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化变迁

文化变迁

定义:1.文化变迁就是指由于族群社会内部的发展或由于不同族群之间的接触而引起的一个族群文化的改变。

2.文化变迁可以分为无意识的变迁和有意识的变迁,后者又包括主动变迁、指导性变迁和强制变迁三种类型。

基本模式:一个社会内部和外部的变动都会促使其文化系统发生适应性变化,从而引发新的需要。

创新、传播、涵化是文化变迁的过程和途径。

文化变迁的模式的各个环节之间并非是单向的因果关系,而是相互作用的一种关系。

机制结果:文化变迁的主要机制为创新、传播和涵化。

1.创新,通常包括发现和发明两种。

2.传播。

对传播的界定;依传播形式的不同而分直接传播、间接传播和刺激传播三类;采借时的选择;文化传播的整合过程。

3.涵化。

涵化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接受、适应(同化或融合)、抗拒。

4.文化变迁与进化。

"一般进化"和"特殊进化"。

社会人类学家能够亲历和体验的文化变迁结果通常是涵化,而不是属于抽象层次上的或"长时段"的"一般进化"。

文化的变迁是随社会的变迁而变迁的。

从文化内部因素来看,文化的接触和传播、新的发明和发现、价值观的冲突等是变迁的主要原因。

从文化的外部条件来看,社会关系和结构的变动、人口和自然环境的变化等是变迁的主要原因。

所谓文化变迁,指的是文化的跳跃性发展,或文化的突发性变化。

从总的历史发展趋势来讲,文化变迁是一个渐行不息的长程,既有对传统的粹取与摈弃,又有对外来文化的批判与吸收。

影响原因:促使文化变迁的原因,一是内部的,由社会内部的变化而引起;二是外部的,由自然环境的变化及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如迁徙、与其他民族的接触、政治制度的改变等而引起。

当环境发生变化,社会成员以新的方式对此作出反应时,便开始发生变迁,而这种方式被这一民族的有足够数量的人们所接受,并成为它的特点以后,就可以认为文化已发生了变迁。

文化变迁的借用具有选择性。

人们并不是完全接受他们面前的所有东西,对接受一方来说能用的;适应性较强的。

有意义的内容更容易被接受,否则可能会被拒斥。

由于其相对优越性、适应性、复杂性、可行性和成果的可见性,某些创新可能会比其他创新更容易被人们接受。

否则可能即使不完全阻止、也会延缓人们对创新的接受。

一些人对于创新比其他人可能更迅速一些。

在同一群体中,创新者对外部世界有很强烈的探索欲、喜欢冒险、具有理解新的技术知识的能力;能够得到一定的创新所需资源;早期采纳者注往是群体中受人尊敬的人。

他们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受过较好的教育,比较创新者能够从创新中获取更大既得利益。

借用是否能够实现及其可能的范围也取决于民族或族群之间的关系,即彼此之间的接触持续时间和密切程度。

不断直接接触者借用更容易发生,而且,借用往往是双向的,有选择的互相接纳对方的特质和丛体,人们也发现,变迁具有连续性。

文化整合较好的系统更难于发生借用。

但那些文化整合程度已经受到动摇的系统则容易发生借用。

文化系统中某一部分的变迁往往会引起其他部分的相应变迁。

怀特认为,意识形态的变迁源于社会变迁;社会变迁则是由技术进步导致的。

技术变迁会引起一系列的连续变迁;生态条件的变化也可能会引起文化变迁。

变迁动力:博厄斯提出应研究文化变迁的动力条件,认为"现存社会的动力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各种文化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文化和自然环境之间的互相关系;另一方面是个人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

"。

他在强调每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特殊性时,认为这一方面取决于社会的内部发展,另一方面取决于外部的影响,但在谈社会动力时却不讲社会内部发展的动力。

1954年的涵化备忘录提出,"可以把对价值系统的选择的适应、整合和分化的过程、发展次序的世代、决定因素和个人因素的作用看作涵化变迁的动力。

"有些人类学家把变迁过程当做动力,有的把变迁的原因当做动力,或者只注意外部的影响,而忽视社会内部的发展。

功能学派把功能、结构看作社会文化系统的核心。

社会是一个整体系统,由各个相关部分组成,它们有自己的功能,作用于整体,一处失调可由其它部分得到调整,因而无论社会文化怎样变迁,社会最终总是趋于均衡、稳定状态。

前述马林诺夫斯基曾指出社区内部所引起的文化变迁由于独立进化,这也只是说明社会内部发生文化变迁的原因而没有涉及独立进化的动力问题。

早期进化论者将进化论用于社会文化各个领域,认为文化和社会的进化导致文化和社会的复杂化和进步。

摩尔根提出生存技术的革新推进人类社会的进步。

家族、政治和财产制度与之并进。

但总的说来。

进化论者主张进化是渐变的,没有质的飞跃,不了解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现代进化论者则强调技术、经济、人口、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决定因素。

马克思、恩格斯探讨社会发展的动力,认为生产方式是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马克思指出了物质生产活动在人类社会生活中起决定的作用。

而物质生产本身,又包含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这对矛盾和另外一对矛盾即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都是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些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变迁的动力。

恩格斯强调在社会发展中各种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和合力的作用,但更强调的是经济条件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

社会发展的合力是-个动力系统,这一动力系统有纵向的运动和横向运动。

动力系统的纵向运动使人类社会内部的发展表现为不同社会形态的更替;动力系统的横向运动使社会内部接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内部各要素之间也相互作用。

