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欧美导演电影赏析

欧美导演电影赏析

心思缜密的导演本·阿弗莱克《逃离德黑兰》影评《逃离德黑兰》(《Argo》)是一部由导演本·阿弗莱克自编自导自演的根据美国真实的历史事件改编的电影。

这部电影获得了第八十五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剪辑、最佳改编剧本,第66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导演、最佳影片等多达13个奖项,在北美上映一周票房就达到2010万美元,口碑颇好,本·阿弗莱克也从一个陨落的演员成为一线导演,再次回到大众眼前。

本·阿弗莱克能够凭借Argo名利双收完完全全是凭借着他缜密的设计,精心的谋划,通过这部电影可以看到他的睿智。

这一部电影被称为是政治惊悚片,较大程度的还原了历史事件的真实性,情节紧凑,扣人心弦,是一部成功的历史题材的商业片。

它讲述的是1979年,为了迫使美国政府将逃往美国治病的前伊朗王引渡回国,伊朗革命军冲入美国驻伊朗德黑兰大使馆挟持馆内工作人员并予以威胁,有六名人员侥幸逃脱,美国中央情报局(CIA)高层委派特工Tony Mendez将六人伪造成在伊朗拍摄电影的加拿大人并带回国内的故事。

“政治”性体现在它的取材是一个美国重大政治事件。

所有历史题材的电影都要面临“生活”和“艺术”的较量,俗话说“艺术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如何把握好电影的真实度和电影创作的戏剧性是一个导演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本·阿弗莱克选择1979年这个事件作为蓝本很大程度上是看到了这个事件本身具有戏剧性,他已经有了基石,就要看他如何建造这所新居。

和许多拍历史题材电影的导演一样,如导演斯蒂芬·弗雷斯拍摄《the queen》的时候穿插戴安娜王妃生前的视频资料,本·阿弗莱克在片头用了真实的影像资料介绍历史背景,算是一种抛砖引玉的手法,将历史史实过渡到电影戏剧化表现。

在后续的情节中,他也努力的还原史实,在片尾的真实照片中可以看出很多电影场景包括人物造型几乎可以说是原封不动的还原了。

片中人质被蒙上眼睛进行模拟枪决的画面也是真实的,表现人质所受的强大的精神折磨。

但是,作为一部商业片,为了吸引眼球,为了体现“艺术高于生活”的审美情趣,它注定了会有不真实的成分。

比如这部电影最后的一分钟追逐是虚构的,是导演为了提升紧张度自行增加的桥段。

为了让电影获得大多数人,尤其是美国人的青睐,本·阿弗莱克也存在抛却历史,在电影中大唱赞歌卖乖讨好的嫌疑。

电影为了迎合美国当局,存在抹黑伊朗的现象,夸大了伊朗暴乱,一定程度上丑化了伊朗人。

事实上当时的背景是美国为了巩固自己在中东的战略地位,暗中协助巴列维推翻伊朗民主政权,巴列维奢侈无度并且实行恐怖政策激发民愤,美国自食其果,片头却将美国的责任一笔带过,将所有责任都推给了巴列维,整部影片都将美国政府设为受害方,有自我维护的成分。

另外,挟持美国大使馆的工作人员的是伊朗的一些学生而非革命军,可能导演是为了将事件升级,增加紧张度,可是这里的确篡改了历史,歪曲了事实。

片中的伊朗人和美国特工相比也显得有些愚笨和冲动。

这些都导致了伊朗当局的强烈不满,伊朗禁播了这部电影甚至打算拍一部名为《总参谋部》的电影澄清事件真相。

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第一次出现由总统夫人来颁奖,这无疑暴露了美国政府针对中东的政治用心,另一方面也反应了导演本·阿弗莱克这一部电影成功的讨好了美国官方,获奖是可以预料到的。

这部电影带有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

从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开始个人主义的英雄文化就被普及开来,美国当时作为新生国家,为了开疆拓土就需要一种国民意识引领美国人积极进取,因此英雄主义诞生并影响至今。

在美国电影中时常看到英雄主义,如《超人》、《蝙蝠侠》、《蜘蛛侠》等都是利用了美国人个人主义崇拜的心理。

英雄题材的电影合乎广大美国人的审美情趣,这也是为什么美国英雄题材的电影永远卖座的原因。

本·阿弗莱克也利用了这种心理来迎合观众的喜好,他将特工Tony设为不畏艰难险阻的最大英雄,让他来拯救6个被困人员,他更是有心计的将这次事件的最大功劳给了美国中中央情报局。

