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教案
班级:20131-2班
教师:熊章强
时间:2003.4-7月
第一堂课
教学内容:绪论
1.地震勘探方法简介
2.浅层地震勘探的发展与展望
教学要求:
使学生对地震勘探反射波法、折射波法和透射波法等三种方法有概要了解,掌握浅层地震勘探的特点及应用范围,了解浅层地震勘探的发展过程以及将来的发展趋势。
教学过程:
1. 浅层地震勘探的特点及应用范围是本章重点;
2. 讲清浅层地震勘探学习的重要性与学习的特点。
教学手段:
板书讲授。
第二堂课
教学内容:地震勘探的理论基础
1. 弹性理论概述
2. 地震波的基本类型
教学要求:
1.要求学生掌握弹性介质与粘弹性介质以及各种弹性参数的概念,理解波动方程及初始条件中各物理含义。
2.了解地震波动的形成,掌握纵、横、面波的形成及其特点。
教学过程:
1. 纵、横、面波的形成及特点以及地震波的反射、透射和折射是本章重点。
教学手段:
板书讲授。
第三堂课
教学内容:地震勘探的理论基础
1.地震波的反射和透射
2.折射波的形成
教学要求:
掌握运动学的几个基本概念,理解地震波的反射、透射和折射,了解在弹性分界面上波的转换和能量分配。
教学过程:
重点讲授地震波的反射、透射和折射,
教学手段:
板书讲授。
第四堂课
教学内容:地震勘探的理论基础
1.在弹性分界面上波的转换和能量分配
2.地震波的衰减
3.地震波的频谱
教学要求:
掌握动力学的几个基本概念,理解地震波的频谱和地震波的衰减。
本章理论及公式推导较多,讲解时应尽量简明扼要、思路清晰,着重对基本概念及物理意义的讲述。
教学手段:
板书讲授。
第五堂课
教学内容:地震勘探的理论基础
地震勘探的分辩率
教学要求:
掌握纵向分辩率和横向分辩率的概念。
教学手段:
板书讲授。
5. 掌握纵向分辩率和横向分辩率的概念。
教学建议:
第六堂课
教学内容:地震勘探的地质基础
1.岩、土介质的一般波速特征及影响因素
2. 地震介质的划分
3. 地震地质条件
教学要求:
1.了解岩、土介质的一般波速特征和影响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地质因素
2. 掌握均匀介质、均匀层状介质和连续介质的概念
3. 了解浅层地震地质特点
教学建议:
岩、土介质的一般波速特征及影响因素及浅层地震地质特点是本章重点.
教学手段:
板书讲授。
第七堂课
教学内容:地震波的时距关系
1. 直达波及折射波时距方程和理论时距曲线
教学要求:
1. 掌握直达波、水平层状介质中折射波和倾斜界面折射波时距曲线的特点,理解弯曲界面折射波及垂直构造折射波时距曲线的特点。
教学建议:
1. 折射波、反射波时距方程和时距曲线是本章重点。
教学手段:
板书讲授。
第八堂课
教学内容:地震波的时距关系
2. 反射波时距方程及理论时距曲线
教学要求:
2. 掌握水平界面反射波时距曲线和正常时差的概念,掌握倾斜界面反射波、水平层状介质条件下反射波时距曲线的特点,了解复杂情况下的反射波时距曲线的特点。
教学建议:
强调讲清各种波(包括直达波、折射波、反射波、特殊波)的运动学特点,以及时距曲线的特点及相互关系。
教学手段:
板书讲授。
第九堂课
教学内容:地震波的时距关系
1. 特殊波时距曲线
2.τ-P域内各种波的运动学特点
教学要求:
3.理解连续介质中的曲射线方程公式及物理含义,了解连续介质中的回折波时距方程及各种波的时距曲线的特点。
4. 掌握全程多次反射波和绕射波时距曲线的特点。
5.掌握τ-P域内各种波的运动学特点。
教学建议:
2.强调讲清各种波(包括直达波、折射波、反射波、特殊波)的运动学特点,以及时距曲线的特点及相互关系。
教学手段:板书讲授。
第十堂课
教学内容:浅层地震勘探仪器简介
1.仪器的特点及主要组成部分
2. 常用浅层地震仪介绍
2.数字叠加式浅震仪主要部件介绍
教学要求:
1.了解浅层地震勘探对仪器的要求以及地震仪的主要组成部分
2.了解模拟叠加式及数字叠加式浅层地震仪的特点
3.掌握记录系统、回放系统及控制与显示系统的概念
教学过程:
1.检波器的工作原理及数字叠加式浅层地震仪的特点是本章重点。
2.讲清楚浅层地震勘探对仪器的基本要求和特殊要求。
教学手段:
板书讲授。
第十一堂课
教学内容:野外工作方法与技术
1. 地震测线布置及观测系统
2. 地震波的激发和接收
教学要求:
1.了解地震测线的布置原则和布置形式,掌握观测系统的概念、观测系统的图示方法,掌握反射波法观测系统和折射波法观测系统。
教学建议:
1.折射波法和反射波法观测系统以及多次覆盖技术是本章的重点。
第十二堂课
教学内容:野外工作方法与技术
1.地震波的激发和接收
3. 有效波和干扰波
教学要求:
2.了解地震波的激发和接收条件。
3.掌握有效波和干扰波的概念,了解各种干扰波的来源和特性及干扰波调查的方法。
第十三堂课
教学内容:野外工作方法与技术
3.抗干扰技术
教学要求:
4.掌握组合检波、多次覆盖、垂直叠加和频率滤波的概念,了解组合检波的实现过程,掌握多次覆盖方法技术,了解抗干扰与分辩率的关系。
第十四堂课
教学内容:野外工作方法与技术
. 两种有效的浅层地震反射技术
4. 6. 地震波速度的野外测定
教学要求:
教学要求:
5.掌握最佳窗口技术和最佳偏移距技术。
6.掌握PS测井工作原理。
教学建议:
1.折射波法和反射波法观测系统以及多次覆盖技术是本章的重点。
1.强调讲清组合检波、多次覆盖、垂直叠加和频率滤波四种方法的基本概
念及其特点,以及它们压制干扰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