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

一个“飞”字,蕴意深远。

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3)想象画面,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小结:“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

“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

“春”是自然节气,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

“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

春意浓郁,笼罩全城。

“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

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

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

照此说来,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

3.理解“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句话描绘了怎样的一幅风俗画?提示: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以示恩宠。

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宫中可以燃烛。

“日暮汉宫传蜡烛”,皇帝特许重臣“五侯”也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

能得到皇帝赐烛这份殊荣的不多,由汉宫(实指唐朝宫廷)到五侯之家,沿途飘散的“轻烟”特别引人注意。

(板书:日暮蜡烛轻烟五候)三、悟诗情,品意境。

【出示课件6】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思考:一二句和三四句之间有什么联系?提示: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三、四句则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

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写白昼,三、四写夜晚,“日暮”则是转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自己与文本对话,并能够与作者对话,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为以后学习诗歌、欣赏优美的诗歌打下基础。

折。

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所以皇宫、贵近宠臣都可以得到这份恩典。

(板书:一般风光特殊情景)2.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宫又在干什么呢?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亲贵族家里却灯火通明,看到这些你会有什么感受?提示: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全国禁火,但皇宫里却照样点灯燃蜡,灯火通明。

而且,王侯贵族家里也得到了皇上的眷顾,也点灯燃蜡。

“轻烟散入五侯家”,说不定,这些皇亲国戚、王公贵族,他们照样烹煮煎炸、花天酒地呢。

从这里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讽刺之意。

(板书:讽刺)说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那句俗语来:“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故事说的是:宋朝田登做州官,一天,他带着师爷微服出行,不知不觉,天色已晚,走到一家店铺旁,只听得掌柜的大声招呼:“伙计,点灯!”田登听了,认为是在嘲弄他,就要发作,幸亏师爷极力相劝,才作罢。

继续前行,路过一户农家,又听到农家里面在喊:“小狗子,点灯!”这一下,田登实在忍不住了,这声音,在他听来,简直是在骂他。

他忍无可忍,对着农家高喊:“住嘴,不许喊田登!”农家莫名其妙,据理力争。

师爷在一旁好一番解释,农家这才明白过来。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说这句话呢?”农家问。

田登想了想,说:“就叫点火!”同时吩咐师爷晓喻百姓,违令者重责。

从此以后,该州的百姓都说点灯为点火。

田登心里也很是得意。

转眼已到元宵佳节,各州各府都举行放灯、观灯,以示与民同乐,并且出了榜文。

田登贴出的布告上说:“元宵佳节,本州与民同乐,依例放火三日。

”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想想这里用对比的好处。

进而体会作者的批判之情。

借助故事来帮助学生理解官民不平等的现象。

备课素材【教材分析】《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翊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烬之味。

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泰平的歌咏。

从当时皇帝到一般朝士,都偏爱该诗,历来评价也很高。

《迢迢牵牛星》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

此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会面的悲剧,抒发了女子离别相思之情,写出了人间夫妻不得团聚的悲哀。

字里行间,蕴藏着一定的不满和反抗意识。

诗人抓住银河、机杼这些和牛郎织女神话相关的物象,借写织女有情思亲、无心织布、隔河落泪、对水兴叹的心态,来比喻人间的离妇对辞亲去远的丈夫的相思之情。

全诗想象丰富,感情缠绵,用语婉丽,境界奇特,是相思怀远诗中的新格高调。

《十五夜望月》是诗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

出处: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

在民俗中,中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

诗人望月兴叹,但写法与其他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

【作者介绍】韩翃,字君平,南阳(今河南沁阳县附近)人。

宝十三年(754) 进士。

先为淄青节度使侯希逸的幕僚,后又在汴宋节度使田神玉和汴州刺史李思臣、李勉幕中任职。

最后内迁为驾部郎中、中书舍人。

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

写了大量的送行赠别诗歌,也有个别富有现实主义的诗作,语言精工,意味深长。

有《韩君平集》。

王建,字仲初,许州人,唐代宗大历十年进士,曾任昭应县丞,渭南尉。

穆宗长庆初,由太府寺丞转秘书郎。

大和中出为陕州司马,后归居咸阳原上。

一生困顿,晚景尤其凄凉。

早年以宫词著称,中年后,诗风转变,其乐府诗多方面地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面貌,揭露统治阶级的暴行。