片中说英国人和新西兰人拒绝接收这6个人,事实上新西兰驻伊朗大使的克里斯·毕比以及使馆秘书理查德·西维尔为他们提供藏身之所并协助他们逃亡。

有说加拿大收留了逃出来的六个人之后忍受不了这么大的风险,要把他们赶出去,所以CIA才铤而走险派人营救,他将最大功臣加拿大驻伊朗大使Ken Taylor设为次要人物,除了伪造护照外无所作为,弱化了加拿大政府的功绩,最终让CIA颇为大气的将功劳“让渡”给加拿大,让美国呈现出不贪名夺利的伟大的无名英雄的光辉形象。

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评价这部电影有所夸大,他认为这6人能够逃出来,90%要归功于加拿大人。

这总总迹象都是抬高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形象的表现。

除此之外,这部电影极大程度的讨好了好莱坞的大众们。

本阿弗莱克是曾经游走在好莱坞灯红酒绿中的“浪子”,他深刻知道好莱坞这个地方已经腐朽堕落不堪,到处充斥着庸俗、势利的人,一方面他邀请一些老戏骨作为配角,如饰演好莱坞著名化妆师约翰·钱伯斯的约翰·古德曼和艾伦·阿金饰演假制片人,利用他们的资深好莱坞人的身份说出讽刺好莱坞的台词,这是一个很有深意的设计,使台词更有说服力,另一方面他给人一种好莱坞电影人拯救人质、拯救美国、甚至可以拯救世界的印象,这样就给好莱坞人赐予了一道美好的光辉,鼓舞灰心的好莱坞人,自然他们心情舒爽,奖项也就到手了。

这些都可以表现出本阿弗莱克的精明。

这部电影的“惊悚性”体现在事件的突发性和紧迫性,在电影上体现的是导演对节奏的把握。

本•阿弗莱克在《城中大盗》中表现不俗,有人觉得《逃离德黑兰》相较于《城中大盗》而言显得逊色,但是《城中大盗》只获得了第83届奥斯卡最佳男配角的提名,而《逃离德黑兰》却收获颇丰,这之中的原因值得思考。

我本人更喜欢《逃离德黑兰》,虽然《城中大盗》惊悚的成分更多,节奏更紧凑,但他只有89分钟,而Agro有120分钟,它的紧张细分较短,反而显得影片更有张力,使导演设计的最紧张的地方发挥到最大的作用,更让人神经紧绷。

本·阿弗莱克曾经在大学修读中东研究系,不过不到一年就辍学了,他主修中东国际事务研究,因此他对这部电影的背景比较熟悉,所以将这部电影改编和剪辑的非常巧妙,几乎每个环节都掌控的特别好,整体感觉是有点惊心动魄的味道。

电影一开始就简洁的介绍了事情发生的历史背景,让观者很快的进入情节设定;用画稿和历史影像资料穿插的方式非常巧妙地将虚幻和真实结合在了一起,体现了“改编”的独具匠心。

在这个地方用画稿不是突发奇想,这些画稿和影片后面伪装的拍摄组用的电影取景插画板相呼应,很有心计的映射了后面要发生的一些内容,这使影片前面有些突兀的历史材料较好的融入整部电影的大环境中。

介绍完背景后进入正片,首先呈现出伊朗人暴动的画面,这与大使馆里的工作人员焦躁惶恐的画面相交错,动静相较,气氛十分紧张。

接着电影转到美国,讲述美国中情局和白宫如何商讨营救策略,男主公Tony伙同好莱坞的一名化妆师和一名老牌演员如何伪造一个加拿大电影组,故事进行到这里步调减缓,并穿插了一些搞笑的台词,让原本紧张的气氛缓和下来。

到Tony来到德黑兰带领那6人通过伊朗文化部的审核准备第三天回国,这么很长一段都只是穿插了零星的紧张画面,这为了之后七人在机场惊险的躲过伊朗革命军的追捕的这一高潮做了长时间的铺垫,增加了惊险的效果。