动力系统的横向运动推动着纵向运动,横向运动所引起的社会文化变化汇入纵向运动所引起的变化之中。

研究社会文化变迁,要研究社会内部的变化即纵向的变化,这是各种合力形成的动力系统的纵向运动所促成的。

文化接触或涵化接受来自外部的影响,文化系统互相接触,文化作用网互相连接,对外来文化特质的选择和适应,整合和分化,群体之间的涵化,这些都是横向运动的动力。

由于各种合力的情况不同,所引起的文化变迁和文化接触的结果也各不相同。

发展历程:从人类学诞生以来,各个学派都讲社会文化变迁。

早期进化学派用文化进化理论来说明文化发展的普遍性,认为人类文化普遍地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发展进化,形成一个发展顺序。

涉及的主要是历史上的文化变迁,当然重建人类的过去也是为了了解如今的情况,但他们不大重视民族之间的文化接触,以及正在发生的文化变迁过程。

传播学派侧重于进化论所忽视的文化的地理、空间和地方性变异,着重研究文化的横向散布,认为文化的变迁过程就是传播过程,文化主要在传播过程中发生变迁。

但是,他们忽视人类创造文化的能力,对文化变迁的过程或传播时间顺序的解释就缺乏说服力。

功能学派虽着重于社会文化的功能、结构的研究,讲文化现象的变化着重讲它的功能的变化、消失与替代,但也注意研究在调查中所发现的文化变迁。

拉德克利夫一布朗论述了文化接触产生的相互作用,认为研究文化变迁的过程,共时性研究优于历时性研究,但同时也必须进行历时性研究,才能发现文化变迁的规律。

马林诺夫斯基写了《文化变迁的动力》,对文化变迁作了具体的论述。

美国历史学家博厄斯强调每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特殊性,认为这种特殊性-方面取决于社会的内部发展,另-方面取决于外部的影响。

这既考虑到独立发明,也考虑到传播的作用。

他们强调传播,也反对极端传播论。

早在1920年博厄斯便指出美国学者开始对文化变迁的动态现象感兴趣,1932年在《人类学研究的目的》一文中说,"人类学必须研究文化现象的相互依赖,必须通过对现存社会的研究取得资料","我们不仅要知道现存社会的动力,还要知道它们如何变成这样",他认为应研究不同文化接触所产生的影响。

研究文化的涵化,只研究文化分布不研究社会文化变迁则不完全,"总之,我们试图开展的方法建立在现时可以观察得到的社会动态变化的研究上。

他强调要作详尽的描述性的民族学调查,虽因其忽视理论的倾向而受到批评,但细致的调查可以使研究者从中观察到文化变迁的过程。

赫斯科维茨等从30年代开始便把文化变迁作为专门的研究课题。

美国人类学家着重研究印第安人与白人文化接触所引起的变迁,赫斯科维茨说文化的变迁的研究起源于美国历史学派。

与此同时,英国人类学家着重研究殖民地土著居民与白人文化接触所引起的变迁。

二次大战以后,第三世界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问题更加引起人们的关注,促使人类学家更多地研究文化变迁。

文化变迁研究仍然是研究的热门课题。

巴尼特(H.G.Barnett)的《创新:文化变迁的基础》1953年被认为是研究文化变迁的基本著作。

他得出了创新是所有文化变迁的基础的结论,指出"创新应被界定为任何在实质上不同于固有形式的新思想、新行为和新事物。

严格说来,每一个创新是一种或一群观念;但有些创新仅存于心理组织中,而有些则有明显的和有形表现形式。

"。

创新包括进化、发明和发现、传播或借用。

进化、发明、发现、传播或借用,是文化变迁的过程或途径。

进化是社会内部发展引起的,如生产技术由低级发展到高级,社会组织由简单发展到复杂。

文化的进化自然地引起文化变迁,进化的过程就是变迁的过程。

发现是使某些已存在的过去不为人所了解的事物变得为人所知。

发明是对先前的材料、条件进行新的综合,从而产生出一种新的东西。

有些发现和发明是无意识的、偶然的,如古人发现用火烧陶土可使之坚硬从而发明制陶;有些发现和发明是有意识的革新,如纺纱机、蒸汽机的发明。

当社会接受了发现和发明并有规律地加以运用时就引起文化变迁,比如欧洲工业革命、当代的科技革命。

发现和发明可以在-个社会内部产生,也可以在外部产生而被-个社会所接受。

传播是文化变迁过程的重要内容,创新的普遍形式。

早期进化论者不仅强调发明和发现。

也指出了传播的作用,摩尔根说"所有的重大发明和发现都会自行向四方传播",泰勒也讲"文化的传播法则"。

马林诺夫斯基认为,社区内部所引起的文化变迁是由于独立进化,不同文化接触产生的文化变迁则由于传播。

他甚至把借用看作与其他的文化创新形式一样具有创造性。

传播和借用有几个特点:1.传播是一选择的过程文化特质和文化丛体被接受或抗拒,视其对接受-方的效用和适应性而异。

传播的速度各不相同,A.M.罗杰斯等认为,对某一特定的创新所采用的速度,决定于创新在接受一方文化中的相对优越性、适应性、复杂性、可行性和可鉴性。

即新的文化特质与旧特质相比的优越程度,与现存的价值观念、经验和需要的适应程度,被理解和应用的难易程度,能够进行试验的范围大小,其结果的可见程度等。

2、传播是互相的、双向进行的不同民族的文化相接触,文化的传播一般是相互的、双向进行的,他们选择地互相采纳对方的文化特质和文化丛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