语言通俗明晰,凝练精悍,风格简括爽利,善用七言歌行体。

此诗是诗人十五夜望月思友而写的诗。

【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与传统节日相关的古诗春节诗田家元日(唐)孟浩然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卖痴呆词(唐)范成大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除夜(唐)来鹄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拜年(明)文征明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元日(宋)毛滂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

除夜(南宋)文天祥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已酉新正(明)叶颙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元宵节诗。

上元夜(唐)崔液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十五夜观灯(唐)卢照邻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课后作业基础积累大巩固一、默写诗歌。

1.春城无处不飞花,。

日暮汉宫传蜡烛,。

2.,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

终日不成章,。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

3.中庭地白树栖鸦,。

今夜月明人尽望,。

阅读能力大提升二.关于《迢迢牵牛星》阅读训练1.诗歌中景象有虚实之分,有眼之所见,有心之所想。

请指出诗中眼见之实景来。

2.“盈盈一水间”,“相去复几许”!开头为什么又有“迢迢”?请说说你的理解。

3.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谁?抒发了什么感情?反映了什么社会现实?4.诗中写出织女因爱情思念而受到的折磨和痛苦的诗句是: ,。

5.赏析“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6.写一写《迢迢牵牛星》中叠词运用的妙处。

7.赏析“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8.赏析“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9.赏析“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思维创新大拓展三、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相关问题。

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答案一、1.寒食东风御柳斜轻烟散入五侯家2. 迢迢牵牛星札扎弄机杼泣涕零如雨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3. 冷露无声湿桂花不知秋思落谁家二、1.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河汉清且浅,盈盈一水间。

2.“迢迢”是诗人从地面仰视星空的视角感受,而“盈盈一水间”,“相去复几许”是从织女看牛郎的视角感受而来,所以一远一近,各不相同。

3.既是织女,也是思妇(诗人)。

抒发了虽近在咫尺而衷情难诉的愁苦。

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妇女遭受各种束缚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现实。

4.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5.那阻隔了牵牛和织女的银河既清且浅,牵牛与织女相去也并不远,虽只一水之隔却相视而不得语也。

“盈盈”不是形容水,和下句的“脉脉”都是形容织女。

“脉脉不得语”是说河汉虽然清浅,但织女与牵牛只能脉脉相视而不得语。

6.这首诗一共十六句,其中六句都用了叠词,即迢迢、皎皎、纤纤、盈盈、脉脉。

叠词的使用使这首诗质朴、清丽,情趣盎然。

特别是后两句,一个饱含离愁的少妇形象跃然纸上,意蕴深沉,风格浑成,是极难得的佳句。

7.这是写景句。

“河汉”既“清”且“浅”,而且也相距“复几许”,并不遥远,可望却不可即,咫尺胜天涯。

这样就更加有力地强调了织女离愁别绪的哀怨。

8.诗句强调织女与牛郎虽只隔一水间,却只能用默默地眼神含情地相望来表达心中的渴念和爱慕情意。

“盈盈”“脉脉”两组叠词的运用,更突出地表达了织女对牛郎之间的缠绵情意。

9.这是描写织女手的特征、劳动的情景及其勤劳的形象。

“纤纤”一~词,写织女手的形态,纤细柔长。

“札札”叠词写出织女织布时不停的织机声,一个“弄”字形象地写出了机梭在织布机上的飞动,同时也写出了织女织布动作娴练和纯熟。

这两句诗不仅写出了织女的姿态美,也意在写出织女的勤劳形象,更意在写出织女因思念亲人的孤寂苦闷心情。

三、1.初升的太阳照遍了千家万户,大家总拿新门神换掉了旧门神。

2.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王安石元日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