有人认为本·阿弗莱克用120分钟拍摄Agro 有些浪费了,应该像《城中大盗》一样精简干练,可是我觉得这样的时间更能体现历史的宏大,毕竟这和《城中大盗》以个人为视角的影片不同,另外这部片子已经减省了很多史实,要保持近乎真实很难再删减画面了。

总之,这部电影充分体现了本·阿弗莱克的精巧的设计和扎实的导演功底,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好片,不过看电影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尤其针对这种历史题材的电影,不然很可能被导演误导。

现实中的虚幻和童真第一次听到《大鱼》这个名字时,我脑海里第一个浮现的画面是类似导演Steven Spielberg 拍的《大白鲨》中惊险的人鱼对抗的场景,在接触一些Tim Burton的作品后,了解到他的典型特点是哥特式或者说是黑色幽默的风格,像是《僵尸新娘》中主打黑色恐怖,借用人类的冷血自私和僵尸们的热情无私之间的对比,反讽人性的阴暗和扭曲,继而想象《大鱼》或许讲述的是黑色世界里一条丑陋又却善良的鱼身上发生的故事,可是Tim Burton又一次让我出乎意料。

《大鱼》讲述的是父亲Ed Bloom乐此不疲地给儿子Will Bloom和身边的人讲述一些他年轻时作为阿拉巴马旅行推销员的时亲身经历过的一些非常奇幻的故事,儿子Will慢慢开始怀疑父亲重复了一遍又一遍的故事,他发现自己总是被父亲用这些虚无的故事“欺骗”,自己从未了解过父亲的真实想法,因此他和父亲之间的关系日渐疏远,到了自己结婚这天,看到父亲用这些故事欺骗自己的妻子和亲朋,Will终于爆发了,他指责父亲以自我为中心杜撰故事欺骗众人,父亲Ed的尊严受到儿子的伤害,自此两人三年没有过交谈,直到父亲Ed 患了绝症,Will才携同妻子Josephine回家看望,可是没有想到Ed自始至终都坚持着那些光怪陆离的故事,Will渐渐了解到事情的真相和父亲的用心,并将父亲的故事传承了下去。

这部影片咋看之下似乎不像是Tim Burton的作品,这部影片很容易被贴上家庭剧的标签,俗话说“父子之间没有隔夜仇”,整部电影从头到尾都笼罩着一股温馨的气息,这和Tim Burton的黑色幽默似乎背道而驰。

即使是影片中描绘少年Ed Bloom奇幻甚至荒诞的经历,Tim Burton惯用的“黑色幽默”中“黑色”的浓度不像一贯的那样浓重,如Will出生时想瓶塞一样冲出,一只眼球可以预知生死的女巫,看似残暴实际纯良的巨人,桃源般透着诡异Spectre小镇,神出鬼没的裸女,奸诈却也有善良一面的马戏团团长,双生女,都是幽默占多数夹杂着一些淡淡的“黑色”。

影片以《大鱼》作为片名也是让人匪夷所思,只有将故事耐心看到最后才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回过头看才会发现“大鱼”这条线索贯穿了整部影片,让情结连贯。

从一开始Ed讲述自己用结婚戒指钓到大鲶鱼,可是后续的故事和鲶鱼又没有关系,让人看得有些莫名其妙,不知道“大鱼”的作用和寓意是什么,其实片中呈现Ed在泳池游泳,Ed生病时一直很渴,裸女被younger Jenny解释成大鱼,Ed在浴缸里憋气,还有Will在清理游泳池时看到的大鲶鱼的画面都暗示了Ed和“大鱼”之间的关系,这些线索如果不是到影片最后---Will 在Ed临死之前幻想Ed的死法并将他联想成那条大鲶鱼---真的很难预料到。

这部影片最耐人寻味的地方在于故事的真实性上,这让我想起了一部电影叫《仙境之桥》(Bridge to Terabithia),如童年的孩子们会幻想出一个奇幻王国,本来我也是和Will想的一样,认为Ed说的故事是杜撰的,可是当我看到older Jenny和女巫长得一样后我就有了这些故事是真实的预感,到older Jenny讲述younger Ed买下幽灵小镇,帮她修葺房屋的故事,我的思维有些混乱了,这里是Jenny以证人的身份为Will讲述故事的真相,可是故事前后呈现的情节让这些“证词”分不清虚实,younger Ed的红色跑车原本还在暴雨中,一下就跑到了湖底,一会儿又跑到了树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