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西方电影文化差异暑假研究性学习成果论文
高一二班
丁明锐
论中西方电影文化差异
高一二班丁明锐
电影是文化的产物,它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化。
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也反映在他们的电影当中。
因此,分析电影是了解不同国家文化差异的途径之一。
中西方电影的文化差异究其根源,主要与其自然环境、民族传统、思维模式、宗教信仰等有关。
因此从分析中西方电影文化差异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电影的内容及主题
中国是一个典型的集体主义国家。
集体主义强调团体成员间的合作,通常与个人主义相对,并且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人们必须认真遵守社会或团体的规则,保护集体、社会、国家的利益。
否则,任何影响集体利益的个人行为都将招来批评。
集体主义在新中国建国初期的电影中表现的最为突出。
这些电影大部分是以革命为题材,突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
他们的电影对特定历史时期的眷恋和深思也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中国集体主义电影”。
代表作有:《黎明》、《南昌起义》、《西安事变》、《狼牙山五壮士》、《董存瑞》、《鸡毛信》等等。
个人主义在中国通常被解释为独立、自恃、独断独行、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这些字眼。
但是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关于“个人主义”的解释是这样的: “个人主义是一种政治和社会哲学,是一种高度重视个人自由,广泛强调自我支配、自我控制、不受外来约束的个人或自我意识。
作为一种哲学,个人主义包括了特定的价值体系、人性理论和对某些政治、经济、社会和宗教行为的态度、倾向和信念”。
可以说,个人主义在西方文化中提倡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同时也重视他人的权利。
美国1979年的电影《克莱默夫妇》用一种间接的方式向人们解释了“个人主义”。
泰德是一位广告策划师,努力赚钱养家,他从未虐待过她和孩子,也没有对妻子不忠。
但他的妻子乔安娜却要与他离婚。
中国观众或许不能理解乔安娜的这种行为。
因为在中国,像泰德这样努力工作支撑家庭的男人通常都是个好丈夫。
但乔安娜并不这么想,她说,“我的一生,只感觉我是某个人的妻子,某个人的女儿,即使我们在一起的时候,我都不知道我是谁,这就是我为什么离开你的原因”。
从她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乔安娜强烈的个人主义意识和对个性自我的追求。
二、电影的周边以及文化衍生等副产品
从这方面来讲,西方的电影做的是非常之完美的。
电影《变形金刚》系列,虽然其电影在影院早已下线,然而其标价近千元的实物“变形金刚”热销于荧屏之外。
电影《阿凡达》在电影上映后不到一年内便出版了同名同题材的大型游戏。
电影《哈利波特》系列和电影《指环王》系列的周边产品在几年前更是随着每一部电影的上映而不断更新,从游戏到实物几乎都是一年一更新。
而中国的电影却很少出现这种“周边产品热潮”,为什么西方电影的文化衍生副产品影响会如此之大呢?
究其根源,这种现象与中西方电影的制作过程和制作目的有关。
西方的电影大都是工业化的,产业链条非常完整。
而中国的电影更多是为了传递情感、表达述求。
即使拍出了大片,也不能把影片中的产品影像转化为实物或者其他具有销售价值的东西,进行二次推广。
这种不具有经济意义的“无为”思想,是中国的电影很难对观众产生长久的印象。
总之,中西方文化都有其独特之处。
随着社会的发展,两种文化自身所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显露出来,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西方文化中的极端个人主义以,使得社会问题突出;而中国文化中的“无为”思想,也让中国在很多方面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因此,西方向东方取经,东方向西方看齐,东西方民族相互取长补短,这是中西方文化重新获得活力和新生的唯一出路,也是两种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