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名著导读》优秀ppt课件3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名著导读》优秀ppt课件3

• 关羽温酒斩华雄(卷之一《曹操起兵伐董卓》)。 • 张飞喝断长坂桥(卷之九《张益德据水断桥》)。
▪ 善用对比、烘托等手法。
• 刘备与曹操。 • 曹操与袁绍。 • 三顾茅庐.
▪ 缺点:“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 近妖。”(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十四篇)
《三国志读法》
▪ 古史甚多,而人独贪看《三国志》者,以古今人才 之聚(众)未有盛于三国者也。观才与不才敌,不奇; 观才与才敌,则奇。观才与才敌,而一才又遇众才 之匹,不奇,观才与才敌,而众才尤让一才之胜, 则更奇。吾以为三国有三奇,可称三绝:诸葛孔明 一绝也,关云长一绝也,曹操亦一绝也。
▪ 准笔记体的美学风味:饱经沧桑后的平易闲适的处 世态度。人生的最高境界并不在于功成名就,而在 于悠然地品味流逝的或正在流逝的生活片断。
开场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 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 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调寄《临江仙》
嘉靖本
八十五 诸葛亮舌战群儒 八十六 诸葛亮智激孙权 八十七 诸葛亮智说周瑜 八十八 周瑜定计破曹操 …… 九十五 曹孟德横槊赋诗 …… 九十九 曹操败走华容道 一 百 关云长义释曹操
毛本
▪ 第四十三回 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 第四十四回 孔明用智激周瑜 孙权决计破曹操 第四十五回 三江口曹操折兵 群英会蒋干中计 第四十六回 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 第四十七回 阙泽密献诈降书 庞统巧授连环计 第四十八回 宴长江曹操赋诗 锁战船北军用武 第四十九回 七星坛诸葛祭风 三江口周瑜纵火 第五 十 回 诸葛亮智算华容 关云长义释曹操
• 重视历史,总结经验。 • 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如“郑伯克段于鄢”。道德说教。 • 秉笔直书,扬善惩奸。“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忠奸分明。
▪ 内容影响
• 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 以博闻强记为能。注意材料取舍。 • 不同:史学重真实,文学重虚构。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 风格影响
• 语言简洁,叙事讲究技巧。 • 不同:史学重理智,文学重感情。环境描写。人物语言。
7.作 家 要 有 清 醒的 意识, 没有容 忍错误 的倾向 ,为社 会充满 思想活 力和精 神自由 做出自 己的贡 献。 8. 易 砚 制 作 工艺 由简到 繁,题 材日益 丰富, 制砚师 采用平 雕、透 雕等手 法,雕 刻出的 山水、 花卉、 人物、 名胜等 形象惟 妙惟肖 。
9. 易 砚 不 仅 成为 宫廷贡 品和传 世名砚 ,而且 受到了 王公贵 族、文 人墨客 乃至平 民百姓 的珍爱 ,这应 该是自 唐宋以 后的事 了。
艺术成就
▪ 虚构。章学诚“七分事实,三分虚构”。 ▪ 非凡的叙事才能:五条线索。隆中决策。 ▪ 精彩的战争描写:
• 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
▪ 人物塑造:具有特征化性格的艺术典型。
• 手法。
▪ 语言特点:“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人物塑造的手法
▪ 出场定型。 ▪ 反复皴染。 ▪ 多用传奇故事和生动的细节来突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3. 当 时 中 国 正值封 建社会 末期, 国力渐 衰,内 部危机 严重 4.电 脑 和 网 络 的迅 猛发展 ,给人 们提供 了许多 便利, 使人们 变得懒 惰而浮 躁,出 现了拼 凑、剪 接式的 文章。 5.文 艺 创 作 者 不能 把极端 个性的 东西展 现给观 众,也 不能把 属于极 端个人 的观点 强加给 大众, 使文艺 作品的 传播遭 遇障碍 。 6.作 家 要 承 担 起社 会责任 ,关注 大众的 艺术审 美品位 ,尊重 大众的 理解, 从而引 导大众 去感悟 真理, 提升大 众的思 想境界 。
感谢聆听,欢迎指导!
