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纯音乐与标题音乐

纯音乐与标题音乐

我们所说的“纯音乐”,专指音乐史、音乐美学术语上的含义:“绝对音乐指纯音乐,跟音乐自己以外的事物无关,尤其跟其他艺术门类不发生联系,也就是说,不企图使语言的形式和内容变成音乐,不企图模仿、描画或摹绘抽象物与具体物,不企图描述或表现情绪或情感,而且也不管时间、地点和场合。

这样,具有自己的法律的音乐,与它的存在和表达,就建立在音乐的形式和格局这样一种自律的基础上
如何定义纯音乐?不管如何定义恐怕都难与标题音乐作对应比
较?
这个“纯音乐”(或曰“绝对音乐”),是相对于“标题音乐”而言的--这也是最通常的一种看法。

在浪漫派音乐产生之前,我们似乎并不需要这两个词。

尽管我们也能从古典、巴洛克,甚至更早期的音乐中找到一些可以界定为“标题音乐”的作品,但浪漫派之前的作品基本上可以归属于“纯音乐”。

“纯音乐”概念的形成和被明确,应该和“标题音乐”的出现紧密相连。

我曾以为这个说法最早出自于奥地利著名音乐批评家汉斯立克。

我在他的名作《论音乐的美》中不仅看到这样的句子:“只有器乐才是纯粹的、绝对的音乐”,而且他在书中详尽论述了纯音乐(即他所推崇的音乐)的内涵和美学价值。

后来才知道这个词可能更早地出现于他的宿敌瓦格纳的一部著作(当时他用的是“绝对音乐”一词)。

作为勃拉姆斯、瓦格纳同时代的人,汉斯立克是纯音乐的坚决支持者,而勃拉姆斯与瓦格纳正好是浪漫派时期两大阵营中的两个重要代表。

对于“纯音乐”和“标题音乐”,如果我们用的是英文表述,可能不容易产生某些误解或歧义。

“纯音乐”被称为Absolute Music,所以也叫“绝对音乐”;“标题音乐”则叫做Programme Music。

注意,不是Music with Title,而是用的“Programme”一词。

这个词与其说是“标题”的意思,不如说倾向着“纲领”的含义。

所以我们不能(由中文表述)顾名思义地认为“标题音乐”指的是带有“标题”的音乐。

对于“Programme”,“标题音乐”的代表人物李斯特曾有过一个很明确的定义:“作曲家写在纯器乐曲前面的一段通俗易解的话,作曲家这样做是为了防止听音乐的人任意解释自己的曲子,事前指出全曲的诗意,指出其中最主要的东西。

”所以,一些看上去有着明显“标题音乐”标题(这当然首先排除了那些只说明调性调式和体裁形式的标题)的作品,从严格意义上并不能划到“标题音乐”当中去。

比较典型的就是您提到的勃拉姆斯的那首著名序曲:《学院节庆序曲》,还有它的姐妹篇《悲剧序曲》。

它们与门德尔松的《芬格尔山洞》及柴科夫斯基的《一八一二序曲》这样的标题音乐的代表作是完全不同的。

尽管它们都属于“音乐会序曲”,但前者的标题充其量只是暗示了一种气氛、色彩或情绪,后者却可能与文学、民间传说或历史事件相关联,明显地强调描绘性。

倒是有将勃拉姆斯的《学院节庆序曲》和《悲剧序曲》归类为性格序曲的,大抵指的也是上面所说的意思。

我觉得如此说来标题音乐不该成为纯音乐的对应物,因为那标题不是音乐作品本身,而只是一种前置性的解读。

其作品本身还是符合
那所谓“二个无关联三个不企图一个不管”的原则的。

也许,你立即会说,正是这种前置性的解读反映了一种″企图″,从而这个作曲家就成了一隻非纯音乐的鸡,其下的蛋当然不可能是纯粹和绝对的了。

那末我要问的是:有那一个作曲家的作品没有一种前置性的解读?标题音乐因为有李斯特定义了的:“作曲家写在纯器乐曲前面的一段通俗易解的话,作曲家这样做是为了防止听音乐的人任意解释自己的曲子,事前指出全曲的诗意,指出其中最主要的东西。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