和身份壁垒的消失,农村社 会成员职业变更或地域流动日益成为一种常态。 所谓“稳定流动”是指农民由农业经营者向非 农阶层的流出一般比较稳定,从农业中流出又 回流的比率大大下降。
第四,农民社会流动的自由度很低。
在户籍制度下,人口流动通常只有两种方式:
一是经国家许可,从原户籍地迁入新居住地,成 为新居住地户籍人口,即“人口正常流动”; 二是未经国家许可,采取隐匿或逃亡的方式,脱 离原户籍而流入新居住地,成为无户籍的“流 民”,即“人口非正常流动”。
二、现代社会的农村社会流动
第三,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有助于促 进城市发展。
1.为城市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2.促进了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分化,有助于推动城 市劳动力市场的职业竞争,为城市社会发展注入 新的活力。 3.满足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服务需要,有助于提高 城市生活质量。 4.增加了对城市基础设施、住房、教育、医疗等 方面的需求,客观上推进了城市化进程。
第三,国家对社会流动的控制大大减弱,农村 社会流动的自由度大大提升。
在现代民主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下,居住权、就 业权和迁徙权成为公民不可剥夺的社会权利,劳 动力成为可以自由交换的商品,农村社会成员的 自由流动也就成为一种常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