毛评本 第一回
那人不甚好读书,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 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 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中山靖王 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可知蜀汉是正统。姓刘名备,字玄 德。……家贫,贩屦织席为业。汉武用主父偃计,削弱宗藩,以致光 武起于田间,昭烈起于织席,可胜叹哉。家住本县楼桑村。其家之东 南,有一大桑树,高五丈余,遥望之重重如车盖。相者云: “此家必出贵人。”只为此一株桑,遂使南阳八百株桑不能独乐其乐。 玄德幼时,与乡中小儿戏于树下,曰:“我为天子,当乘此 车盖。” 叔父刘元起奇其言,曰:“此儿非常人也!”因 见玄德家贫,常资给之。好叔父。年十五岁,母使游学,尝师 事郑玄、卢植,与公孙瓒等为友。以上是玄德一篇小传。
准话本体
▪ 主要用于对刘备集团的描写。 ▪ 受民间文化影响较深。 ▪ 在装饰性描写方面浓墨重彩。虚构情节。 ▪ 经常使用悬念,以造成神秘感和传奇色彩。 ▪ 直接心理描写与第三人称限知叙事。 ▪ 追求诙谐效果。 ▪ 崇拜完美英雄。 ▪ 尊刘抑曹,追求道德化的情感满足。
嘉靖本
▪ 那人平生不甚乐读书,喜犬马,爱音乐,美 衣服,少言语,礼下于人,喜怒不形于色。 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生得身长七 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 耳,面如冠玉,唇若涂朱。中山靖王刘胜之 后,汉景帝阁下玄孙,……
思考
▪ 1、阅读《三国演义》、《三国志》。对两者 加以比较,谈谈你对《三国演义》“七实三虚” 的看法。
▪ 2、试分析《三国演义》的文体构成。 ▪ 3、试分析《三国演义》中的人才观念。 ▪ 4、谈谈你对《三国演义》中曹操这一艺术形
象的看法。
1. 西 方 资 本 主义迅 猛发展 ,急需 开辟更 大的商 品销售 市场和 原料产 地 2. 列 强 拥 有 强大的 经济实 力和船 坚炮利 的军事 优势
▪ 毛本:
• 从文字和思想两方面进行加工,成为定本。
《三国演义》的文体构成
▪ 准纪事本末体 ▪ 准话本体 ▪ 准笔记体
准纪事本末体
▪ 多用于刘备集团之外的描写。 ▪ “实录”,不作直接的心理描写。 ▪ 语言以理性见长,个性化程度较低。 ▪ 第三人称全知叙事。 ▪ 总结历史经验。 ▪ 不重道德评价。
准笔记体:
▪ 穿插了很多与历史进程无关的人和事。 ▪ 很多历史掌故为毛宗岗所加 。“事不可阙者,如关
公秉烛达旦、管宁割席分坐、曹操分香卖履、于禁 陵庙见画,以至武侯夫人之才、康成侍儿之慧、邓 艾凤兮之对、钟会不汗之答、杜预《左传》之癖, 俗本皆删而不录。今悉依古本存之,使读者得窥全 豹。”(毛本《凡例》十条,之三)
▪ 稗官传言:
• “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 说者之所造也。”(班固《汉书·艺文志》)
浩瀚的历史著作
▪ 按体裁分:
• 编年体:以时间为序 • 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 • 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中心
▪ 按作者分
• 正史:官修 • 稗史:野史杂传。
史学对文学的影响
▪ 刘知己 《史通》:“史有三长,才、学、识。” ▪ 思想影响
▪ 形式:长篇章回小说。 ▪ 风格:
• “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 追求信与美的统一。
▪ 思想:
• “义”。演义,演说故事中包含的道理。
▪ 作品:
• 《三国演义》为开山之作。此外作品甚繁,如蔡东藩的 历代通俗演义等。“其浩瀚几与正史分签并架。”
《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
1、历史资料阶段: 陈寿《三国志》 、裴松之《注》。 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 三 国 演 义 》
一、中国古代小说与历史的密切关系
▪ 1、悠久的史官文化 ▪ 2、浩瀚的历史著作 ▪ 3、史学与文学的异同 ▪ 4、宋元时期的讲史平话 ▪ 5、明清时期的历史演义
悠久的史官文化
▪ 史官记录:
• 左史记言(《尚书》、《国语》) • 右史记事(编年体《春秋》)。
▪ 瞽史讲诵:
• 《左传》(《春秋左氏传》)
人物形象分析
▪ 诸葛亮:“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智 绝”
▪ 关羽:“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义绝” ▪ 曹操:“古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奸绝”

诸葛亮
长出两三 使师朝顾杜 英未开频甫 雄捷济烦《 泪身老天蜀 满先臣下相 襟死心计》 。,。,
关羽
曹操
▪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 智足以揽人才而欺天下。
毛评本第一回 曹操的出场亮相
为首闪出一将,身长七尺,细眼长髯,官拜骑都尉,沛 国谯郡人也:姓曹,名操,字孟德。忽然飞来。操父曹嵩,本 姓夏侯氏,因为中常侍曹腾之养子,故冒姓曹。曹嵩生操, 小字阿瞒,一名吉利。曹操世系如此,岂得与靖王后裔、景帝玄孙同日 论哉!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操有叔 父,见操游荡无度,尝怒之,玄德之叔父奇其侄,曹操之叔父怒其侄: 都是好叔父。言于曹嵩,嵩责操。操忽心生一计,见叔父来, 诈倒于地,作中风之状。叔父惊告嵩,嵩急视之。操故无 恙。嵩曰:“叔言汝中风,今已愈乎?”操曰:“儿自来 无此病;因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欺其父、欺其叔,他日安 得不欺其君乎?○玄德考其母,曹瞒欺其父、叔,正邪更别。嵩信其言。 后叔父但言操过,嵩并不听。因此,操得恣意放荡。…… 汝南许劭,有知人之名。操往见之,问曰:“我何如人?” 劭不答。又问,劭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 二语定评。操闻言大喜。
2、民间流传阶段: 说话:《三国志评话》、《三分事略》 戏曲:关汉卿《单刀会》等。
3、文人改编阶段: 罗贯中。李卓吾。毛宗岗。
版本
▪ 嘉靖本:
• 24卷,240则,每则前有七言一句的小目。。
▪ 李卓吾评本:
• 将240则合并为120回,回目也由单句变为 双句。
▪ “志传”系统:
• 穿插着关羽次子关索(或花关索)一生的故事。
宋元时期的讲史平话
▪ 宋代“说话四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小说,说经,讲史,合生
▪ 内容:
• “讲史书,讲说前代书史文传、兴废征战之事。” (《都城纪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